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泓 張其成
?
·理論探討·
《黃帝內經》“圜道時中”思想淵源探討
李鴻泓 張其成
《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就其思想文化淵源而言,則主要出自中國古代哲學及先秦諸子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內經》原文的認真梳理,周易思想體系的總結和古天文學科學體系的參照,把《內經》的思想文化淵源以“圜道時中”四字概括之。“圜道”描述的是運動的軌跡,“時中”描述的是運動的刻度;“圜道”是象的概括,“時中”是數的確定;二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圜道時中”思想的提出,不僅最簡潔地體現了《內經》的天人合一觀;統一了陰陽、五行、六氣、八卦等子模型;而且可以闡釋人體生理病理的氣化時序規律及各種觀點互異的養生理論。它更準確地表達出了易道的精髓和《內經》的時序理念。
黃帝內經; 圜道時中; 思想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一書對《內經》理論體系淵源概括為五個方面。即:解剖學基礎、長期的生活觀察、反復的實踐驗證、古代哲學、諸子百家多學科的影響[1]。如果單就其理論體系的思想文化基礎而言,則主要集中在古代哲學和諸子百家學說。其他內經學家也有比較一致的認識,認為源于古代傳統文化精髓,內容包含了古代哲學、天文、歷法、地理、氣象學以及古代社會科學等[2]。
近年來,為了充分提煉、概括《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一些研究者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挖掘整理工作。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和”思想、“中庸”思想、“無為”思想、“和合”思想、“氣”思想等。這些核心思想有的側重在道家,有的側重在儒家,分別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內經》理論體系的思想文化基礎。然而,如果進一步向上溯源,這些哲學思想都可以在《周易》或易道中尋找到最初的線索與發端。《周易》是中國傳統生命科學的哲學基礎[3],易道又可以統貫儒道二家[4]。近代中醫大家惲鐵樵先生亦有言:“易理不明, 《內經》總不了了。”[5]可見,探討《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淵源必須以《周易》作為主線,旁涉各家。如此方可綱舉目張,本正源清。
為此,筆者通過對《內經》原文的認真梳理,周易思想體系的總結和古天文學科學體系的參照,把《內經》的思想文化淵源以“圜道時中”四字概括之。“圜道”一詞首見于《呂氏春秋·圜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時中”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蒙卦·彖傳》:“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1.1 宇宙生命運動規律的模擬
宇宙生命運動規律可以用太極圖進行意象的、動態的模擬,它反映了宇宙生命的圓形運動規律[6]。在這個時空統一、時重于位、開放的圓形運動之中,可以突出天人的整體性、全息性,突出生命的功能性、關系性、時序性,突出認知方法的直覺、體悟、程式、循環特征,這甚至是中醫學理論的本質[7]。
1.2 《周易》學術思想體系的總結
《周易》雖未言“圜道”二字,卻首次以符號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將“圜道”思想表達無遺。《周易》的“周”字就是指環繞運轉,阮元《經籍纂詁》考證,周有“旋、環、繞”等義。如《禮記·玉藻篇》“周還中規,折而中矩”,又如《九歌·湘君》“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易者,象也”“天垂象,見吉兇”“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傳·系辭》)。因而,“周易”本意即是指日月周期性圓運動所產生的變化。“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泰卦·彖辭》),“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易傳·系辭》),這些都反映著圜道思想。
“時中”一詞也是最早出現于《周易·蒙卦·彖傳》“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儒家對“時中”的解釋,一是道德與行為上的“合乎時宜”,二是態度和方法上的“隨時變通”。通觀《周易》全篇,“時中”的思想無處不在。“與時偕行”(《乾卦·文言傳》)、“天下隨時”(《隨卦·彖傳》)、“損剛益柔有時”(《損卦·彖傳》)、“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艮卦·彖傳》)。這些論述揭示了宇宙萬物盈虛變化時序法則,這些法則正是對“時中”所做的最好注解,也是易學思想最精妙圓融之處。清代易學大家惠棟曾斷言:“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
有學者指出[8]:中國古代哲學表現出以時間統攝空間的時間性思維特征,依時而行的生產方式,順時而動的政治原則,與時相隨的思想方法是中國古典哲學“時間地看待世界”的顯著特征。
1.3 《內經》學術思想體系的概括
《內經》學術思想體系主要包含生命、藏象、經絡、病機、病證、診法、論治、養生等內容[9],惲鐵樵先生依據《素問·玉版論要》的“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將人體復雜的生理病理過程用“神轉不回”和“神回不轉”加以精煉概括。這種轉、回,正是圜道思想的最透徹的體現,如果就思想文化核心而言,可以將之更完整地概括為“圜道時中”四字。
