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穎川
?
從中醫體質學論甲狀腺結節的治療
支穎川
從中醫體質角度出發,通過對甲狀腺結節患者體質的調查研究,分析甲狀腺結節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規律,以常見體質類型為辨別對象,并結合個人臨床,針對甲狀腺結節患者辨體質類型予以論治,對患者自身體質特征和發病傾向等加以辨識,并通過辨體用藥,達到改善體質偏頗、治療疾病的目的,為預防和治療甲狀腺結節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及診療思路。
中醫體質; 甲狀腺結節; 癭瘤; 辨體論治
甲狀腺結節為臨床內分泌系統的多發病,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甲狀腺內出現一個或多個組織結構異常的團塊。甲狀腺疾病在臨床發病呈多種形式,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炎等,甲狀腺結節是其中一類良性居多的甲狀腺疾病。甲狀腺結節在人群中十分常見,有研究報道[1],健康體檢人群中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高達38.70%,其中女性患者多余男性。
甲狀腺結節在臨床可單發也可多發,多發性結節的發病率高于單發性結節,但單發性結節的致癌率較多發性結節高[2]。因此,在臨床上,辨識甲狀腺結節的良性和惡性顯得格外重要。
臨床治療措施一般分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良性結節可視結節程度予以適當處理,尤其基因檢測技術和分子標記技術的應用,更加降低了良性結節的手術率[3]。此外,甲狀腺手術術后再復發風險可達2.5%~4.5%[4]。中醫學治療本病由來已久,《外科正宗·癭瘤論》記載:“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甲狀腺結節在中醫屬“癭病”范疇,氣機郁滯則氣行不暢,運化失常,脾虛生痰,痰凝血瘀始作癭病。在治療方面,中醫講究整體治療,辨證施治,據患者不同的生理、疾病特征,體質差異施方用藥。本研究旨在從中醫體質學角度出發,探討甲狀腺結節在不同患者群體中的治療措施。
中醫體質理論學說歷史久遠,早在《內經》中就有說明,中醫體質的形成分為兩個方面,一為先天稟賦,二為后天得養。經過長期發展,歷代醫家在前人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中醫體質學理論體系得到極大的豐富而逐漸分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清代醫家葉天士明確提出了體質的分類。本研究遵王琦的9種分類法,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
中醫認為甲狀腺結節以氣滯為病機之源,氣滯則血行不暢,肝臟積郁不能條達而濁氣內生;脾臟運化失司,積液成痰,搏結頸前始成結節。此前,有研究發現在以9種體質分類方法的前提下,甲狀腺結節的患者在各類的分布情況有明顯的偏向。李娟[5]通過收集92例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就診及住院的非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對其問卷調查發現,非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的體質分布情況,以氣郁質、氣虛質、陽虛質占前三位。李盈瑩[6]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良性單純性甲狀腺結節的病人主要體質分布以平和質、氣郁質和氣虛質所占比例較高,而孫鑫[4]和徐志偉[7]分別對100例、120例甲狀腺結節患者的中醫體質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本病患者中,陽虛質、氣虛質和陰虛質三類體質患者占據大半。
目前,關于甲狀腺結節的中醫體質類型的研究雖已開展,但是尚不夠系統化與規模化,因此,從中醫體質角度去探索甲狀腺結節的防治,為甲狀腺結節的臨床防治指出了一個明確的研究思路。
2.1 甲狀腺結節病理體質形成的三個主要原因
2.1.1 素體稟賦 體質的形成秉承于先天素體稟賦,先天稟賦是體質形成的基礎,是人體體質強弱的前提條件。早在古代,醫家們就已經認識到癭病“稟乎母氣”所致,《柳洲醫話》中云“稟乎母氣者多”。母有癭疾,子女亦常可患癭瘤之病。在現代臨床中,發現甲狀腺結節病理體質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2.1.2 地域環境 人與自然相統一,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可對人體的形態結構、心理活動和生理功能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人體體質的形成。地處偏僻,水土不宜,或感受山嵐水氣,不能濡養筋脈,致使氣血郁滯,津液停滯成痰,而氣血痰飲裹結,漸大漸長,后漫腫而成癭瘤。
2.1.3 飲食因素 因不同的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之味,人們長期的飲食習慣和相對固定的膳食結構均可通過脾胃運化影響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偏頗,形成穩定的功能趨向和體質特征。如長期偏嗜寒涼之品,易致陽虛陰盛體質;長期偏嗜溫熱的食物,易形成陰虛火旺體質;嗜食肥膩,易致痰濕內盛,或化熱生火,多形成痰濕或濕熱體質等。
2.1.4 年齡性別 不同的年齡階段,人體因臟腑功能活動的盛衰變化、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尤其是女性經孕產乳的生理變化對其體質的改變產生了很大影響。因為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變化,易肝血不足,肝失疏泄,造成氣機郁結,而導致癭病,因此,甲狀腺結節女性多見。
2.2 從中醫體質角度出發防治甲狀腺結節
