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春
摘要: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推廣朋輩教育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現實耦合。朋輩教育具有平等性、雙向性、針對性等特點,突顯學生的主體性,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訴求直接對接,成為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推行朋輩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與覆蓋面,深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力與教育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長效機制的建立。在實踐中,應該重視建立選拔培訓機制,搭建有效的對接平臺,凝練科學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推動朋輩教育的大眾普及。
關鍵詞:朋輩教育;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汲取文化知識,養成思想觀念以及培養能力素質的重要外部環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長期置身于校園文化之中,其思想認識、道德觀念、能力素質也潛移默化地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因而高校校園文化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然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卻出現學生參與性不高、活動影響力不大、校園覆蓋面不廣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效。實踐證明,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推廣朋輩教育,更大層面調動了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力地拓寬了教育的覆蓋面,滿足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訴求,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路徑。
一、朋輩教育的新內涵與特點
朋輩,很多時候也稱為同輩或者同伴,指的是年齡接近、具有相同背景或者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大多以非正式群體的形式存在。因此,高校朋輩教育指的是高校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具有相同背景或者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大學生分享經驗、知識、觀念或者技能,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成長的教育方式。朋輩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最早是被廣泛運用于社會工作領域,通過同伴之間的互相鼓勵和幫助實現彼此問題的有效解決。在發達國家,朋輩教育的理念與機制被廣泛地運用于預防艾滋病及其他的安全性行為教育領域,在實踐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所以必須創新性地將朋輩教育的理念與機制融匯其中,是因為朋輩教育平等性、雙向性等特點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訴求直接契合。
(一)突出的平等性和雙向性
朋輩教育的主體和受體一般是由在年齡、興趣、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個體構成的,因此在朋輩教育中,朋輩教師與朋輩學生之間無論是實際年齡、心理特點還是生活的時代背景都比較接近,這就有效地消弭了傳統課堂教育中師生之間強烈的年齡、身份和學識的反差。朋輩教師與朋輩學生都是以同輩大學生的身份進行的,雙方之間地位平等、話語特點相似,教育的方式開展也靈活,這有助于雙方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學習技能,具有突出的平等性。再者,朋輩教師與朋輩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教學相長的方式鞏固專業知識,還能夠挖掘同齡人身上的優點,覺察自身的不足,進而不斷完善自己。朋輩教育的雙方可能是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的專業知識背景也能促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轉換教與學的角色,汲取不同學科的養料,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開拓自己的學科視野。
(二)強烈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
朋輩教育的開展是在充分了解朋輩教師的知識技能以及朋輩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科學匹配的。朋輩教師的專業優勢與朋輩學生的學習訴求在朋輩教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針對性,保證了在朋輩教育中真正實現供需的緊密對接,避免資源的浪費,促進朋輩學習效能達到最大化。與此同時,學生之間的相近性和趨同性使朋輩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同輩群體更好地提供了個體間交流各種社會信息、看法的平臺,其成員間可以平等自由地探討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增加了個體社會經驗和社會思考力。”[1]朋輩教師與朋輩學生之間的年齡背景、社會地位、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使朋輩教育的內容更容易為朋輩學生所接受并認可。在朋輩教育中,朋輩教師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話語特點與同齡的朋輩學生都是相契合的,能夠輕松愉快地實現知識、觀念、技能的有效傳遞。
(三)顯著的互動性與示范性
一方面,朋輩教育的雙方都是來自大學生群體,生活空間和時間的重疊性增加了朋輩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機會。當前許多高校教師因為時間或者居住地點的關系,當大學生出現思想困惑或者認識錯位時候,很難及時地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疏通。但是朋輩教育則有效地避免了這一問題。另一方面,“高校優秀朋輩群體來源于廣大學生,成長于廣大學生中間,更易于感染和激勵同齡人的心靈,更易于營建共同提高、共享新知識和文明的學風、校風”[2]。在教育互動中,雙方所體現出來的優點和長處,很容易被對方發現、欣賞并接納,成為對方學習、模仿的榜樣,實現優勢互補。所以,朋輩教育無論是對于教育者還是學習者而言,在思想引導、才藝學習、素質提高等諸多方面都能體現出教和學的示范性。
二、朋輩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耦合
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推廣朋輩教育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現實耦合。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是策劃者、參與者、推廣者、受益者,而朋輩教育作為自我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突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兩者之間的耦合是實踐的基礎。
(一)朋輩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耦合
