周修任+王華新+李進華+林茂
摘要: 鳳仙花科(Balsaminiaceae)擁有豐富的花卉資源,具有進行花卉新品種培育的優良條件,對當前鳳仙花科植物花卉的品種培育、快繁、栽培、花發育、分類等進行了全面綜述,并對該科花卉資源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在鳳仙花育種中的應用、資源保護、遺傳關系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展望。
關鍵詞: 鳳仙花科(Balsaminiaceae);花卉資源;研究現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S681.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2-026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2.003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Floral Resources in Balsaminiaceae
ZHOU Xiu-ren1,2,WANG Hua-xin1,LI Jin-hua1,LIN Mao1
(1.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2, China;
2.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2, Henan, China)
Abstract: Balsaminiaceae are full of flower resources with a lot of advantages of breeding new varieties. The classification, flower development, breeding and quick reproduction of Balsaminiaceae were reviewed. Utilization of floral resource and usages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balsamine breeding, resource protection, 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analyzed and prospected.
Key words: Balsaminiaceae; flower resources; status; prospect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花卉品種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一直以來,不同的花卉資源是花卉品種的重要來源[1,2],因此,加強對現有品種和野生種類花卉資源的研究和開發一直是新品種培育的研究重點。鳳仙花科(Balsaminiaceae)不僅具有不同類型的栽培品種,同時也有將近1 000個的野生原種,而且它們花型、花色和株型種類豐富多樣。雖然目前已有鳳仙花、非洲鳳仙花和何氏鳳仙花等不同品種被廣泛栽培,但其實際品種數量和花色并不能滿足花卉行業的需求,因此,對其花卉資源的充分認識和研究仍十分必要。本文就鳳仙花科花卉資源的研究現狀及其前景進行了論述。
1 ?鳳仙花科花卉資源研究現狀
1.1 ?鳳仙花科花卉資源的系統分類研究
鳳仙花科植物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類群,由于其野生種類較多,并且因為其花和葉片在蠟葉標本制作和保存過程中很容易破碎,因此,該類群的分類一直是一個較為麻煩和棘手的問題。近年來,隨著野外考察工作大量進行、標本采集手段的改進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鳳仙花科植物的分類才獲得較大的進展。最早對鳳仙花進行系統分類的是Hooker和Thomson,他們在19世紀對東亞和印度大陸的鳳仙花進行了系統分類,后來Grey-Wilson[3]和Fisher[4]對非洲、美洲、印度大陸等鳳仙花科植物進行了分類和修訂,近幾年Janssens等[5,6]從分子系統學的角度對鳳仙花的系統分類進行了研究。中國鳳仙花分類研究起步較晚,最早陳藝林等對國產鳳仙花進行了系統分類[7],近年來,有學者分別從形態和分子系統學角度對鳳仙花的系統分類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修訂。然而由于鳳仙花科植物復雜多變的花器官結構、類群的快速演變、種間雜交以及可能的網狀進化,使其分類和系統進化的研究非常復雜,因此,現有的分類系統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
1.2 ?鳳仙花科花發育的研究
