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琳 蔡玲玲 余青 姜玉 張妙良 張豐川
?
慢性蕁麻疹從絡論治探討
任琳 蔡玲玲 余青 姜玉 張妙良 張豐川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工作中治療難點,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風團,瘙癢劇烈,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中西醫治療手段雖多種多樣,但效果一般,筆者團隊在多年臨床工作中用絡病理論結合辨證論治本病,取得一定效果。認為本病頑固難愈的根本在于絡脈空虛,外感六淫之邪引動內生之風,兼挾痰、濕、熱、瘀邪氣,相互膠結,阻滯絡脈,氣血不通,邪正相爭,發為本病,正氣虛時,則邪入于絡,出現風團;正氣足時,邪出于絡,風團消失。病因病機中強調絡脈空虛及內風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治療上提出填補絡脈,通絡合營以祛風的理念。
慢性蕁麻疹; 絡脈空虛; 填補絡脈
慢性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發生于皮膚和黏膜的一種過敏性疾病。中醫又名“癮疹”、“赤白游風”。發生于皮膚上表現為紅色或蒼白色的風團,發生于眼瞼、口唇等組織疏松部位,則表現為水腫。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工作中治療難點,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風團,瘙癢劇烈,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中西醫治療手段雖多種多樣,但效果一般,筆者在多年臨床工作中用絡病理論結合辨證論治本病,取得一定效果。認為本病頑固難愈的根本在于絡脈空虛,外風之邪引動內生之風,兼挾痰、濕、熱、瘀邪氣,相互膠結,阻滯絡脈,氣血不通,邪正相爭,發為本病,正氣虛時,則邪入于絡,出現風團;正氣足時,邪出于絡,風團消失。病因病機中強調絡脈空虛及內風在本病的發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治療上提出填補絡脈,通絡合營以祛風的理念。
1.1 肌腠絡脈為基本病位
本病發生于肌膚腠理脈絡間,正如《風瘙癮胗候》云“風入腠理,與血氣相博,結聚起相連,成癮胗”[1]。《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曰“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故用藥上應藥達病所,使用走竄通絡藥,如忍冬藤、紅藤、首烏藤、僵蠶、全蝎等。
1.2 絡脈空虛,正氣不足為發病基礎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絡脈從經脈中分出側行,系經絡的細小部分。經絡縱橫交錯,遍布全身臟腑器官,是聯系臟腑、溝通表里、運行氣血的通道,具有營養全身、抗御病邪、保衛機體的作用。皮膚乃人體最大的器官,是絡脈分布最廣泛密集的器官,皮膚之絡脈又是經脈運行的最遠端,受全身氣血盈虧影響情況較大,易寒易熱,易虛易實,易瘀易滯。痰、濕、瘀、熱等邪阻滯脈絡,或日久耗氣傷血,導致皮膚末端之絡脈空虛,外來之邪易反復客于皮膚脈絡,引動內生之邪,風氣相搏,發為癮疹。
《靈樞·脈度》指出:“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絡是聯系臟腑,溝通內外的通道,具有運行氣血,營養全身的作用,《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同時經脈亦是抗御病邪,保衛機體的屏障,正如《靈樞·繆刺論》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孫脈,留而不去入舍絡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2]若人之氣血陰陽不足,則經脈空虛,尤其是遠端的絡脈之陰陽氣血更易空虛,虛邪賊風易趁虛而入,《靈樞·賊風》曰“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不出空竅之中”,邪氣由孫脈、絡脈、經脈漸入臟腑,日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水液運行不暢,氣血凝滯,生化乏源,痰、瘀、濕等病理產物郁積,反過來又進一步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加重了絡脈氣血陰陽的虧虛,絡脈進一步受阻、失養,絡脈空虛,又給予外邪入侵機會,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俞昌在《醫門法律》中說:“風寒六淫外邪,無形易入,絡脈不能禁止,而盛則入于經矣。若營氣自內所生諸病,為氣為血,為痰飲,為積聚,種種有形,勢不能出入絡外,故經盛入絡,絡盛返經,流連不已。”[3]絡脈空虛,則外來之風寒濕熱邪易侵入;同時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內生之痰濕瘀熱邪難以出絡,留連不已,內憂外患,故慢性蕁麻疹反復難愈。
