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眾
時事政治活動事關經濟社會發展,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因此時事政治類的新聞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各類新聞報道中,時政新聞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同時在新聞媒體中時政記者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做好時政新聞是新聞媒體的頭等大事,這對從事時政報道的記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與其他類型的記者相比,時政記者肩負的責任更大,工作的要求更高,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半點的馬虎。
結合多年的時政報道經驗,筆者認為,時政記者應該重點培養以下職業素養。
一、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
時政新聞政治色彩鮮明,既有很強的政策性、時效性,還有嚴格的規范性和針對性。什么能報、什么不能報、什么時機報、什么規格報,這都需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慮,稍有疏忽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因此,時政記者在采訪報道時必須頭腦清醒、明辨是非,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輿論導向正確,確保報道內容符合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要養成一絲不茍、扎實苦干的工作作風
時政報道大多是圍繞各種會議、領導活動、外事活動等展開,相關部門對這類報道有著嚴格的規范和要求。對此,時政記者要嚴格按照規定,一絲不茍地完成好報道任務。對“報道內容、報道篇幅、領導人排序、發稿時間、發稿順序”等要做到心中有數,特別對報道中提及的“術語、數據、人名、觀點”等關鍵信息要反復核對、嚴防出錯。另外,當重大自然災害、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時,時政記者往往要趕赴現場,而這類突發事件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極強,這就要求時政記者必須扎實苦干,無論白天黑夜,還是假日休息,都要隨時處于待命狀態,特別是在汛期、防火期、極端天氣即將到來之際,更要提前做好工作準備,一旦有采訪任務,保證隨叫隨到。
三、要保持新聞敏感,不斷提升新聞感知和判斷力
新聞敏感是記者不可或缺的寶貴素質,也是寫出好新聞的前提。但一些時政記者卻正在丟掉新聞敏感,他們認為時政報道“條條框框”多,很難寫出生動鮮活的好新聞。筆者認為,雖然時政報道“規矩”較多,但時政記者不能因此丟了新聞敏感。因為,在各種會議和領導活動中往往蘊藏著新聞的“富礦”,只要“耳聰目明”就會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和線索。
2005年筆者主創的新聞評論《旗艦遇堅冰》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素材來自于一次座談會上相關部門對遼寧電子信息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精辟分析;2006年筆者主創的新聞評論《“流水官”當叫停》獲得了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新聞線索來自于當時主要領導在一貧困縣調研時所說的一句話:“十年換了九茬干部,能干好嗎!”通過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時政記者應該始終保持新聞敏感,不斷提升新聞感知和判斷力,善于在時政報道中發現細節和亮點、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新聞線索,進而采寫出含金量高的新聞報道。
四、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時政報道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要求時政記者要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在多領域采訪報道的能力。但大多數時政記者受所學專業限制,難免在知識結構上有所欠缺,要想彌補這些知識盲區,必須加強學習。一要深入學習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和走向;二要通過書本、資料、網絡等廣泛汲取各方面的相關知識,尤其是最基礎、最流行的知識;三要深入實際采訪,不斷積累素材,了解和掌握各領域的歷史、現狀及動態。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時政記者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能在時政報道的舞臺上大顯身手。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