在臨床實踐中,關注甲狀腺結節患者體質的調整,以中醫體質學說為切入點,把辨病、辨證與辨質有機結合起來,從調整患者的體質入手,認識甲狀腺結節本質,將會拓寬對其臨床治療和研究的思路。
甲狀腺結節病理機制主要是因為氣機不暢,水液布化失司,從而聚集成塊而為病。古代醫家通過對此病的論治,指出癭病大多為痰做祟,因此,在臨床上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患者在本身體質的基礎上傾向痰濕體質。中醫“因人制宜”的論治思想影響深遠,通過病人自身體質的變化,及早發現和干預甲狀腺結節患者的體質偏頗狀態,進行疾病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實現調質拒邪、調質防病及調質防變。
現針對甲狀腺結節患者辨體質類型論治,以常見體質類型為辨別對象,對患者自身體質特征和發病傾向等加以辨識,并通過辨體用藥,達到改善體質偏頗、治療疾病的目的。
2.2.1 氣郁型 主要表現為甲狀腺結節腫大,質軟,常隨情緒波動而消長。胸悶脅脹,急躁易怒,焦慮多疑,失眠,頭暈目眩,眼干目脹,伴舌顫手抖等全身癥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主要采用的治療方法為疏肝理氣,消癭散結。可選用柴胡舒肝散合四海舒郁丸加減,常用藥物:當歸、柴胡、赤芍、白芍、郁金、枳殼、鉤藤、夏枯草等。氣郁明顯者,加川楝子、佛手以加強疏肝解郁之力;肝郁傷脾,致使脾失健運者,加白術、山藥、白扁豆等健脾理氣;挾濕者,可配伍藿香、紫蘇葉清輕宣化;氣郁化火者,加牡丹皮、梔子、黃芩等清瀉肝火。
2.2.2 陰虛型 臨床表現為甲狀腺結節腫大,質軟或稍硬。可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目脹干澀,口干顴紅,腰酸乏力等全身癥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主要采用滋養肝腎,消癭散結的治療方法。選用一貫煎加減,常用藥物:生地黃、地骨皮、女貞子、旱蓮草、白芍藥、制鱉甲、雞血藤、何首烏、夏枯草、生甘草。兼氣郁者,常可選四七湯,藥用紫蘇葉、半夏、厚樸、茯苓;兼痰血瘀阻,加莪術、穿山甲、白芥子、生牡蠣等理氣活血,化痰散結;兼見心悸、失眠等心陰虛者,宜加首烏藤、麥冬、柏子仁等養心陰之品以安神志。陰虛陽亢生風,證見舌顫、手抖明顯者,加鉤藤、石決明等鎮肝熄風之品。
2.2.3 痰濕型 常見頸前正中腫大,質地較硬,胸悶不舒,不思飲食,噯氣,甚或嘔吐,苔膩,脈弦滑或濡。可用化痰軟堅,活血散結法治療。常用海藻玉壺湯或活血消癭湯加減,常用藥物有海藻、昆布、陳皮、貝母、半夏、青皮、香附、赤芍、桃仁等。質堅硬,病程長者,可酌加三棱、莪術、穿山甲;食欲不振、便溏者,可加入白術、茯苓、淮山藥健脾益氣。
2.2.4 陽虛型 甲狀腺結節腫大,質地稍硬。常見聲音低小,表情淡漠,面色白,流涎傻笑,矮小呆笨,神疲倦怠,嗜睡,便溏,小便清長,身浮不穩,舌淡而潤,脈沉細弱。以溫腎健脾,消腫散結的方法治療,常用藥物有龍骨、龜板、石菖蒲、黨參、淮山藥、巴戟天、肉蓯蓉、淫羊藿、遠志、肉桂、附子等,臨床隨癥加減。
以上主要針對甲狀腺結節高發體質,辨體質來論治,對甲狀腺結節的防治具有獨特的指導意義,為甲狀腺結節的診治提供新思路,實為中醫個體化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和飲食等因素對甲狀腺結節患者病理體質的形成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若能及早消除引起病理體質的外在因素,可以有效的預防甲狀腺結節的發生,做好“未病先防”。在臨床中如果能把握患者的各類體質特點,對甲狀腺結節病理體質高危人群進行重點預防,及早對其進行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糾正其偏頗體質,對已病者,調整其病理體質,均可降低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提高中醫臨床療效。因此,如何系統化和規模化的開展甲狀腺結節患者病理體質研究,有效地防治甲狀腺結節,必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1] 沈宏平,周建揚,周曉琦.健康體檢中甲狀腺結節人群中醫體質初探[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8):559-561.
[2] 張文凱.甲狀腺結節性疾病的中西醫治療[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8):65.
[3] 趙軍玉,董建軍,姚金銘,等.甲狀腺結節的診療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4,8(15):2866-2870.
[4] 孫鑫.甲狀腺結節患者中醫體質及證候調查[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2.
[5] 李娟.非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的中醫體質類型調查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3.
[6] 李盈瑩.良性單純性甲狀腺結節中醫證候及其體質探討[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7] 徐志偉.甲狀腺結節患者中醫體質及證候調查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11):82-83.
(本文編輯:董歷華)
102600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中醫科
支穎川(1977- ),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脾胃系疾病及外科雜癥。E-mail:zhiyingchuan@sina.com
R581.3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20
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