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麗 吳煜 崔寧
?
·臨床經驗·
運用經方治療癌性發熱驗案舉隅
劉維麗 吳煜 崔寧
癌性發熱是影響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與腫瘤組織壞死產生致熱源和機體免疫力下降合并感染有關。西醫治療易反復,效果不佳。中醫藥在癌性發熱的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經方治療癌性發熱獨具優勢?,F報道運用經方治療癌性發熱驗案三則,以饗同道。
癌性發熱; 經方; 驗案
癌性發熱是惡性腫瘤常見的癥狀之一,一方面與腫瘤組織壞死產生的致熱源有關;另一方面,惡性腫瘤是消耗性疾病,導致人體營養不良、代謝紊亂,機體免疫力下降,易合并感染從而引起發熱[1]。西醫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或以物理降溫,或以非甾體類抗炎藥或激素類藥物處之[2]。其熱勢易反復,需長期用藥,用藥后以汗出使熱解,易傷陰耗氣。
癌性發熱歸屬中醫“內傷發熱”范疇,是由于惡性腫瘤引起的氣血陰陽失調、痰瘀濕毒、蘊久化熱所致[3];其病程或長或短,不規則,多反復纏綿難治[4];近年醫家常用經方治療癌性發熱,每收獲良效。仲景之方,配伍巧妙,法度嚴密,用藥精良,對臨床處方遣藥極具指導意義。臨床學習過程中,觀察到經方治療癌性發熱,多效如桴鼓,現介紹驗案三則,以饗同道。
患者,男,53歲。初診:2013年7月23日。患者于2012年5月5日診斷為右肺中心型肺癌,支氣管纖維鏡示病理為鱗狀細胞癌。未行手術及放化療。后定期復查病灶逐漸增大。于2013年7月23日就診,刻下癥見:患者發熱近1周,體溫最高38.5℃,伴惡寒,身痛,咳嗽,痰白,舌紫紅苔白膩,脈沉細。證屬風寒束表,水飲內停。治以辛溫解表,溫化水飲。方用小青龍湯化裁。處方:炙麻黃6 g、桂枝10 g、白芍15 g、生甘草6 g、細辛3 g、石見穿15 g、干姜6 g、黃芩10 g、生石膏30 g、法半夏10 g、五味子10 g、威靈仙15 g、茯苓15 g、陳皮10 g、炒梔子10 g、竹葉10 g。14劑,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飯后分開溫服。
2013年7月30日二診:患者服藥1周后無發熱,無惡寒、身痛,仍有咳嗽,咳白色痰,舌紫紅苔白膩,脈沉細。原方獲良效,因患者現已無發熱,遂建議患者行放療,并更換處方以益氣養陰、化痰散結為主,以扶正祛邪,預防放療副作用。目前病情穩定,定期門診隨診。
按 小青龍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篇,原文第40條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是由麻黃湯、桂枝湯合方去杏仁、生姜、大棗,加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而成,意在辛溫解表,以散外感之風寒;辛散溫化,以蠲內停之水飲。患者肺癌1年余,癌毒侵蝕、寒飲深伏、耗氣傷陽;復感外邪、衛閉營郁,共成外寒內飲。發熱、惡寒、身痛均為“傷寒表不解”的臨床表現,屬太陽傷寒,古人云“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外寒引動內飲,氣逆水升而為咳,津液失布、水濕不化、聚而為白痰;舌紫紅苔白膩既為外寒內飲、輸布失常所致,亦為惡性腫瘤痰瘀互結所致“郁滯不通”的表現。治以小青龍湯辛溫解表、溫化寒飲恰如其分。方以麻黃、桂枝、白芍、生甘草同用疏散解表、調和營衛,同時桂枝尚可通陽宣化;干姜、細辛大辛大熱,散寒化痰滌飲,配伍白芍、五味子防止麻、桂、姜辛升散太過;同時加入生石膏、炒梔子、竹葉、黃芩以清熱除煩,共同祛熱;配以茯苓、陳皮健脾理氣、調和諸藥,以顧護胃氣、防寒涼藥物傷胃,加入解毒散結的石見穿以抗腫瘤治療。諸藥合用,表寒得解,內飲得化,縱觀全方,直中病機,收獲良效。
患者,女,49歲。2013年8月2日初診?;颊?011年10月19日因雙側頸部多發淋巴結腫大,行頸部淋巴結穿刺活檢:轉移性低分化腺癌。10月25日甲狀腺穿刺:低分化癌。胃鏡、腸鏡,腹腔探查均為陰性。未行手術治療,行多次化療。末次化療時間:2013年7月底。
