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海外校友會
?
·海外中醫·
中醫針灸在海外的發展現狀特點
南京中醫藥大學海外校友會
通過微信國際研討會,探討了中醫針灸在世界各地的發展現狀,歸納總結為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民間熱,政府冷。隨著世界各國人民對于中醫針灸認識的增加,求診患者不斷增多,而世界各國的中醫針灸立法卻進展緩慢。二是針灸熱,中藥冷。在世界許多城市,針灸診所出現了成倍的増長,但中醫藥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地緩步向前,本文分析大約有十個方面的原因。三是臨床熱,科研冷。目前除了中國國內培養的海外中醫針灸師外,本地培養的,以及非針灸專業的西醫人員也加入了針灸臨床行列,而科研卻沒有跟上。四是辦校熱,管控冷。海外的中醫針灸學院的教學質量沒有得到統一管理控制,存在著教材不統一,師資隊伍不齊等問題。
海外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 現狀發展
南京中醫藥大學海外校友會近日利用微信這一現代通信工具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中醫針灸在海外的發展現狀”特別研討會,共有124名海外校友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其中20名代表作了主題發言。代表們來自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等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其中許多校友已經旅居海外幾十年,并且也有不少校友曾經在海外居住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國家,大多數都長期從事著中醫針灸的臨床工作,其中相當一部分在海外中醫藥針灸大學肩任著中醫針灸的主要教學任務,有的還擔任著重要職務,有的也兼任著科研工作,有的校友還擔任著當地中醫工會的管理職務。這次“中醫針灸在海外的發展現狀”特別研討會可以說是一次推進中醫針灸在海外發展工作的新嘗試。大家都直接來自海外中醫針灸工作第一線,相互介紹了自己多年來親身經歷和目睹的當地中醫的發展變化,并真誠地對海外中醫針灸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下面就本次“中醫針灸在海外的發展現狀”研討會的內容總結歸納如下。
生活在海外的中醫針灸師往往都有著這樣的感受,相對于中醫針灸在海外的迅速發展,國外政府機構對于中醫針灸的立法管理的重視卻是遠遠沒有跟上,中醫針灸基本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而中醫針灸每一點的發展進步,都與當地中醫協會等組織的努力爭取分不開。
美國針灸發展歷史就是海外針灸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針灸早在17世紀便由中國傳入歐洲,再由歐洲傳入美國。并隨著華僑自1848年開始的淘金熱和鐵路熱大量涌入美國,中醫坐堂開始在當地唐人街的參茸藥行生根,為當地的華人的健康作出了貢獻。雖然到了1971年,美國記者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在中國接受針灸治療的親身經歷,使美國人民開始認識針灸,可是1974年4月16日美國加州的第一位針灸師李傳真卻因為沒有醫生執照而被逮捕,在人們的強烈要求呼聲下,1975年美國加州才通過了第一個針灸法案,使針灸醫師合法化。1979年“加州針灸顧問委員會”擴大為“針灸考試委員會”,取消以前針灸需先由西醫診斷或轉診的限制。近年來,美國加州還成立了中醫師政治聯盟,主動與州政府有關部門取得聯絡,直接溝通游說,希望能將中醫針灸納入美國主流醫療體制中。199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匯集了全世界的針灸專家,對針灸療法進行“科學評估”,但因為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報道太少,對針灸治療疾病范圍的認定遠遠小于臨床實際應用的情況,但這可以說是針灸在海外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14年美國針灸協會提交7個法案,要求擴大州針灸師的權利,結果只有一個通過。目前而言,美國弗羅里達州的針灸立法在美國,也可以說在世界上是較為進步的,首先在名稱上為針灸醫師(Acupuncture Physician),并且可以使用穴位注射,也可以開常規的化驗單及申請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等檢查,這正是目前海外許多地方針灸工會希望努力達到的目標。
在世界其它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針灸的發展在針灸師的積極努力和人民的支持下,同樣經歷了萌芽和逐步成長的過程。加拿大的魁北克1973年省政府頒布的《醫療法》,即規定了西醫師針灸操作的執業規定,成為加拿大第一個為針灸立法的省份,1985年亦頒布了非西醫師的針灸執業法規,而后至1994年單獨頒布《針灸法》,明確了針灸的執業規定。阿爾伯塔省政府于1991年頒布《針灸法規》,隨后各個省份也相繼頒布了有關的《針灸師法規》,然而要真正實現加拿大國家政府層面上的立法管控,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英國,政府長期以來對中醫、針灸、草藥醫等輔助和替代醫學采取寬松甚至放任自流的態度,40多年來中醫針灸診所得到迅速發展,要求中醫整體立法的呼吁得到了英國廣大中醫界的擁護和支持,先后向政府主管部門和國會議員發出了中醫立法呼吁,號召中醫學會會員向所在地國會議員寫信,反映中醫界的呼聲,得到了政府有關人士的理解和支持。2002年衛生部成立了立法管理工作組,2004年正式公布了衛生部的咨詢文件《草藥與針灸立法管理議案》,由此開始三個月的第一次公眾咨詢,2008年8月進行了衛生部的第二次公眾咨詢。
