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雄+林聞凱


摘要:時代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呼喚創業教育,催生高校轉型,創業教育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存在起源耦合、價值耦合、功能耦合的內在耦合性。這一內在耦合性以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與學校發展特點和專業教育相結合、與學生個性發展相結合為路徑,成為促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推手,助力地方本科院校實現向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
關鍵詞:創業教育;高校轉型;創新;應用技術
知識經濟時代下,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推動著社會生產力和傳統產業格局的變革,對高校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我國眾多高校的發展戰略。不同類型的高校轉型的方向、方式和路徑不盡相同,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因其目標定位、培養方案、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所面臨的挑戰更為艱巨。而轉型過程中,創業教育與地方本科院校在起源、價值追求、功能定位等方面具有內在耦合性,創業教育成為地方本科院校向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一、 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共性追求:創業教育的深化認識和重新定位
近年來,創業教育因其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要求而成為熱點話題。但傳統的創業教育認識和定位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等教育語境中和高校轉型的時代背景下深化認識創業教育有利于創業教育功能和價值的實現,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
(一)明確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創業教育具有廣義以及狹義兩個維度。從廣義維度探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定義的“第三本教育護照”,該定義具備兩重內在核心:一是進行從事事業、企業、商業等規劃、活動和過程的教育;二是進行事業心、進取心、探索精神、冒險精神等心理品質的教育。[1]從狹義維度探究,創業教育指以創建企業為目標進行的“商學院型”教育,以讓學生掌握市場機會識別能力、風險評估能力,從而進一步學會把握時機創辦企業。事實上,在高等教育的語境下,創業教育除了涵蓋以上兩種詮釋外,還更應具備讓受教育者養成宏觀的人生態度、職業發展精神、以及開創人生事業的決心。創業教育不應局限于狹義的“創業技能”培訓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面向社會現實的真實商業挑戰,基于對社會的充分認識,讓學生養成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業精神,以及獨立自主的品格。[2]歸根到底,就是讓學生通過創業教育而具備以上知識經濟時代所需求的優秀人才的核心素質。因此,其所培養的學生并非為迫于生計而不得不創業的個體,亦非肄業或者無法獲得就業的學生才選擇創業,也不是在接受創業教育后隨即進行創業活動,而是通過創業教育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植入創業基因,令其在將來的就業崗位上以創業精神創立自己的事業。
(二)深化創業教育的根本價值
創業教育的根本價值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創業教育的價值評定不應僅僅停留于計算創辦多少企業、創造多少經濟效益,而更應著眼于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要義。創業教育所指向的塑造具備靈敏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的創新型復合人才目標本質上有益于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進步。創業教育首先應樹立包括促進個人價值自我實現、創業價值自我實現以及創業活動道德價值實現在內的教育價值取向。其次,創業教育應呼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人才強國發展戰略。當前國際經濟、政治時局瞬息萬變,我國也處于經濟轉型的攻堅期,因此對于具備創新精神、意識以及能力的創新復合人才需求旺盛。傳統單一的以技能訓練及知識傳授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足以應對時代的前進步伐。
(三)整合創業教育的學科定位
創業教育應與創新教育,與各學科、專業,與教師的教學、科研、事業,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有機地整合、相融,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之間形成整合機制。創業教育可與生態學、管理學、系統學、商業模式以及教育學等多學科理論交叉整合,基于“教學”、“科研”、“實踐”以及“創新”多個平臺[3],組成理論聯系實際、學用相成的長效機制,最終將創業教育打造為多學科、多專業的交叉延伸與補充,從而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機成分。同時,創業教育可以匯聚多渠道力量與資源,搭建社會平臺讓受教育學生在現實市場環境中學習、思考、鍛煉、拼搏、服務,最終回饋社會,促進經濟轉型,實現學生、學校、社會多贏局面,其實質是依托“政策平臺”、“服務平臺”、 “咨詢平臺”、 “融資平臺”等平臺而組建的匯聚多方力量的共贏體系。
二、呼應時代需求中的同源共生:創業教育與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內在耦合性
20世紀末我國高校擴招試圖將簡單勞動力轉化為知識勞動力以滿足日益發展的經濟對知識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與創業教育的產生都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環節,二者一衣帶水,休戚相關。高校擴招帶來的高校轉型與創業教育的起源、價值、功能,存在著呼應時代的內在關聯,這些內在耦合性決定了創業教育將為高校轉型提供動力與支撐。
(一) 起源耦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的文件指出:“培養首創精神和學會創業,應當是高等教育主要的關注點,目的是使畢業生更容易立業。高校畢業生不僅越來越少地被稱之為求職者,相反,他們將更多地被稱為創業者。”[4]該宣言認為高等學校應成為“創業者的熔爐”。 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認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有利于培養更多創新創業人才,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其蘊含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價值取向與時代發展的契合,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新轉向的切入口,不僅是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現實需要,更是為了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著眼于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新的需求,培養更多適應新的時代環境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因此,可以說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而良性的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等院校多樣化應是雙向同步的過程,在實現大眾化的同時,高等教育體系應形成層次多樣、目標多元、形式多變的組合系統。早在1993年,匯聚了各省市專家學者共300余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課題組就已提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三種類型:少量的學術研究型、多數的理論應用型本科,大量的技能型高職,以及綜合性、多科性、單科性高校并存。然而,正如我國學者潘懋元所指出的,“受傳統的重學輕術理念所影響,加上大規模的院校合并以及統一的評估、統一的招生制度的制約,導致多科性本科院校同質化問題嚴重”[6],使得分類發展、分類指導的問題至今仍困擾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將高校分類管理與分類發展的問題再度放到改革的前沿,國家通過招生、經費、專業設置、師資配備、企業參與、就業等政策制定,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從原來學術型辦學定位轉變為應用技術或職業教育類辦學定位。