刻下:患者體溫升高5日,最高39.6℃,惡寒、頸項酸痛,口干口苦,納差,舌紫暗苔薄白,脈細。辨證屬邪入少陽。治以和解少陽,調暢樞機。方用柴胡劑加減。處方:柴胡10 g、黃芩10 g、桑寄生10 g、生甘草6 g、桂枝10 g、竹茹10 g、法半夏10 g、威靈仙10 g、白芍10 g、麥冬15 g、陳皮10 g、防風10 g、浙貝母10 g、薄荷10 g、連翹10 g、北沙參30 g。7劑,水煎服,每天1劑,分兩次飯后溫服。
再診:2013年8月9日。仍發熱,體溫最高39.2℃,較前改善不明顯,仍惡寒、頸項酸痛,乏力,口渴欲飲,消瘦,大便干,夜寐可,舌暗紅苔薄黃少津,脈細。辨證屬陽明內熱,兼表證不解。治以辛寒清熱,兼以解表。方用白虎湯合麻黃湯加減。處方:生石膏60 g、知母10 g、生甘草10 g、炙麻黃10 g、桂枝10 g、杏仁10 g、百合30 g。12劑,水煎服,每天1劑,分兩次飯后溫服。
三診:2013年8月20日?;颊呷园l熱,體溫最高39℃,發熱高峰有所下降,時間縮短,上午體溫多正常。不惡寒、頸項酸痛消失,納食稍有改善。在上方基礎上加人參10 g。服用14劑后患者發熱明顯好轉,多數維持在37.8℃。后續繼續以原方為基礎加減變化,鞏固治療。
按 患者為腫瘤晚期,化療后,正虛邪實,正氣不足,易感外邪?;颊邆辶?,發熱惡寒,口苦,納呆,結合舌脈,四診合參,辨證為表證未解邪入少陽,治以柴胡劑加減,但收效甚微。復診患者傷寒十日余,表邪未解,而有口渴、大便干、舌黃少津等里熱表現,證屬陽明內熱兼表邪未解,遵《傷寒論》第168條“傷寒……七八日不解……大渴,舌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颊弑硇拔幢M,防閉門留寇,去人參,予白虎湯清陽明獨盛之熱兼保胃中津液,其中石膏辛甘大寒、善能清熱,用量較大直折陽明內熱;配伍知母,二者相須,既清陽明獨盛之熱,又顧護脾胃之津。予麻黃湯疏散解表,同時加入百合以滋養肺胃之陰。三診患者表證已解,又腫瘤患者本正氣不足,加之化療進一步損傷正氣,患者發熱近二十日,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因此加入人參組成白虎加人參湯以清解有余之熱,益虧虛之氣陰。此病案以傷寒六經傳變規律辨證論治,體現對癌性發熱進行六經辨證具有實踐可行性[5]。
患者,男,61歲,2013年6月25日初診?;颊哂?012年8月15日行左腎切除術,術后病理:透明細胞癌。術后服用索拉菲尼(靶向藥物)治療。2012年10月25日行CT檢查示:雙肺多發轉移瘤,大者1.3 cm×1.1 cm。后定期復查,雙肺病灶較前逐漸增多。2013年5月29日查肺部CT示:雙肺多發轉移瘤部分較前增大,大者7.1 cm×3.8 cm,縱膈、右肺門多發腫大淋巴結,大者直徑1.6 cm。為求進一步診治遂來就診。癥見:咳嗽,痰少不易咳出,發熱,體溫最高37.8℃,多在下午4點至半夜,大便稀,每日3~4次,足畏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至2013年9月24日就診7次,患者發熱3月余,先后予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白虎湯合麻黃湯、桂枝湯太陽、陽明同治,白虎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枝湯太陽、陽明、少陰并治,用藥初期均可見熱勢稍退,但熱勢時時反復,收效不佳。
2013年9月24日就診癥見:發熱大致同前,體溫多在38℃左右,畏寒,發熱時口渴,喜熱飲,發熱時不惡寒,大便稀、黏滯、排便不爽,口苦,心慌,乏力,咳嗽。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證屬陽虛發熱。治療溫補陽氣、引火歸源。方用真武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具體如下:茯苓30 g、澤瀉10 g、生甘草10 g、桂枝10 g、白芍15 g、炙麻黃10 g、附子10 g、 細辛3 g、生姜10 g、白術15 g、防風10 g、豬苓10 g。14劑,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飯后溫服。服用后患者熱勢逐漸下降,持續時間逐漸縮短,繼續上方服用1個月后熱退,體溫轉為正常,仍畏寒、口苦、心慌,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繼以上方為基礎化裁,鞏固療效。