鳳仙花植物花發育的研究不僅對理解該類植物花的發育和進化問題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意義。通過對其形態和分子發育機制的理解,能為現在改進分子育種手段提供重要的依據。目前有關鳳仙花發育機制的研究首先集中在花器官起始的生理和分子機制方面,例如有學者對鳳仙花在不同的光周期條件下營養器官和花器官之間的相互轉變進行了詳細的研究[8-10],而Ordidge等[11]對花器官起始過程中LEAFY、TERMINAL FLOWER1和AGAMOUS等基因表達的變化和功能進行了研究。其他研究者們也對鳳仙花不同花器官發育的形態和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例如Caris等[12]比較了Impatiens columbaria、I. hawkeri和I. niamniamensis三者的花器官發育,Yu[13]對赤水鳳仙花的花發育過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Parcy等[14]、Liljegren等[15]對LEAFY、APETALA1和AGAMOUS基因在鳳仙花花器官發育和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進行了研究。在鳳仙花花色形成的分子遺傳機制上,Tooke等[16]對其花色的遺傳機制進行了研究,并且證明其花色可能由單基因控制。
1.3 ?鳳仙花科花卉資源保護的研究endprint
針對鳳仙花植物花卉資源的保護,英國的邱園和美國的密蘇里植物園在20世紀就進行了世界各地野生鳳仙花資源的遷移保護,非洲的一些植物園對非洲野生鳳仙花資源也進行了部分的遷移保護工作[3,4]。中國在鳳仙花栽培品種的保護方面,一些園藝學家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對一些鳳仙花品種進行了收集和保存[17,18],保護了中國不少的原創或傳統栽培品種,同時也為鳳仙花的新品種培育提供了豐富的育種材料。然而,中國野生鳳仙花的保護研究卻面臨較大困難,一些種類甚至瀕臨滅絕,例如海南鳳仙花,只有在海南一兩個保護區的局部地區有少量存在,而且現狀令人堪憂。另外還有一些種類盡管還待命名,但其數量已很稀少且面臨可能滅絕危險,例如花距很短的一些類群。
1.4 ?鳳仙花科花卉品種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作為優良花卉品種,鳳仙花栽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宋朝開始,中國就開始有鳳仙花的栽培,并且培育了不少的優良品種,尤其是清朝園藝學家趙學敏所著的《鳳仙譜》中詳細記載了當時幾乎所有鳳仙花品種180多種,同時趙學敏本人也培育了大量品種,對鳳仙花育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7,18]。相比國內,國外鳳仙花的栽培歷史并不長,在19世紀新幾內亞鳳仙被人工馴化栽培后,才把鳳仙花作為一個重要花卉品種廣泛栽培[19]。現在園藝工作者對鳳仙花的育種主要集中在對花色、花型和株型的改良和多樣化上,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培育出了不同花色的鳳仙花新品種,湯澤生等[20-22]培育出的重瓣性強、類似薔薇型的大花等,而他們主要應用的技術方法或手段是傳統的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分子育種或誘變育種,張濤等[23]通過向鳳仙花種子注入低能N誘變劑獲得了高莖和矮莖兩個變異系,而通過多倍體誘變已經獲得了莖粗、抗性強的四倍體何氏鳳仙和非洲鳳仙花[24]。但是,盡管現在市場上鳳仙花的品種多達上千種,然而其基本來源于3個野生種,即鳳仙花、非洲鳳仙和何氏鳳仙,而其他大量鳳仙花科植物并沒有被用作為人工培育新品種的資源。
1.5 ?鳳仙花科花卉資源的快繁技術研究
在鳳仙花植物的栽培中,種子繁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但是對一些優良的栽培品系,由于其很少產生種子或種子活力低,因此,營養繁殖成為其主要的繁殖方式。當前,對于栽培品種,由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通過扦插均能夠獲得良好的種苗,但是對于其他鳳仙花種類,絕大多數的扦插繁殖尚存在一定的困難。組培快繁技術目前在生產中較少應用,但是已經在不同的栽培品種中進行過相關的研究并且技術也已較為成熟,例如鳳仙花、幾內亞鳳仙等,同時,這已成為進行鳳仙花轉基因育種的一種關鍵技術手段[25-27]。然而,同樣對于其他更多的鳳仙花種類,其組培技術很少被研究和嘗試[25],但是這對利用其他鳳仙花資源作為育種材料尤其是作為轉基因材料是必需的。
1.6 ?鳳仙花科花卉資源的栽培技術研究
針對鳳仙花的栽培,不少園藝工作者已經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和總結。鳳仙花栽培較多的是采用直接地面栽培,而對非洲鳳仙花和何氏鳳仙花的栽培主要是無土栽培,而且針對這兩種栽培方式的技術措施也已經非常成熟[28-31]。也有部分園藝工作者嘗試水培鳳仙花,獲得了較好的效果,擴展了鳳仙花的栽培技術方式和利用空間。然而上述栽培技術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現有栽培品種。
2 ?鳳仙花科花卉資源研究展望
2.1 ?加強鳳仙花科野生花卉資源和傳統品種的收集、保護
中國有著栽培鳳仙花的悠久歷史,在趙學敏的《鳳仙譜》中有180多個品種,但多數的品種現在已經消失,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個人或機構對這些品種進行收集和保護,因此必須充分而有計劃地收集保護現有鳳仙花品種,尤其是一些稀有品種。對于野生鳳仙花種類,有些種類已經相當稀少,例如海南鳳仙花、貴州鳳仙花等,因此加強這些資源的研究和保護是對當前這些野生鳳仙花種類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2.2 ?開展不同鳳仙花種類之間遺傳關系的研究