本病屬本虛標實,絡脈之氣血陰陽空虛為本,外侵之六淫和內生之寒濕熱瘀邪氣為標。絡脈之正氣虛時,邪侵入絡,引動內邪,相互博結,發為癮疹;待絡脈之正氣稍復,則邪氣出于絡,癮疹漸退,因此本病反復發作的根源在于絡脈空虛。
1.3 外風侵襲,內風擾動為重要病機
風邪是慢性蕁麻疹的主要致病因子,外風從外侵襲,內風從內擾動,內風的產生多由于營血熾盛,熱極生風;陰血不足,化燥生風。
《諸病源候論》云“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癮疹”[4]。絡脈空虛,風邪襲擾,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挾寒、濕、熱邪,侵入腠理脈絡,與氣血相博結,發為癮疹,《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亦云“風氣相博,風強則為癮疹”。慢性蕁麻疹病程長,病機復雜,其中外風侵襲,內風擾動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故臨床治療上應注意內外風同治。祛除外風常使用荊芥穗、防風、蟬蛻、羌活等解表祛風止癢藥。內風的產生多由于營血熾盛,熱極生風;陰血不足,化燥生風。因于營血熾盛,熱極生風者,治以填補絡脈,清熱涼營,使用羚羊粉、水牛角、川牛膝、赤芍、生地黃等;營陰耗竭,陰虛風動者,滋陰填絡,養陰和營以祛風,使用鱉甲、龜板、山茱萸、赤芍、丹參、天麻、鉤藤、秦艽等;血虛風動者補血填絡,養血祛風,使用阿膠、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紅藤等。
總之,內風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子,治療時內外風邪同治,特別是針對內因以祛內風才能解決本病反復發作。
1.4 填補絡脈為主要治法
慢性蕁麻疹的特點在于反復發作,而反復發作的根源在于絡脈空虛。絡脈空虛,則外邪易于入侵,內邪易經盛入絡,故治療的根本在于填補絡脈。
立法原則參照《金匱要略》“侯氏黑散”。侯氏黑散方中礬石、牡蠣重鎮填補遂竅脈絡,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祛濕,干姜溫中,防風、細辛祛風,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桂枝溫陽通痹,桔梗辛散升提,黃芩、菊花清郁熱,全方補益正氣,填補空竅,祛風除濕,養血行血,通補并施,祛邪氣,補空虛,使“舊風盡出,新風難入”。喻嘉言《醫門法律·中風論》中論述侯氏黑散曰:“夫立方而但去風補虛,誰不能之,至于去之補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則非思義可到。方中取礬石,以固澀之藥,使之留積不散,以漸填空竅。空竅填,則舊風盡出,新風不受矣。”[5]慢性蕁麻疹亦是同理,唯有絡脈充盛,邪風才無可趁之地,才能“舊風盡出,新風難入”。
臨床上應根據導致絡脈空虛原因以填補絡脈,如陽虛者,使用紫石英、龍骨、牡蠣、鹿角霜、肉桂等溫陽補絡;氣虛者,使用生黃芪、黨參、龍骨、牡蠣等補氣填絡;血虛者使用阿膠、當歸、熟地等補血填絡;陰虛者使用鱉甲、龜板、牡蠣、等養陰填絡。
2.1 陰虛絡空,熱伏風動型
臨床表現:皮膚紅色或淡紅色水腫性斑塊,瘙癢,夜晚癢甚,或觸之灼熱,或伴口渴,心煩,舌紅或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擬方:青蒿鱉甲湯加味:青蒿6 g、鱉甲15 g、細生地12 g、知母6 g、丹皮9 g、女貞子12 g、旱蓮草15 g、紅藤15 g、忍冬藤15 g、銀柴胡10 g、五味子6 g、天麻10 g、鉤藤10 g。
分析:入夜而發,舌紅少苔,脈細數可知邪氣伏于陰分。熱邪煎灼陰津,化燥生風,搏于肌肉,發為癮疹。故治以滋陰填絡,透熱合營。《溫病條辨》云:“邪氣深伏陰分,混處氣血之中,不能純用養陰,又非壯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鱉甲蠕動之物,入肝經至陰之分,既能養陰,又能入絡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絡,從少陽領邪外出;細生地清陰絡之熱;丹皮瀉血中之伏火;……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6]。《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云“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陰虛生內熱,化燥生風。加女貞子、旱蓮草、五味子滋腎陰;銀柴胡清虛熱;天麻、鉤藤為風藥之潤劑,祛風而不傷陰;忍冬藤、首烏藤祛風通絡止癢。諸藥共奏滋陰透熱,祛風止癢之功。伏熱即去,內風得解,方能使絡脈通,癮疹退。臨床隨證加減:舌絳,加水牛角30 g、赤芍10 g;口渴,加麥冬10 g、天花粉15 g;舌紅無苔,有裂紋,加龜板10 g、牡蠣30 g;皮疹觸之灼熱、心煩,加石膏30 g、梔子10 g。
