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新聞規范和準則,是社會道德對新聞工作者這一職業所提出的特殊要求。然而近年來,在新聞工作中,有部分人在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社會責任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些偏差和缺失,造成了媒體社會公信力的下降,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及人民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一、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激烈的市場競爭、不規范的市場秩序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也介入到新聞媒介當中,一些新聞工作者禁不住各種誘惑,出現了喪失職業精神、違反職業道德的現象,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低俗之風和惡性炒作等新聞行業的不良作風問題層出不窮。
1.新聞報道失真
獲得中央電視臺2006年度十大新聞圖片的獲獎作品《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后經確認竟是一張合成照片;第一屆“華賽”金獎《廣場鴿接種禽流感》被確定為造假照片;湖南平江縣電視臺記者吳華散播發現“華南虎”的消息,經林業部門調查,確定是當地石牛寨風景區投資商伙同縣旅游局局長、縣電視臺記者吳華和景區負責人為了制造轟動效應,不惜造假策劃上演了“疑似華南虎”鬧劇。
真實性是新聞活力的源泉,是新聞工作者應當遵守的基本準則,憑空想象,捕風捉影,實在是對新聞報道真實性不負責任的態度。
2.有償新聞事件頻出
有償新聞是指部分新聞工作者接受或者采取不正當手段主動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新聞交易行為。2002年6月22日下午3時30分左右,山西省繁峙縣義興寨金礦區發生特大爆炸,38名金礦礦工不幸罹難。而11名新聞記者在采訪事故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及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及金元寶共7.46萬元。2008年,山西臨汾霍寶干河煤礦瞞報一人死亡事故后,向記者分發“封口費”,28名記者拿走12萬元。
身為一名記者,本應以報道事實為己任,而這些記者為了一己私利,置事實真相于不顧,甚至貪污受賄,職業道德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3.缺失人文主義精神
武漢一家媒體曾刊出報道《二橋上演“跳樓秀”,一男子浪費眾人五小時》,文章中對男子最終沒有跳下樓顯出遺憾之感。可見,記者在潛意識中將新聞采寫看得高于一切,功利主義思想將記者的職業道德排擠了出去。2011年佛山2歲女童小悅悅被2輛車3次碾軋,18路人見死不救一事引發各媒體競相報道。而一些媒體在采訪中缺少換位意識、人文意識甚至情感意識,如令被采訪者手足無措、直接播出小女孩血肉模糊的畫面、播音員在播報此新聞時表現輕松等,都顯示出這些新聞人職業素養的缺失。
4.低俗愚昧之風盛行
近年來,許多報刊、網站為了吸引受眾,追求轟動效應而不擇手段,不分內容,使版面充斥著性、暴力、犯罪兇殺等內容,刺激、吸引觀者的眼球。如2002年5月《新周刊》,就以一位女性的乳房為封面,言稱“世界杯期間的外遇”,作為“世界杯專題”。這種在報道中宣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作法,對于受眾來說是誤導,對這一媒體來說就是職業道德的缺失。
二、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其危害
1.媒體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問題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新聞媒體的數量與日俱增,新聞行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導致部分文化素質低、專業水平低、缺乏應有職業道德的人員加入到新聞工作者的隊伍中來。
2.傳媒市場化和商業利益的驅使
在社會轉型時期,傳媒業面臨著商業利益的挑戰。而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一些媒體單位片面或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忽略了社會效益。為了贏得受眾、搶占市場,而變得媚俗化、色情化,大肆炒作文體明星、犯罪新聞,卻把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后,造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
3.缺乏監督制約機制
新聞行業內部缺乏監督制約機制,新聞媒體管理滯后,法律制度不夠健全,促使新聞隊伍素質良莠不齊。雖然《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明確規定:不得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訪報道對象的錢、物及禮金,但仍沒有徹底遏制住這一不良風氣。對新聞真實性的監督和懲戒機制的缺失,也會助長新聞造假的風氣。
三、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建設
新聞媒體具有很強的黨性、很高的權威性、很大的影響力。新聞媒體除了發揮宣傳引導輿論的功能外,還發揮著反映社會經濟活動、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供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加強新聞宣傳紀律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不僅關系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也影響到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1.完善新聞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我國有關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法律目前僅有《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其制定者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是一個群眾性團體,因此這一準則不具有任何法律和行政約束力。因此,國家出臺相應的新聞法規,完善新聞法律體系,推進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法制化建設勢在必行。
2.新聞媒體內部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要建立健全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和自律機制,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完善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道德層面的監督制約機制。
3.提高從業人員的自身修養
加強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新聞專業素養的教育,嚴格遵守從業范圍,堅持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發揚團結協作精神,提高業務能力修養,從源頭上制止虛假新聞的產生。
4.提高受眾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要求
社會大眾對新聞媒介傳播內容的要求,決定著新聞工作者選取新聞的角度和標準。因此,社會大眾素養的提升,將對新聞媒體發布的信息起到督促和糾正作用,促使新聞工作者在內容上向科學、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進而促進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
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是一種責任。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聞媒體之間,在日益多元化的物質誘惑之間,新聞工作者要堅守良好的職業道德,不為任何權力和誘惑所左右,真實、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樹立新聞工作者良好的公眾形象,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更好地行使大眾傳媒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單位:朝陽市雙塔區委宣傳部雙塔消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