國外的朋輩教育緣起于朋輩互助,大學生之間的互助善用彼此資源,通過學生主體的參與來實現學生“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環。大學生往往喜歡朋輩教育者,因為其年齡、背景等相似,在交流過程中能注重共情,給予求助者積極關注和主動反應,從而提供有效的指導。朋輩教育依靠大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模仿,實現朋輩教師與朋輩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其實施主體無疑是大學生,這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性訴求是契合的。高校校園文化歸根結底是服務于大學生的成才發展,其文化理念與文化內容只有為大學生所接納、認可才有可能實現其育人旨歸。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充分重視大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避免出現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由學校黨政職能部門、輔導員“唱獨角戲”的局面,讓大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彰顯。朋輩教育通過鼓勵大學生參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恰好滿足了校園文化建設強調大學生主體性、參與性的訴求。
(二)朋輩教育追求覆蓋面與高校校園文化擴大影響力訴求耦合
朋輩教育顛覆了傳統的只是依靠專業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模式,讓具有專業技能的大學生扮演朋輩教師的角色,指導其他大學生更加順利地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朋輩教育將具有專業技能的大學生聚集起來,共同服務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全局,不僅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將大學生凝聚起來,而且無形中培育擴大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師資力量,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受益于校園文化。傳統 “師—生”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因為局限于師資力量、場地經費不足等原因,校園文化影響力的覆蓋面遠遠不夠。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運用朋輩教育模式,讓大學生群體內部力量進行自我教育,使校園文化活動有更多的可能性惠及全體學生,有效地破解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影響力不足的問題。
(三)朋輩教育的滲透力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潛移默化作用耦合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的影響往往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的,這種教育力的實現是以大學生的文化認同作為重要的前提。朋輩教育運用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進行良性互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他們之間相似的心理特點、生活背景等使之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更加成為可能。在朋輩教師與朋輩學生交往過程中,心理相容程度更高,朋輩學生對朋輩教師具有更強的信任感。換言之,朋輩教師指導朋輩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讓朋輩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能夠更加自覺地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剔除自身錯誤的思想觀念,提升自身的文藝才能素質,體現了教育的滲透力。
三、朋輩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運用的意義與優勢
20世紀中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被正式提出來。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和發展,無論是理論或者實踐維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隨著時代環境的不斷變遷,當前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推廣朋輩教育,可以由學校挑選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專業的學生來擔任其他專業學生(下稱非專業學生)的指導老師,傳授相關知識與技能,進而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提升校園文化的品味以及深化校園文化教育力。這種寓文化教育力于日常生活的教育模式與校園文化影響力的作用機制相契合,能更大程度、更廣層面地調動大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來,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力與滲透力,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突破與創新。
(一)促使校園文化建設從自為存在到自覺發展的轉變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是大學精神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將朋輩教育的模式引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更加凸顯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的行列中去,實現大學生從校園文化純粹的享受者、受益者向校園文化的發展者、創造者轉變。一方面,將大學生嵌入到校園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能為大學生主動將自己的才能、品格、思維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出來開拓空間,從而讓他們不僅展示能力,而且有機會、有平臺為繁榮校園文化“添磚加瓦”;另一方面,朋輩教育也為教與學尋找到重要他者來觀照自身,有力地激發了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所有的育人的活動都只有通過同學們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3]在朋輩互動過程中,教育雙方都能從對方身上發現別人的優勢,覺察到自身的不足,進而不斷調整自我的價值取向和人格建構朝向良性的方向發展、進步。
(二)促使校園文化建設從部分受益到全員覆蓋的轉變
大學生身處大學環境之中,校園文化以文化活動等有效形式促進大學生高尚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在現實中因為師資或者空間等資源的限制,部分大學生卻只能充當校園活動的“看客”。校園文化未能很好地凝聚和引導全體師生,構建起全體師生與校園文化互融共生的格局,使得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大打折扣。而利用朋輩教育模式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則能夠有效破解這一難題。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路,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力,有助于促進學生由“被參與”、“看客”的狀態向“主動參與”、“主人翁”的狀態轉變。另一方面,朋輩教師來自不同的專業,各具不同的文藝、體育等方面特長,將這股力量補充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隊伍中去,不僅在數量上能夠滿足文化活動的師資力量要求,而且在興趣愛好方面也能滿足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三)促使校園文化建設從零敲碎打到長效機制的轉變