2.2 血虛絡空,化燥生風型
臨床表現:癮疹淡紅,瘙癢,或伴皮膚干燥,女子或見經期蕁麻疹,經量不足,或伴瘀血,或提前或錯后,或經期頭痛。舌淡苔薄白,脈細。
擬方:當歸飲子:當歸10 g、川芎10 g、生地10 g、熟地15 g、赤芍10 g、黃芪15 g、白蒺藜10 g、荊芥10 g、防風10 g、何首烏10 g、忍冬藤15 g、首烏藤15 g、蒼耳子10 g、煅珍珠母30 g、僵蠶10 g。
分析:本型多見于氣血不足之老年人和女性。陰血不足,肌膚失養,絡脈空虛,內蘊風熱,化燥生風。故當養血填絡,潤燥祛風。方中以四物湯加何首烏養血活血;黃芪補氣生血;白蒺藜、荊芥、防風、蒼耳子、忍冬藤、首烏藤、僵蠶祛風止癢;珍珠母平肝潛陽,重鎮安神止癢。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經期頭痛者,加白薇10 g;痛經有血塊,小腹怕涼,加益母草10 g、烏藥10 g。
2.3 氣虛絡空,濕熱內郁型
臨床表現:癮疹瘙癢,疹色紅或淡紅,觸之或有灼熱感,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大便不成形或粘膩,或伴口苦,舌黯或胖大苔黃膩或白膩,脈滑或緩。
擬方:當歸拈痛湯加減:當歸10 g、茵陳15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豬苓10 g、澤瀉10 g、蒼術10 g、苦參6 g、白術15 g、陳皮10,葛根10 g、木瓜10 g、僵蠶10 g、全蝎6 g、忍冬藤15 g、首烏藤15 g、龍骨30 g、牡蠣30 g。
分析:脾虛不運,氣血生化乏源,絡脈空虛,濕熱內生,挾風邪浸淫肌膚脈絡,發為癮疹。當以補氣填絡,清熱化濕為法。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載“總以鮮紅起發,或呈皮色,稠如錦文稀如蚊跡之象。癱癢咳嗽,乃患濕毒流注也”[7]。本方中茯苓皮、冬瓜皮、豬苓、澤瀉淡滲利濕;茵陳、苦參清熱利濕;白術、陳皮、蒼術健脾燥濕;葛根、木瓜通經活絡;僵蠶、忍冬藤、首烏藤祛風通絡止癢。濕去則風邪無所依附。風濕即去,癮疹得退。若見皮損灼熱,舌苔黃膩,加石膏30 g、梔子10 g、赤小豆10 g、滑石30 g;口苦,加龍膽草10 g;腹脹,大便粘滯,加蠶砂10 g、枳實10 g。
2.4 陽虛絡空,衛外不固型
臨床表現:癮疹色淡紅,遇寒加重,怕冷,手足不溫,舌暗苔薄白,脈沉。
擬方:桂枝附子湯加味:桂枝9 g、附子6 g、生姜6 g、大棗3枚,甘草6 g、白芍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荊芥10 g、防風10 g、僵蠶10 g。
分析:表陽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邪易于中絡,營衛不和,發為癮疹。治以溫陽填絡,調營和衛。《諸病源候論·風病諸侯下》云:“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蓓癗,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成瘡。”《金匱要略》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附子湯主之。”本方治療素體陽虛,風濕外襲之證候。桂枝、附子溫表陽;桂枝、白芍,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生龍骨、生牡蠣斂陰潛陽,收澀止汗;荊芥、防風、僵蠶祛風通絡止癢。表陽固,營衛和,風邪自無可趁之機。身痛、遇寒加重者,加麻黃3 g、細辛3 g;汗出,易感冒,加生黃芪15 g、生白術10 g、浮小麥15 g。
3.1 病案1
患者,男,56歲,慢性蕁麻疹半年。2013年12月6日初診:患者自訴半年前食用魚蝦后,全身起風團,瘙癢明顯,于某院就診,診斷為“蕁麻疹”,先后給予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抗過敏藥,外用爐甘石后,皮疹當時消退,但反復發作。刻下癥見:蕁麻疹發無定時,常見于飯后半小時及晚上,食用魚蝦后加重,瘙癢,平素大便不成形,疲乏,舌嫩紅苔薄白,脈弦細緩。辨證屬肺脾氣虛,濕熱內蘊。治宜健脾肺氣,清熱利濕。方用當歸拈痛湯加減:當歸10 g、茵陳15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豬苓10 g、澤瀉10 g、蒼術10 g、苦參6 g、陳皮10 g、葛根10 g、木瓜10 g、僵蠶10 g、全蝎6 g、忍冬藤15 g、首烏藤15 g、龍骨30 g、牡蠣30 g、珍珠母30 g、白花蛇舌草15 g、蒼耳子10 g、川牛膝15 g、懷牛膝15 g、荊芥10 g、防風10 g。7劑,水沖服,每天1劑。
2013年12月13日二診:患者訴瘙癢減輕,仍疲乏,大便稀,舌嫩紅苔薄白,脈弦細緩。上方基礎上去懷牛膝、僵蠶,加生黃芪15 g、生白術10 g、丹參10 g、女貞子12 g、菟絲子10 g。14劑,水沖服,每天1劑。