在品種培育過程中,弄清不同育種材料之間的遺傳關系是開展育種工作的基礎。所有的鳳仙花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均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形成過程,不同種類之間親緣關系較近,種間雜交和網狀進化現象在鳳仙花植物中非常普遍,因此,在鳳仙花品種的培育過程中,弄清不同種類之間的遺傳關系是順利進行新品種培育必須的基礎性工作。例如育種的過程中,要將野花卉種類的黃色特征通過雜交轉移到某個紅色鳳仙花栽培品種中,就很有必要尋找到與其親緣關系較近的黃色種類進行雜交,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獲得可育的F1雜交種子和可育后代,否則將會大大增加雜交育種的不確定性,增加育種周期和成本。所以,開展不同鳳仙花種類之間遺傳關系的研究是進行現代鳳仙花育種的前提和基礎。
2.3 ?深入研究鳳仙花科花發育的分子機制
目前針對鳳仙花科植物花發育分子機制的研究已經有相當工作開展,但是,和當前理論與實踐的需求相比,這些研究工作還遠遠不夠。例如僅僅就栽培鳳仙花在不同光周期下營養結構和繁殖結構之間的相互轉變機制來講,現在還沒有發現能真正控制這種轉變的分子路徑和機制。同樣,對于花色控制的分子機制,也并沒有真正發現控制花色的分子機制,其他包括花器官發育的確切機制也并不能清楚地理解,因而,目前的研究現狀已經限制了分子育種技術在鳳仙花品種培育中的應用,例如在花色的調控中,如果人們清楚了這些基因,就可以通過轉基因或其他分子手段控制這些基因的表達或轉移,從而獲得新的栽培品種。所以深入研究花發育的分子機制是順利開展分子育種的關鍵之一。
2.4 ?加大野生鳳仙花花卉資源的利用
盡管現在的栽培鳳仙花品種均由野生種類培育得到,然而與將近1 000種的野生種類鳳仙花相比,目前被用于鳳仙花栽培品種培育的野生鳳仙花種類卻很少;因此,充分利用野生鳳仙花資源進行新品種培育是當前鳳仙花育種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例如目前栽培鳳仙花常常容易患白粉病,而野生鳳仙花種類卻很少見到白粉病的發生,因此可以利用野生抗白粉病的鳳仙花近緣種與之雜交而產生能夠抗白粉病的鳳仙花新品種。同樣,也可以利用野生鳳仙花所具有的特異花部遺傳特征,例如花色、花型和花的大小作為和其他種類雜交的遺傳資源,來培育具有特殊花色、花型等新奇特征的鳳仙花品種。因此,在以后的育種工作中,充分利用野生花卉資源作為育種材料將會是鳳仙花新品種繁育的重要途徑之一。endprint
2.5 ?充分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加快鳳仙花新品種的培育
傳統的育種手段已為鳳仙花新品種培育做出了極大貢獻,現在鳳仙花品種幾乎全部是經過傳統育種手段所獲得。然而,傳統育種存在育種周期長和種間不親和的限制,因此,要更快更好地培育鳳仙花新品種,必須充分利用現在分子生物學技術。例如通過轉基因技術和組織培養,可以使育種目的性更強,大大地縮短育種周期。同樣,通過轉基因和細胞融合技術可以打破種間不親和障礙,使通過傳統育種手段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特征成功地組合到一個品種中。因此,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進行鳳仙花新品種培育是實現快速高效育種的必需途徑。
總之,今后鳳仙花花卉資源的研究,必須以資源保護和收集為基礎,并對其花分子發育機制和種類間遺傳關系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充分利用現代育種技術,達到快速而精準地培育鳳仙花新品種。
參考文獻:
[1] 郝培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開發與利用——以姜科為例[J].山東林業科技,2007(4):90-93.
[2] 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木花卉研究中心.南亞熱帶珍稀花卉繁殖與栽培技術[J].廣西林業科學,1999,28(1):29-30.
[3] GREY-WILSON C. Impatiens of Africa: Morphology, Pollination and Pollinators, Ecology, Phytogeography, Hybridisation, Keys and a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all African Species: with a Note on Collecting and Cultivation[M]. Raton: CRC Press, 1980.3-45.
[4] FISHER E. Balsaminaceae[A]. Kubitzki K.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Vol 6)[M]. Berlin: Springer, 2004. 20-25.
[5] JANSSENS S, LENS F, DRESSLER S, et al. Palynological variation in balsaminoid Ericales. II. Balsaminaceae, Tetrameristaceae, Pellicieraceae and general conclusions[J]. Annals of botany,2005,96(6):1061-1073.