(二)價值耦合:以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終極追求
創業教育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一終極追求上不謀而合。創業教育本質上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其以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展這一“育人”的核心目標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創業教育通過培養創業意識、傳授創業知識、體驗創業過程,使大學生能夠像企業家一樣,具備分辨機遇的能力、產生新想法和整合資源的能力、具有遠見和形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因此,創業教育的價值最終不是以簡單的大學生創業實體的數量、創業項目的成功與否來評價判斷的,而是以大學生在這個培養過程中習得的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提升和職業精神的培育,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成效來做評判。
馬克思曾指出:“未來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根據社會的要求和人的發展的需要,有計劃、有組織地把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科學知識、思維方法、勞動技能、審美情趣、人生信仰等傳遞給學生,創造性地提高其素質,開發其潛能,發展其個性,并使他們逐漸成為社會的、文化的、個性的主體”[8]。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沿革包括地方本科院校轉型也正體現了對這一內在規律的遵循。
(三) 功能耦合: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創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經濟學領域得到了豐富的研究,學者從地理經濟學、進化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等不同理論視角考察了創業和經濟發展內涵的多層次性和豐富性。“創業內涵的豐富性、多層面性決定了創業行為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復雜性,但無論是哪個層面的創業與經濟發展之間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經驗研究表明,創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9]創業教育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與我國發展戰略需求而產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其實踐性的特征決定了必須根植和服務于所在的區域經濟環境。發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撐。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業人才、具有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的興業人才、具有應用技術能力和進取精神的高素質從業人才,而這些都是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此外,創業教育搭建起高校與地方企業的橋梁,有利于促進高校科學技術的產業化,服務地方經濟。
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不僅能夠使人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且能夠推動社會的改革與發展,經濟功能是其中的重要領域。馬克思曾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10]這表明勞動力并非人自然生長的存在,這種存在能夠構成可能的勞動力,只有經過一定的教育和訓練,才能“生產某種使用價值”、“運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個人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第一生產力,智力因素日益重要,生產勞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轉型也正是對地方區域經濟升級勞動力需求的回應。轉型后的應用技術型高校可以培養大量具備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三、耦合帶來共進:創業教育促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實現路徑
地方本科院校向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之路道阻且長,這一過程需要一個突破口,創業教育因其與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存在的內在耦合性而成為著力點。通過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大力開展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相結合、與學校發展特點及專業教育相結合、與學生個性發展相結合為路徑,推動地方本科院校順利轉型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大學。
(一)與區域經濟相結合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創業教育因其特殊的教育內容,是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之間的聯結橋梁,將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充分結合,可以幫助地方高校更有效地實現轉型目標。一方面,通過創業教育拓展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使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當地企事業單位建立校外創業實踐基地,使學生參與企業的新項目開發和實踐活動,在更真實的商業環境下,引入當地校外企業家對學生進行指導,參與人才培養,使受教育者形成系統的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基礎,培養出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表1各類創業教育方式的調查結果
數據來源:對全國23所高校2612名學生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整理。
另一方面,依托創業教育發展產學研,實現學校、企業與社會的互動。據統計,高校的科研每年僅有10% 的科技成果得到轉化[11],通過創業教育,將創業項目與高校科研成果結合,是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的一個可行路徑。通過吸納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發過程,將創業活動與科研成果相結合,在提高創業項目的科技含量同時,也促使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進而促使新的科研技術理論更直接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的經濟運作中,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二)與學校發展特點及專業教育相結合
由于創業教育的教育內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多層次性,為各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地方本科院校在推進創業教育時,應結合自身的教育發展的階段特點,綜合考慮學生的創業需求和資源條件,實事求是地制定創業教育規劃。學科門類齊全、資源條件成熟的院校,應充分應用優勢,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業素養,積極將高新專業技術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學科專長的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加強在特長領域內的創業能力和實務的訓練。