傳統意義上的校園活動,尤其是需要教師指導開展的文藝、體育活動,指導教師往往是聘請相關院系的專業教師擔任。這些教師本身承擔著教學和科研任務,時間和精力相當有限。他們在指導校園文藝、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也就只能采取“打游擊戰”的形式來進行,無法建立長遠的、系統的、全面的規劃與體制。校園文化活動受制于資源的緊缺,導致校園文化活動無法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長期、有效、穩定的互動,窄化了校園文化的價值,而朋輩教育的引入則有效地破解了這一難題。校園文化建設主體力量的擴充,有效地解決了資源緊缺、師資有限等問題,保證了高校能夠將校園文化活動與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等統一起來,進行長遠的布局規劃,形成穩定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體制。
四、朋輩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
朋輩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創造性地發揮了藝術、體育等專業學生的力量,讓他們去帶動非專業學生提升自身的藝術才能和修養,以更好地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這是一個持續系統的過程。朋輩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互促互進需要組建專業的隊伍,構筑有效的平臺以及建立長效的機制,以保證朋輩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力、有序、有效運用。
(一)重視選拔培訓,保證朋輩教師隊伍的專業性
高校依靠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專業學生對非專業學生進行指導,朋輩教師是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主導者與承擔者,他們的能力素質直接影響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因此,朋輩教師隊伍建設應該堅持“精心選拔,全面培訓”的原則,確保朋輩教師的專業性與適應性。首先,可以通過學生自愿報名、院系審核推薦、學校答辯面試的形式,重點考核申請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思想素質,真正挑選出專業知識扎實、文藝技能出眾、奉獻精神突出的朋輩教師。其次,學校重點培訓他們的教學技巧,保證他們不僅有優秀的專業技能傳授給非專業學生,而且有高超的教育教學技巧,與非專業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合作關系。因為朋輩教師實施朋輩教育的成效,不僅取決于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思想素質,與他們的教育教學素質也直接相關。
(二)搭建對接平臺,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效性
“朋輩教育者應積極開展朋輩交往,建立彼此信任的、平等的生活化的同伴情感。”[4]為此,朋輩教師隊伍組建以后,學校應該積極為朋輩教師與朋輩學生搭建長效互動的平臺,讓他們更好地進行互動,建立穩固的朋輩情感,進而能夠在穩定良性的情感共振中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首先,學校可以采用點對面的運作機制,為每個班級分別配備一到兩名朋輩教師,并要求他們定期組織文藝培訓活動。其次,學校應該積極創設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展示的平臺,推動朋輩教育的理念與機制最大限度地運用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每年可以通過舉辦藝術節的形式,組織校、院、系多層級的歌曲串燒、舞蹈比賽等,并要求朋輩教師積極指導班級文藝賽事的組織排練,深化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活動是校園文化的表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5]朋輩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推廣的進程中,善于依托活動或者比賽的形式,為每位大學生提供展示文藝風采的舞臺,不僅是擴大和深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教育力的需要,而且還有力地激發了朋輩師生教與學的主動性。
(三)凝練明確目標,保證兩者有機交融的自覺性
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推廣朋輩教育,要科學準確地凝練出兩者交融的目標,反過來還要用這些目標來調節完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使朋輩教師自覺地用這些目標來導引自己的教學。朋輩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推廣中可以確立“四個一”的目標,即“一首歌,一支舞,一套拳,一件樂器”。具體說來,高校可以要求朋輩教師培養所對應班級的每位學生掌握一首歌曲的審美能力和表演能力;能夠對一個舞蹈劇目進行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具備基本編排能力;能夠對一套基本拳法有所了解,并熟練地表演出來;通過器樂學習,能夠初步掌握至少一種樂器,并能熟練彈奏一首曲目。教育目標的確立,有助于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而全面準確地反映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實效和工作狀態,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更加具體細致的參考。
(四)重視大眾普及,保證校園文化影響的廣泛性
高校通過挖掘藝術和體育等專業學生擔任朋輩教師,帶動非專業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參與面和質量水平。但是,要建設更加開放、多元、繁榮的校園文化,還要發揮非專業學生骨干的帶動作用,掀起新一輪的朋輩教育,逐步形成校園文化建設“人人參與、普遍受益”的新局面。新的朋輩教師可以從非專業學生骨干中培養和挑選,擴大朋輩教師的數量,甚至可以直接為每間宿舍配備新的朋輩教師;還可以拓寬教學改革的思路,挑選專業素質強的學生組建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團隊,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為非專業學生開設相關課程。
高校發揮朋輩的教育作用,豐富和創新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大學生的文藝、體育素養,從而加強校園的文化建設,這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各高校的應然選擇。然而,朋輩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聯姻也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饋、調整、升華。
參考文獻:
[1]邊社輝,王湃,鄭建輝.朋輩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實踐[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83-85.
[2]張勇,王峰,李永山.激活朋輩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2):114-116.
[3]歐陽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29-31.
[4]段惠方.朋輩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4(4):106-107.
[5]甘霖.大學校園文化育人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2(15):39-40.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