正是因為“時”是《內經》理論體系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時五藏陰陽”(《素問·經脈別論》)是該體系的核心內容。《素問》、《靈樞》中有大量的篇幅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它根植于天人相應觀,在這樣的宇宙觀之中,時空一體,時重于位,人體生命具有“因天之序”的特征(《靈樞·邪客》),遵循“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的客觀規律。只有洞悉“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五藏是四時之五藏,自然界也正是以四時陰陽為核心,而涵蓋了其他的類屬關系。經脈運營氣血應天體運動而循環周流,并且有著精確刻度,“呼吸定息,氣行六寸……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靈樞·五十營》),“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靈樞·營衛生會》)。人的疾病不僅表現為生理結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出于時序紊亂所致。在發病觀上強調“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失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實”。在治療觀上崇尚“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靈樞·衛氣行》)。
“中”既是方位范疇,又是時間范疇,方位范疇顯而易見,時間范疇隱而難察。“中”對萬事萬物的正常生化起著決定性作用,言“中”,則“時”在其中矣。《內經》雖未直言“時中”,但“時中”思想貫穿通篇。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更是先論天度,繼論藏象,展示“先師傳之,上帝所秘”的重大原則:“周而復始,時立氣布”,“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得時則得中,失時則悖中,《內經》體現的是一種時間動態思維,而非空間靜態思維。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道”是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即圜道,“候”是時間(五日為一候)。即:圜道運行依據的是時間的象態。有學者為此精辟而形象地指出:時間是生命的函數[10]。
1.4 古天文學科學體系的參照
中國古代的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源于以“時”為目的與核心的古天文學,而先進的天文歷法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必然要求。據考證,早在6400年前古人就已經能“觀象授時”,并確定了二分二至等重要節氣[11]。《尚書·堯典》對此進行了最早的文字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古天文學正是在“歷象日月星辰”中使年、月、日、時這種如環無端、周而復始的物質運動形式得以確定。進而影響到包括醫學在內的各個學科。
古天文學的知識和方法不僅影響到《內經》學術體系的形成,成為“天人合一”內容之一,而且還滲透到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之中[8]。關于《內經》學術體系的核心—陰陽五行學說的產生來源,《史記·天官書》中有這樣的描述:“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
1.5 “圜道”與“時中”的內在聯系
“圜道”描述的是運動的軌跡,“時中”描述的是運動的刻度;“圜道”是象的概括,“時中”是數的確定;“圜道”是生命活動的升降相因,“時中”是人體健康的數量法則。二者如同太極與八卦的關系,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石。只有深入剖析《內經》的思想文化精髓,才能察往知來,卓有成效地指導中醫的臨床與科研,甚至決定著中醫學術體系未來發展的方向。
首先,《內經》理論特點依據的是天人合一觀,從宇宙大系統來考察人體健康和疾病。而“圜道時中”是對宇宙運行法則的最簡潔描述。
第二、可以統一陰陽、五行、六氣、八卦等子模型,可以更好地體現中醫學的整體觀。這些子模型具有多級、同源、同質、同構的特點[12]。
第三,中醫與西醫的根本不同在于重氣化與重形質之別。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了西醫重空間層析,而中醫重時序運行。正如先賢唐宗海所說“西醫剖視,只知層析,而不知經脈;只知形跡,而不知氣化。與中國近醫互有優劣”。而深入探討中醫的氣化規律,是否合于時序性是一個核心問題。
第四,可以用來闡釋人體生理病理模型。“圜道時中”不同于“一氣周流,土樞四象”模型。不同點就在于“土樞四象”為方位之“中”,而該模型為“時之中”,時重于位。運動變化正是以“時”為基準點,依“時”行進,隨時則得中,失時則悖中,圓環即為時中之常道,在運動偏離后則通過自組織的承制勝復規律,回歸圜道。若自身不能和調于時,則需借外部能量(季節、針藥、導引、精神等等)以復圜道。
“圜道時中”思想還可以解答《內經》中的一些懸案。例如:《內經》中“脾”的相應時序問題。脾胃配屬中位,歷來沒有異議。但為什么《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素問·水熱穴論》只提到四藏四時?而在《素問·玉機真臟論》、《素問·刺禁論》中,脾藏在四時中又沒有獨立位置?《素問·六節藏象論》、《素問·咳論》和《素問·痹論》對脾所配屬時序問題上則語焉不詳,僅言“脾為至陰”?盡管另一些篇章在四時基礎上又劃出一個“長夏”,但此種觀點顯然是為了與五行吻合,與濕邪相應。至于在《素問·刺要論》、《素問·太陰陽明論》中談到的脾分主四季之末十八日,實乃折中之說。如果從“圜道時中”思想而論,脾藏顯然是應于四時,綿綿密密,一刻不能相離,否則中醫脈診中最為至要的“胃氣”便失去著落。
第五,可以統一各種養生理論。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七損八益”等經典理論均可以從陰陽時變,順時合中的角度得到統一的闡釋。
綜上,《黃帝內經》的思想文化淵源可以用“圜道時中”四字加以精煉概括,較之“神轉不回,回則不轉”與“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的前人總結,更好地表達出了易道的精髓和《內經》的時序理念。
[1] 王洪圖.黃帝內經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823-825.
[2] 張登本,孫理軍.全注全譯黃帝內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13-14.
[3] 董光璧.易學科學史綱[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240.