在考慮學校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將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的充分融合,把創業教育重視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方式滲透到專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促進地方本科院校向創新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大學的主要任務是人才培養,創業教育要走進人才培養主戰場,要與學科專業充分融合。當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以公共選修課居多,極少高校將創業課程開設為必修課。2014年我們對全國23所高校2612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顯示(見表1),雖然大多數高校開設了創業課程,但課程數量普遍不足,78.3%高校的創業課程數量在3門以下;調查高校中沒有把創業課程開設為必修課的,年均修讀創業教育課程的學生比例最高為26.5%;創業教育師資主要是學生就業指導人員或經濟管理的專業老師,沒有系統的創業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沒有與各學科、各專業充分整合。如表1所示,學生對各種類型創業課程的需求較高,尤其是對與專業結合的創業課程(均值3.45)、創業培訓(3.41)和創業實務(3.39)。但學生對現有課程的評價不高,評價均值低于需求均值,表明多數課程沒有達到需求預期,認為課程較好和很好的比例在40%以下,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創業教育未達到預期效果,如圖1所示,僅有24.89%的學生認為自身能力基本滿足或滿足創業所需,因此創業教育有待結合學校發展特點和專業教育繼續加強。
圖1學生認為自身能力對創業的滿足程度
數據來源:對全國23所高校2612名學生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整理。
如表1所示,學生對與專業結合的創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需求很大。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各學科專業教學計劃中加入創業教育元素,并在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等環節融入創業教育的元素,通過與專業結合的創業課程開設、創業教學改革項目、成立創業輔導教師工作室等方式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各學科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創業教育與學校教育、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的專業發展,形成適合學校自身特點的專業發展之路,在專業培養中提高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突出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實現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應用技術人才的目標。
(三)與學生個性發展相結合
創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創業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傳授,更在于知識技能與學生個體的結合。任何視學生的創業行為為一種“產品”,試圖進行標準化批量生產,忽視創業者自身條件,盲目復制成功個案的觀點與做法,都是對創業教育目標及其階段性的錯誤認識。以創業聞名的溫州大學依托溫州特有的城市發展特色,將城市特點與大學融合在一起,培養了極具創業精神的特殊群體——溫州大學生,正如溫州大學黃兆信教授所言:“文化、社會價值觀、經濟政策、個體行為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塑造著創業的內涵、功能與邊界。”[12]也就是說,盡管創業精神具有普適特點,而創業行為的產生是離不開個體特點及其個性化發展的。創業行為本身的影響因素是如此的復雜,因此創業本身永遠無法如同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批量生產,它只能是創業意識、創業想法與創業者的個性化結合。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中開展創業教育的教師不僅致力于創新精神的培育、創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同時更加注重將知識技能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相結合,使學生發揮主動精神、創新思維,結合自身特點不僅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甚至去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學生個體所處的對創業教育需求的不同層次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這些不同的需求層次形成一個創業教育的“金字塔模型”:啟蒙層、授業層、孵化層、實戰層。啟蒙層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的人才,該層受眾人數最多,以面向全校的創業講座、創業名師大講壇等方式來開展;授業層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創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該層同樣以全校學生為對象,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內容、形式、方法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培訓;孵化層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準創業者,以“融零成整”“化整為零”的辦法,建成“形式多樣,功能互補,內外結合,資源共享,創新創業一體化”的開放分布式創業實踐平臺;實戰層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創業者,主要通過高校和社會建立的創業園來提供多項公司注冊的相關服務,并成立創業基金支持學生創業。通過對不同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教育,使學生具有個性特征的技能和素質,拓展了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能力的空間,從而成為社會創新實踐的主體力量。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變革任務繁重,但轉型的指向是清晰的,即加強對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而獲得發展的動力,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創業教育能夠為具備主動創新精神、應用實踐能力人才的培養提供對接與支撐,促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R].北京: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9年.
[2][3]王左丹,侯永雄.大學生創業教育認識的不足及其路徑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4]王曉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主要內容[J].世界教育信息,2000(5).
[5]中共中央.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中共中央,2013.
[6]潘懋元.“協同創新”的高等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6).
[7][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李榮堂.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方針的與時俱進[N].光明日報,2002-04-22.
[9]胡振華.創業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創業教育在中國:試點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6.
[12]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