按 此病案患者發熱持續時間較長,治療較復雜。2013年6月25日初次就診,患者發熱,大便稀,每天4次左右,腫瘤患者正氣虧虛是根本,辨證屬中焦脾虛,虛火內生,治以補中益氣湯加味以補益中氣、甘溫除熱,治療后發熱無明顯改善。繼續追問患者發熱多在下午4點至半夜,下午4點至半夜正為陽明經氣旺盛時期,陽明有邪,若適值經氣旺盛,則正邪斗爭劇烈,癥狀加重,患者發熱的特點與之符合,治療以白虎湯合麻黃湯、桂枝湯治療,《傷寒論》有“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從申至戌上:系指申、酉、戌三個時辰),但發熱較前仍無明顯改變。
仔細斟酌,患者發熱,足畏寒,咳嗽,應為病邪入少陰,陽虛兼表邪未解,予白虎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枝湯以太陽、陽明、少陰并舉。麻黃細辛附子湯在《傷寒論》中本治少陰病兼表證,服藥半月余發熱較前有改善?;颊甙l熱稍有改善,按照此思路,繼續以溫陽法治療。正氣不足無以抗邪,陽氣虧虛,虛陽外越,故患者發熱,不惡寒;陽氣發揮溫煦作用,溫暖機體,若陽氣不足,則畏寒,《諸病源候論·冷氣候》說:“夫臟氣虛,則內生寒也。”中陽不足,脾失固攝,大便稀、次數較多;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治療以真武湯溫補脾腎陽氣,麻黃細辛附子湯助陽解表。方中附子溫腎壯陽,細辛辛溫走竄,助附子溫經補陽;茯苓、白術、豬苓相佐健脾燥濕,補益中焦;生姜辛溫發越,助肺走表,助附子布陽;桂枝通陽化氣助辛附補陽;澤瀉利水滲濕,助術苓化濕;麻黃、桂枝相伍外解表邪,麻黃、細辛、附子相合,于溫陽中兼發散,于解表中補虛;芍藥柔緩,制約辛、附、姜燥烈之性;加入防風增強麻桂散表之力??v觀全方,溫中有通,溫中有補,補中有散,散中有收。后期繼續此方為基礎調護,病情穩定。
[1] Dasanu CA,Trikudanathan G,Bandyopadhyay T,et al.Tumor fever,paraneoplastic leukocytosis and necrotic liber metastases:a triad worth remembering[J].Conn Med,2010,74(7):389-391.
[2] 邢麗菊.癌性發熱的中西醫認識和治療[J].中醫雜志,2011,52(11):924-926.
[3] 周潔.癌性發熱的中醫藥治療[J].疑難病雜志,2005,4(6):325.
[4] 張麗莉,傅華秀,張文潔,等.癌性發熱患者降溫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10,32(12) :1619-1620.
[5] 黃學武,代興斌.癌性發熱的六經辨治[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0,29(4):21-25.
(本文編輯:蒲曉田)
100029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劉維麗(碩士研究生)、崔寧(碩士研究生)];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吳煜)
劉維麗(1988- ),女,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E-mail:598453812@qq.com
吳煜(1963- ),碩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E-mail:wy713@vip.sina.com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24
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