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杰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媒體融合不僅僅是流程的再造,不僅僅是結構的重組和考評的重建,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思維和規范,重新改革我們的產品,重新構建我們的價值體系,而這個價值體系是整個網絡思維體系的一部分,紙媒的產品要切入到互聯網傳播主渠道之中。那么,怎么切入呢?遼沈晚報采取了如下融合舉措:
一、打造了一個中樞,即編輯部中央廚房式結構
紙媒編采部門負責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視、APP、北國網各部門負責人,在一個平臺辦公,即一體化辦公、一體化運行、一體化策劃。這個中樞的核心是分檢,是資源的有效分配、高效分配,是流程的高效運作,是指揮部與前線記者的高效溝通。每當線索來的時候,各個平臺的負責人共同分享資源。共同分享保證了新媒體資源的優質使用和快速獲得。遼沈晚報設立白班總值班,負責分揀這些新聞線索,按照先微博、微信、北國網最后是報紙這樣的發布順序來發布消息。實際上,白班總值班更多的是為新媒體服務的。在這個中央廚房里,有全媒體采集中心的總監、副總監,采集中心下屬的時政新聞部、社會新聞部、外埠新聞部、攝影部、經濟部等部門主任,還有話題和社區互動中心總監、副總監以及社交網絡中心總監、官微博、官微信、APP主任、北國網的總編副總編。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兩點半,由白班總值班兩次召集研討線索會,大家在一起對這些新聞資源進行價值判斷和平臺分揀。中央廚房成為一個線索匯集中心、發布中心、研討中心,是整個編輯部的心臟部門。這些部門的壁壘完全打破。全媒體采集中心的新聞產品要提供給各個平臺。當然,這個融合過程最難的是理念的融合,離合為一體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二、“終端優先,紙媒優化”
我們的編采流程有兩個變化。一是形成了一次采集多次發布的編采流程。每天采集到的新聞產品首先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APP、北國網上發布。每篇稿件形成不同的產品,先是100多字的微博、北國網、APP,然后再寫成微信,內容進一步填充,再由編輯后期進一步加工,最后形成深度的新聞產品,發布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尤其是突發事件和政策類新聞的報道上,已形成成熟的流程。前方記者多方采集,有文字,有圖片,有視頻,后方各個平臺的編輯進行再加工,形成不同的平臺產品。前方后方密切配合,中央廚房居中調度。二是新聞產品的制作流程提前了。過去是下午或晚上編輯開始制作新聞產品,現在是白天一上班就有人在研究制作,新媒體有多名新媒體編輯,兩名美編白天就開始制作產品,在白天就發布產品,這就叫全天候的工作。
三、正在形成融合后的編采規范
這個編采規范是要有利于互聯網的傳播,微博、微信、APP的內容是依據不同平臺而有所側重的。當然,重合的地方是有的,不同的平臺對產品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采編規范和價值取向,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用戶群。比如報紙的頭題選的是養老金,但是APP就要選建設地鐵線的報道。報紙像一個成熟的中老年人,微信像個中年人,APP就是年輕人。對于各個平臺,產品的側重點就要不同,角度就要有變化。阜新“萬人坑”的報道報紙影響很大,但在微信上數據不高。《看好老爸老媽,別再讓他們上這樣的當》記者臥底被要求恐嚇顧客“非死即殘”,對外報假地址用假姓氏,這個報道影響也很大,但在新媒體上數據就不高,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比如微信的內容,我覺得有四類內容是適合這個平臺的。一是選那些實用新聞,像《明起沈陽多個地區要停電》、《沈陽機動車違章又開始貼罰單了》、《28日起這些地區停水兩天》等點擊率就非常高。二是選那些地域性強的話題新聞,點擊率也非常高,像《沈陽只有兩種人》、《東北女生最美啦 不服來戰》等。以數據為依據成為我們編采工作的指針,并逐漸探索出各平臺的價值規范。三是談資類內容,像《我在西塔 我想回家 別吃我 我病了》,是報道殺狗一條街的,超過了10萬數據。四是引起情感共鳴的共鳴新聞。像《夫人好家教 習大大超萌動圖》、《看習大大握手和表情,你讀懂了什么》等,閱讀量都不錯。
四、編采人員的身份發生了明顯變化,全員都是全媒體產品生產者
過去遼沈晚報記者編輯的工作就是寫稿、拍片、編稿,現在有了新的職責,有的要當微視的主持人,有的要當演員出鏡,有的要寫腳本,還要轉發微信內容。地方新聞中心的主任也要參與微博、微信、APP的制作工作,新媒體的主任也要參與地方新聞的采訪,實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融合。
五、所有的資源向新媒體傾斜
比如電影票、戲劇票等資源都首先供給新媒體,采訪線索、稿件首先由新媒體選擇。過去考評只對紙媒,現在對微博、微信、網絡即時播報、發朋友圈都要進行考評,發在每一個平臺的稿件都給稿酬,即使各個平臺都沒有采用,只要記者把稿件發到了新媒體庫,都會適當給予薪酬。而且薪酬由紙媒向新媒體傾斜,對新媒體薪酬比例在不斷提高。
六、融合增加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
融合是為了提高紙媒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用新媒體手段增加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而不是僅僅增加新媒體的影響力。無論采取什么措施,我們始終堅持一條,那就是堅持立足本地,服務生活,熱點突出,信息豐富。產品要過硬,產品質量是一切融合的基礎。民生服務性新聞、談資性新聞等原創新聞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地方新聞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新媒體條件下,我們重新梳理我們的紙媒產品,是否有利于互聯網的傳播。一是加強深度,減少平面化的內容;二是強化掌控新聞資源,比如劉丁寧的報道,我們始終掌握主動權,強化遼沈晚報的影響力;三是強化輿論監督,強化時政報道;四是強化人文精神,把傳遞愛作為報紙的一項職責,與福彩打造“愛的承諾”,與阿里打造“正能量基金”資助那些困難的讀者。
七、遼沈晚報將產品分眾化以適應互聯網條件下的產品需求,不斷打造社區集群
遼沈晚報先后打造了長白島社區報、親子報、惠生活平臺、食品安全版。親子報是為特殊群體服務的,社區報是圍繞地域展開的,同時親子報和社區報都打造微信群。
八、紙媒和新媒體之間全面打通
比如給新媒體做的圖表可以在紙媒采用,從而帶動紙媒的轉型。我們是以新媒體產品為前導,以報紙轉型為目標,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哪些產品利于傳播,尤其是互聯網的傳播,哪些產品就是先進的產品。我們強化了互導,比如報紙要導微博、微信、北國網、APP的重點內容,反過來這些平臺也要導報紙中的重要稿件,并在每天的談稿會上,將其作為談稿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