在澳大利亞,中醫針灸界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使澳在2010年7月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從國家層面上對所有的醫療治療行為立法的國家。作為14個健康和衛生行業之一,2012年中醫被正式立法注冊,歸屬于臨床實踐的注冊,臨床實踐的注冊由政府機構的澳大利亞健康治療師注冊局管理,使中醫針灸在澳大利亞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在東南亞地區,新加坡的中醫針灸立法是一個比較成功而值得借鑒的例子。但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包括歐洲不少國家,要想確立中醫針灸的法律保護地位,看來還有一長段路要走。
一方面,經過海外40年的針灸發展過程,各國針灸界已經認識到健康保險對針灸費用的合理支付,直接關系到每一個針灸師的生存的專業利益,因此爭取推動立法,希望能將針灸納入政府的健康保險福利計劃。而另一方面,中醫針灸還沒有真正融入國外的主流醫學社會體系,如瑞士2009年雖將針灸納入基本保險,但這只是對有西醫醫師資格并且從事針灸的針灸師才能報銷。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一些政府機構官員的歧視偏見,健康保險公司缺少足夠的誠意,以及受主流醫學的西醫和某些西方醫藥財團的利益影響和阻擾,加上中醫針灸組織的勢單力薄,團結不夠,使得世界各地中醫針灸的立法進程相當緩慢。
以往在外國人的心目中,中醫針灸只有在唐人街才能找到。在70年代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國外各種主流媒體,包括各大新聞報紙、電視臺、雜志都對中醫針灸做過專題報道和介紹,讓越來越多的國外患者開始了解神秘而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醫學。并發現這種神奇而沒有副作用的針灸自然療法有著料想不到的療效,使得針灸很快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病患數量增多的同時,各國的針灸師數量和診所也像雨后春筍般的迅速增加。特別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后期,在世界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倫敦、悉尼、以及新加坡等的針灸師出現了成倍的増長。以美國加州為例,2000年時加州中醫針灸師的人數是8000余人,到了2014年其人數増至1.7萬余人。現在在世界不少城市,許多西醫醫療中心大樓里都能找到針灸診所。有的針灸診所還以類似麥當勞的連鎖店形式出現,甚至在各大旅游郵輪上都有了針灸治療師。但目前絕大多數還是以個人經營的私人診所為主。
在世界各地想成為針灸師的門檻也是高低不一的,有的國家需要嚴格的審核考試,有的國家目前還不需要專業的考試審核,或只需要針灸大學文憑。目前有許多國家承認中國國內的中醫藥大學畢業文憑,也有不少國家則不予承認,如日本、韓國等國明確規定必須有本國的針灸院校畢業文憑才能有針灸資格;比利時規定除了當地針灸畢業文憑之外,還需要當地的醫療文憑,方可加入針灸協會和醫療保險;新加坡等國則要求首先必須具備永久居民或公民后才有資格申請,并且官方只認可中國國內的六所中醫藥大學;法國衛生部1985年規定只有正式的醫生才能操作針灸術。有些國家或地區對外語有嚴苛的要求,有的則沒有要求。在美國可以用英文、中文或韓文三種文字參加中醫針灸考試,有些州還要求通過托福考試。但是在世界許多國家必須用英文或母國語種參加考試取得針灸資格。因此,目前在世界各地的中醫針灸醫生的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極少一部分人在當地不遵紀守法,在主流社會面前破壞了中醫界的聲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相對于針灸的迅速發展,中醫藥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步履艱難地緩步向前。在英國90年代初,大陸的羅鼎輝醫生因為治療皮膚病的成功案例,得到了英國媒體的正面宣傳,使得中醫藥的名聲大振,也得到了當時西醫的肯定。但是隨之而來的數年間,則是許多中藥方面的負面消息則不斷出現,不實地夸大了中藥的副作用,歐洲許多國家也采取了限制進口中成藥等一系列措施。2015年的1月在比利時仍然有一位中醫師因被懷疑使用中藥后導致病人腎衰而被起訴。日本90年代也有報道因服小柴胡湯而導致并發癥死亡,而在日本的實際情況是《傷寒論》的中藥方劑被西醫在沒有辨證的情況下,像西藥一樣在使用。綜合分析,造成中藥在海外發展緩慢的原因大致可以因為下面幾個方面:(1) 許多使用中藥者沒有扎實的中藥基礎知識,大劑量或辨證不當而被濫用,造成了負面影響;(2) 有些中藥材在生產國沒有正確加工炮制,或生產加工過程中被污染,造成中藥材的質量嚴重受損;(3) 一些國家的西醫制藥集團顧慮到自身的經濟利益會被波及,而發出一些不實的或者夸大的調查報告;(4) 有些新聞媒體捕風捉影式和片面地報道中藥毒性作用,而發表一些誤導文章;(5) 有些的中成藥中添加了西藥成分而作為中成藥健康食品出口,這在大多數的國家是違法的;(6)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加重了中藥的出口限制;(7) 文化之間的差異,如一些蟲類藥的限制使用;(8) 某些有關農產品的限制規定而不能使用,如某些種子類等;(9) 某些含重金屬中藥材的管理控制不善;(10) 中藥的苦味和煎煮的麻煩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病人的使用。