2013年12月27日三診:患者訴蕁麻疹發作次數減少,風團變小,疲乏感緩解,大便偶爾不成形,上方基礎上去全蝎、荊芥、防風、蒼術,苦參,加白蒺藜10 g、桂枝6 g。14劑,水沖服,每天1劑。
2014年1月10日四診:患者訴蕁麻疹基本不發作,精神明顯好轉,大便成形。上方基礎上去冬瓜皮、茯苓皮、川牛膝、茵陳、木瓜、白花蛇舌草、蒼耳子、白蒺藜,加雞內金、海金沙。7劑,水沖服,每天1劑以鞏固療效。
討論:此患者中氣不足,氣血生化乏源,水濕不運,久則絡脈空虛,濕熱由生。魚蝦乃腥物,釀濕生痰,與體內之濕熱膠結,阻滯氣血脈絡,發為本病。患者脾氣虧虛,水濕難運,飯后及晚上,脾氣消耗,難以抵抗邪氣,邪入于絡,故起風團,休息后脾氣稍恢復,正能勝邪,故邪出于絡,風團消退。張豐川教授先以當歸拈痛湯加減方清利濕熱,祛風止癢,重鎮填絡。先祛已有之風、濕、熱邪,再平補肺脾腎,通瀉同施。腎乃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以先天補后天。然而患者體內濕熱郁積,切記溫補大補,益使用平補之藥,如菟絲子、女貞子等,使補而不膩。肺脾腎氣充足,濕熱得以運化,氣血得以運轉,絡脈得以充盛,舊風既消,新風不來。
3.2 病案2
患者,男,49歲,慢性蕁麻疹2年,2013年12月25日初診:患者訴2年來幾乎每晚起蕁麻疹,瘙癢,于多處就診,口服抗過敏藥及中藥湯劑,未明顯改善。刻下癥見:皮膚起風團,夜晚多發,瘙癢,怕冷怕熱,大便1天1次,不成形,舌紅苔薄黃,脈沉。證屬衛陽不固,絡脈空虛,方選用桂枝附子湯加減:桂枝9 g、附子6 g、生姜6 g、大棗3枚,甘草6 g、白芍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荊芥10 g、防風10 g、五味子6 g、川牛膝15 g、懷牛膝15 g、紫石英30 g、天麻10 g、鉤藤10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生白術10 g、全蝎6 g、蒼耳子10 g、丹參10 g、白花蛇舌草15 g、金銀花10 g。7劑,水沖服,每天1劑。
2014年1月6號二診:患者訴仍瘙癢,口渴喜飲。上方基礎上加忍冬藤15 g、首烏藤15 g、天花粉10 g、山茱萸10 g。7劑。水沖服,每天1劑。
2014年1月13日三診:患者訴瘙癢明顯減輕,上方基礎上去天花粉,加絲瓜絡10 g、澤瀉10 g、陳皮10 g、葛根10 g。14劑,水沖服,每天1劑。
2014年1月27日四診:患者訴皮疹發作時間明顯減少,瘙癢明顯減輕,大便仍不成形。上方去附子,加肉桂6 g。14劑,水沖服,每天1劑,囑2周后停藥。
討論:患者原口服中藥皆從清熱利濕,祛風止癢角度治療,患者現表陽不足,故既怕冷又怕熱,治療當以溫陽固表,填補絡脈為法,桂枝附子湯溫陽固表,調和營衛,祛風除濕。其中龍骨、牡蠣、紫石英重鎮填補,溫養固澀,陽氣得復,表陽得固,絡脈充實,邪氣自無所湊。
[1] 張小潔.蕁麻疹方藥證治規律研究[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4.
[2] 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2.
[3] 張豐川.用絡病理論診治皮膚病[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13(2):35-37.
[4] 慢性蕁麻疹從肝經論治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4.
[5] 田明秀.侯氏黑散的臨床應用[J].天津中醫藥留學生園地,2007,24(4):343.
[6] 吳瑭.溫病條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
[7]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艾軍,戴銘,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0.
(本文編輯:秦楠)
100029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任琳(碩士研究生)、余青(碩士研究生)、姜玉(碩士研究生)、張妙良(碩士研究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皮膚科(蔡玲玲、張豐川)
任琳(1990- ),女,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外科學皮膚性病方向。E-mail:243197245@qq.com
張豐川(1968- ),博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外科學皮膚性病方向。E-mail:bjzfc@sina.com
R758.24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17
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