[4] 張其成.易道主干[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
[5] 惲鐵樵.近代中醫珍本集醫經分冊·群經見智錄[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0:534.
[6] 張其成.開放的圓——中國傳統生命科學的哲學命題[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7,3(3):12-15.
[7] 張其成.中醫理論模型的特征、意義與不足[J].醫學與哲學,2000,(2):18.
[8]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時間意義與思想意義[J].北方論叢,2009,(3):125-134.
[9] 煙建華.醫道求真·《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48.
[10] 孟慶云.生命是時間的函數——《黃帝內經》中的“神轉不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5(4):8-10.
[11]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65-275.
[12] 張其成.“象”模型易醫會通的交點——兼論中醫學的本質及其未來發展[J].周易研究,2002,(2):74-76.
(本文編輯:董歷華)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Yuandao Shizhong” theory of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LIHong-hong,ZHANGQi-cheng.
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cademy,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ZHANGQi-cheng,E-mail:zhangqicheng96@163.com
TheInnerCanonofHuangdi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ts ideology and culture origin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various scholars in pre-Qin period.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generalize ideology and culture origin ofTheInnerCanonofHuangdiinto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namely Yuandao Shizhong, which was achieved by combing the original text ofTheInnerCanonofHuangdi, summarizing on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TheBookofChangesand referring to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 ancient astronomy. In specific, Huandao described the motion trail, and it was the summarization of Xiang (image), while Shizhong described the motion scale, and it was the determination of Shu(number). The above two concepts was an organic whole which was indivisible. The putting forward of Yuandao Shizhong theory not only briefly reflected the theory of unity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unified the sub models of Yin-yang, five phases, six climatic factors in nature and the eight diagrams, but also explained the timing sequence rule of human body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as well as various health maintenance theories. Therefore, this theory expressed the essenc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timing sequence concept ofTheInnerCanonofHuangdimore accurately.
TheInnerCanonofHuangdi; Yuandao Shizhong; Ideology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3CB532001)
100029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李鴻泓、張其成);北京市石景山區中醫醫院中醫內科(李鴻泓)
李鴻泓(1975- ),博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黃帝內經》理論框架的思想文化基礎研究以及中醫內科疾病的診療。E-mail:lhh0136@163.com
張其成(1959-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化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易學及中醫藥文化研究。E-mail:zhangqicheng96@163.com
R22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10
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