事實上,因為中藥在中國已有數千年臨床的有效性證明,因此,中藥在海外的向前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海外的校友們對此都有著這個堅強的信念。來自中國國內畢業的中醫師有著基礎理論扎實的優勢,是目前海外使用中藥的主要人群。在臨床上,中藥飲片的運用也受到了診所地方的限制,所以不少診所采用了中藥濃縮粉劑或者中成藥。而在亞裔比較集中的地區,用中藥飲片煎煮仍比較常見。除了北美的中部地區,在美國的東西海岸、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歐洲許多國家對于中藥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許多中國的中藥在國外已經逐漸家喻戶曉,如當歸、黃芪、首烏、枸杞以及銀翹散這些傳統中藥已經開始落戶海外,美國的一些本土公司已在生產。另外還有一些中草藥,在其他國家也很早就在使用著,如甘草、五味子、姜黃、蒲公英等,以上這些中草藥在各個美國大超市里健康食品柜臺都有出售。在美國近年來也有農場開始自己種植從中國引進的中草藥。
以針灸為主的中醫自然療法70年代后在西方國家得到迅速發展,并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醫針灸專業出國人數的增加,中國和各國中醫針灸界的交流日益頻繁,使中國中醫院校畢業的的中醫針灸醫生遍布世界各地。而在中國培養的韓、日等國的留學生,因本國立法的限制,學成后不能在本國行醫,而轉向北美及歐洲等海外中醫隊伍中。再加上近二十年來,各國本土中醫人才的培養,使得世界各國的中醫針灸人員增加很快。不僅如此,在免去針灸專業考試的情況下,有些國家甚至還出現了西醫、理療師、牙醫、整骨師、以及護士兼做針灸。在中國的出國人員中也有不少的西醫、護士、及其它專業的改學中醫針灸,這樣使得私人針灸診所越來越多,且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的大中城市,而偏遠地區、發展中及落后國家仍然缺少針灸師。
各國本土畢業的中醫院校畢業生有自身社會背景及語言等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也逐漸成為主流社會中醫針灸的主體,發揮著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如曾經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留學生的馬萬里(Giovanni Maciocia)活躍在國際中醫界的舞臺,不僅編寫了多部有影響的中醫教材,還不斷在世界各地講學。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目前在不少有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主題發言的中國國內畢業的中醫針灸學者的身影卻越來越少。這正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培養一個除了要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和臨床能力,又要具有很好的表達交流和社交能力的中醫針灸師,使其適應當今國際發展的需要。總之,可以預期在今后的幾十年中,海外中醫藥針灸隊伍的人員構成將逐漸改變,但是希望中華幾千年的中醫針灸中的寶貴精髓能夠在世界各地繼續發揚光大,而不被遺棄,這是廣大海外校友們的共同心愿。
隨著針灸師和診所的增加,怎樣才能提高中醫針灸的診療質量,擴大其影響力,以及引進現代化管理模式,高科技的網絡系統,標準規范化的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針灸的專科特色,以及和西醫院形成配套服務,打破中醫針灸在海外替代補充療法的被動局面,讓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人民共享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遺產,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這已是目前世界各國中醫針灸師們努力奮斗的目標。
在各國的醫學科研經費中,目前主要用于研究如癌癥、糖尿病等對人類造成主要危害的疾病,能撥給像中藥、針灸這樣的自然療法的經費是甚少的。因此相較于現代醫學的科學研究,中醫針灸在國外的科研是起步晚,步子少,而且更缺少既懂現代醫學科研又真正精通中醫針灸的專業人才來擔當科研工作。在國外從事中醫針灸方面研究的機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 國立研究機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1992年成立了替代醫學辦公室,1998年更名為全美補充替代醫學中心,其宗旨是用嚴格的科學方法驗證補充替代醫學(包括中醫藥)的療效,闡明其作用機理,并向廣大民眾發布準確的信息;(2) 大學教育機構,如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漢醫藥學研究所、荷蘭萊頓大學(對六味地黃丸研究);(3) 醫院的臨床研究機構,如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小柴胡湯對于慢性C型肝炎的臨床試驗);(4) 公司企業的研究機構,如日本津村公司漢方研究所等。但也有海外一些所謂的中西醫結合機構有其名而沒其實。