[6] JANSSENS S, GEUTEN K, YUAN Y M, et al. Phylogenetics of Impatiens and Hydrocera (Balsaminaceae) using chloroplast atpB-rbcL spacer sequences[J]. Systematic Botany,2006,31(1):171-180.
[7] 林 ?镕,陳藝林,石 ?鑄.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5.1-61.
[8] TOOKE F, BATTEY N H. A leaf-derived signal is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nt of floral form in Impatiens[J]. The Plant Cell, 2000,12(10):1837-1847.
[9] TOOKE F, ORDIDGE M, CHIURUGWI T, et al. Mechanisms and function of flower and inflorescence rever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5,56(420):2587-2599.
[10] POUTEAU S, TOOKE F, BATTEY N. Quantitative control of inflorescence formation in Impatiens balsamina[J]. Plant Physiology,1998,118(4):1191-1201.
[11] ORDIDGE M, CHIURUGWI T, TOOKE F, et al. LEAFY, TERMINAL FLOWER1 and AGAMOUS are functionally conserved but do not regulate terminal flowering and floral determinacy in Impatiens balsamina[J]. The Plant Journal, 2005, 44(6):985-1000.
[12] CARIS P L, GEUTEN K P, JANSSENS S B, et al. Floral development in three species of Impatiens (Balsaminaceae)[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06,93(1):1-14.
[13] YU S X, ZHOU X R, XU G F, et al. Floral development in Impatiens chishuiensis (Balsaminaceae): formation of two well-developed anterolateral sepals and four carpels[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0,286(1-2):21-26.endprint
[14] PARCY F, BOMBLIES K, WEIGEL D. Interaction of LEAFY, AGAMOUS and TERMINAL FLOWER1 in maintaining floral meristem identity in Arabidopsis[J]. Development, 2002,129(10):2519-2527.
[15] LILJEGREN S J, GUSTAFSON-BROWN C, PINYOPICH A, et al. Interactions among APETALA1, LEAFY, and TERMINAL FLOWER1 specify meristem fate[J]. The Plant cell,1999, 11(6):1007-1018.
[16] TOOKE F, POUTEAU S, BATTEY N. Non-reversion of Impatiens in the absence of meristem commitm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1998,49(327):1681-1688.
[17] 夏奇梅,舒迎瀾.鳳仙花育種的經驗教訓(上)[J].園林,1999(3):33-34.
[18] 李玲玉.中國民間鳳仙花選粹[J].中國花卉盆景,2000(1):8-9.
[19] MORGAN R. Impatiens: The Vibrant World of Busy Lizzies, Balsams, and Touch-me-nots[M]. Portland: Timber Press, 2007.53-54.
[20] 湯澤生,楊 ?軍,陳德燦,等.航天誘變鳳仙花SP2代形態變異的研究[J].激光生物學報,2006,15(1):31-34.
[21] 湯澤生,楊 ?軍,趙 ?燕,等.航天誘導的鳳仙花突變株性狀及減數分裂過程的研究[J].核農學報,2004,18(4):289-293.
[22] 湯澤生,楊 ?軍,趙家貴,等.姹紫嫣紅的西航1號、西航2號鳳仙花[J].技術與市場,2006(2):21.
[23] 張 ?濤,王淑芳,褚仲杰,等.低能N+注入鳳仙花的變異檢測[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42(2):171-173.
[24] 陳德燦,楊 ?軍,湯澤生,等.航天誘導鳳仙花SP3代植株形態及生理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9):1834-1836.
[25] 向太和,王利琳.鳳仙花離體培養再生植株并試管內開花研究[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293-294.
[26] 王 ?越,劉 ?燕.大旗瓣鳳仙花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8,44(3):510.
[27] 劉 ?濤,陳 ?偉,趙博生.新幾內亞鳳仙離體快速繁殖技術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7(1):103-106.
[28] 李一平,林沛林,王燕鸝.非洲鳳仙花立體無土栽培技術[J].中國花卉園藝,2008(14):26-27.
[29] 蘇 ?慧,蘭艷榮,德力格爾.鳳仙花無土育苗[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1):46-48.
[30] 何會流.不同氮素形態對鳳仙花生長及某些生理指標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7):163-165.
[31] 趙 ?華,馬 ?玲,龔 ?萍,等.施用污泥堆肥對鳳仙花生長和土壤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6):1317-1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