無論是中醫藥針灸的理論還是臨床研究,目前還是主要集中在中國國內。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廣大校友們很希望也能及時了解到國內的中醫針灸發展動態,能看到中醫針灸原汁原味的論文和臨床經驗介紹,加上中文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歡迎,在網絡資訊發達的今天,大家殷切希望中國國內能盡快開通一個為海外各國中醫針灸師開設的國際網絡中文醫學論文檢索下載系統,使傳統中華醫學寶庫在世界進一步發揚光大。
中醫教育在海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早期只是短期培訓班性質。隨著中醫針灸國際化進程的發展,立法的推進,中醫教育規模擴大,中醫院校在各國陸續設立,在一些大中城市甚至一哄而上,有的一個城市達到6~7所以上。中醫針灸學院的學生規模一般為中小型,性質絕大多數為私立,學制以三年制為多數,學位有大專,有本科,有碩士。近年來,不少地方為了提高中醫針灸的地位和素質,還開設了博士課程。盡管如此,其教學質量與國內相比還是有著顯著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是目前中醫針灸大學辦學中較為成功的,該國是海外為數不多的在三所公立大學中開設了中醫針灸專業,并設有有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本科為4年制。日本以往也只有3年制針灸大專,但近年來,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也成立了4年制的本科針灸專業。而韓國的中醫針灸大學一直是世界上入學最難,競爭激烈的,許多學生因無法進入本國的大學,而只能求學海外。
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還不長,因此以往在海外辦學的華人還是少數,即使有一小部分也是臺灣或香港的華人,但是在教務主管方面卻是華人占了大多數。在十幾年前,中醫針灸的講師幾乎都是由中國國內的畢業生擔任,為各國本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中醫針灸人材。但是近年來,各國的中醫針灸學院發生了一些變化:(1) 隨著華人的經濟實力增加,華人辦學也逐漸增加;(2) 中國國內開始在海外尋找合資辦學,如比利時目前正在孔子學院的基礎上籌辦孔子針灸學院;(3) 本土培養的中醫針灸講師在逐漸增加;(4) 一些質量不高的針灸學院開始關門倒閉。特別是在一些城市里,針灸師開始出現飽和的趨向,一些畢業生畢業后很難立即找到工作,因此學院生源開始減少。當然,針灸學校的惡性競爭,也降低了一些學校的教學質量,學生畢業后考照合格率下降,也淘汰了一部分中醫針灸學院。總之,目前在國外的中醫針灸學院質量是參差不齊的,缺少統一的質量管控。除了在新西蘭對于中醫針灸講師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大多數國家對于中醫針灸講師沒有統一的培訓考核制度,學生剛畢業即可擔任主講。并且本土畢業生的教務主管也在逐年增加,對于如何管控中醫針灸的教學質量,有的還缺乏一定的經驗。
在教材方面,目前在世界各地還沒有較為權威的中醫針灸整套教材。華人教師往往根據中國國內大學的統編教材,結合個人的教學、臨床經驗,再參照當地該校的教材和教學計劃給學生授課。這樣即使有了教學大綱,在具體的教學質量上還是很難統一管控。舉例來說,在教授中藥藥名時,具體使用拼音還是使用西方藥學名,歷來就有爭議。查閱不同的英文版中藥教材就不難發現,其實中藥的西方藥學名也沒有規范,因此許多華人講師都呼吁,中國國內應盡快編寫一套符合世界國情的中醫針灸學英文教材。在中藥藥名教學上,大膽積極提倡使用拼音名,通過各國的教學實踐,證明外國學生能夠很好地用拼音掌握好中藥的學習。
中醫針灸在海外發展的這數十年來,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坎坷,即使到了今天仍在邁著艱辛的步履向前邁進,在針灸立法和教育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科研還沒有正式起步,中醫藥的市場還有待進一步開發。但是這一切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讓海外的“純中醫”們更加懂得和珍惜今天的不易成果,認識到只有在認真繼承中醫經典的基礎上,扎實地提高臨床療效,才能更好地融入現代醫學的新潮流。
注:沈曉雄為本文執筆作者。
(本文編輯:黃凡)
美國洛杉磯泰昌中醫藥中心(沈曉雄);英國白金漢郡尖峰中醫針灸治療所(瞿宇);比利時更特市培林中醫診所(孫培林)
沈曉雄(1958- ),博士,出站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婦科學。E-mail: xiaoxiongshen@yahoo.com
R245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14
201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