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良
?
柴胡桂枝湯驗案3則
王曉良
本文介紹了柴胡桂枝湯治療驗案3則。柴胡桂枝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太陽和少陽并病之輕證的方劑,筆者在臨床中應用該方治療一些疑難病癥,收到奇效。本方取小柴胡湯、桂枝湯各用半量,合劑而成。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辛散,以治太陽之表;以柴胡湯和解少陽,宣散樞機,以治半表半里。文中“雙手掌脹痛”一則,證屬樞機不利,經絡氣血營衛失和;“感冒后低熱纏綿不愈”一則,證屬太陽少陽并病;“三叉神經痛”一則,證屬外邪侵襲,經絡營衛氣血失和,均采用柴胡桂枝湯治療,收到滿意療效,充分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理論。該3則病案再一次證明: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質—病機,才能治愈疾病。
柴胡桂枝湯; 治療; 驗案
筆者臨床喜用經方,特別是柴胡類方。柴胡桂枝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太陽和少陽并病之輕者的方劑,對一些疑難病癥,應用該方也可收到奇效。茲舉本方驗案3則,報道如下。
患者,女,58歲,2013年8月20日就診。訴雙手掌腫脹,疼痛3年余。多處求診,各項檢查結果均正常,病情時輕時重。曾服用多種非甾體抗炎藥,補肝腎祛風除濕中藥可暫時緩解疼痛。現雙手掌脹痛,活動或拍打癥狀可緩解,自覺腫脹,疼痛,按壓無凹陷,無紅腫,但口苦,喜太息,舌質淡、舌邊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沉。中醫辨證屬樞機不利,經絡氣血營衛失和。治以暢樞機,解肝郁,調和經絡氣血營衛。用柴胡桂枝湯加味:柴胡15 g、黃芩12 g、黨參10 g、法半夏10 g、大棗10 g、生姜3片、桂枝12 g、白芍12 g、炙甘草6 g、生桑枝10 g、穿山甲6 g。5劑,水煎服,每天1劑。
8月26日復診,藥后諸癥明顯減輕,精神愉悅,咽痛,舌質紅,苔薄黃。中藥守上方去黨參加僵蠶10 g,5劑,諸癥悉平。
按 本案患者自覺雙手掌腫脹,疼痛,但關節肌肉無紅腫,按壓無凹陷,主觀癥狀多于客觀體征,多年治療不愈,必神傷,精神抑郁,郁久則氣機升降失調,故口苦,喜太息。腫脹,疼痛是經絡不通,氣血營衛不和所致。根據柴胡桂枝湯主治癥狀有“支節煩疼”的論述,及“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故選用柴胡桂枝湯加味治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而能疏肝理氣,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而能通陽活血。穿山甲有活血通絡的作用,《本草新書》云:“善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桑枝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行水氣之功,《嶺南采藥錄》:“去骨節風疾,治老年鶴膝風。”《本草述》:“祛風養筋,治關節濕痹諸痛。”現代藥理證實,兩藥皆具有抗炎作用。藥證合拍,全方共奏暢樞機,解肝郁,調和經絡氣血營衛之功。
患者,女,51歲,工人。2011年3月14日就診。2周前因參加體育活動后汗出較多,復感風寒,出現惡寒,發熱,肢節痠疼,鼻流清涕,體溫38.7℃ ,自服克感敏、九味羌活丸治療,惡寒減輕,體溫下降,體溫在36.8℃~38.2℃之間,患者自覺肢體痠困,惡風汗出,頭暈口苦,食欲不振,鼻塞流清涕。續服克感敏、九味羌活丸罔效,改服銀翹丸、桑菊感冒片亦無效而前來就診。患者自感煩熱則汗出,汗后又感惡風,口苦,肢體痠困,鼻流清涕,舌質淡白,脈浮弦。體溫在36.8℃~37.2℃之間。診斷:感冒, 辨證:太陽少陽并病,治法:和解少陽、調和營衛、疏散邪熱,柴胡桂枝湯加味:柴胡15 g、黃芩15 g、姜半夏10 g、黨參10 g、大棗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炙甘草6 g、辛夷10 g、烏梅6 g、生姜3片,水煎服。3劑后,除煩熱汗出,口苦,惡風外,諸癥皆愈。自訴基礎體溫偏低,體溫大于36.5℃就覺煩熱,口苦,平素動則汗出,易感冒,舌質淡邊齒痕,脈沉弦。小柴胡湯合玉屏風散加味,和解少陽,益氣固表斂汗:柴胡15 g、黃芩15 g、黨參12 g、法半夏10 g、大棗10 g、生姜3片、炙甘草6 g、黃芪30 g、防風6 g、白術10 g、浮小麥30 g,水煎服。3劑后,煩熱,口苦,惡風除,活動時有少量出汗。囑玉屏風顆粒堅持服用1月善后。
按 患者素有肺氣不足,衛氣不固,平時易于外感。正氣不足,驅邪無力,邪氣易于留戀。活動后出汗多,玄府洞開,外邪乘虛而入,邪傷太陽,故惡寒發熱,鼻流清涕,肢體痠困,自服克感敏、九味羌活丸等發汗解表藥,使患者正氣更虛,而引邪深入少陽,故口苦,低熱纏綿不愈;表邪未盡,又入于半表半里,單純解表則邪不去,攻里恐邪更深,取柴胡桂枝湯既可和解少陽,疏散邪熱,又可調和營衛,扶正解表。初診后,表證已解,少陽證仍在(煩熱、口苦),肺衛氣虛而見出汗惡風,故取小柴胡湯和解少陽,通暢氣機,解郁除煩,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斂汗治療而愈。
患者,男,57歲,2012年7月24日初診。患三叉神經痛已3年,疼痛可因進食或洗臉時誘發,呈電擊樣或刀割樣,口服卡馬西平治療,該藥在開始服用時療效較好,后療效則逐漸下降,并且有頭暈、困倦等副作用。近來發作頻繁,飲水甚至于說話亦可誘發,服卡馬西平無效,轉中醫就治。患者左側面頰疼痛呈電擊樣,左眼角跳痛,惡風,口苦,咽干,舌質淡,邊瘀點,舌苔薄黃,脈弦緊。按六經辨證,當屬少陽經所主,兼有營衛氣血失和。柴胡桂枝湯加味:柴胡15 g、黃芩12 g、黨參10 g、姜半夏10 g、大棗10 g、生姜3片、桂枝10 g、白芍10 g、炙甘草6 g、乳香6 g、沒藥6 g、延胡索10 g,水煎服。5劑后,疼痛減輕,效不更方,續服10劑。半年后復診,訴上次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此次因外出乘車風吹誘發,上方加葛根30 g,10劑,水煎服而愈。
按 三叉神經痛以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的發作性的短暫劇烈疼痛為臨床特點,與中醫學“偏頭痛”相似。其發作突然,變化迅速,痛處固定不移符合“風”、“瘀”的特點。《甲乙經》曰:“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張氏醫通》:“偏頭痛者,其人平素有濕痰,加以風襲之,而郁久為火總屬少陽厥陰二經。”究其病機往往是外邪侵襲,經絡營衛氣血失和,功能失調,經氣不利,運行受阻,筋脈阻滯,不通則痛,久則夾瘀。用小柴胡湯舒利少陽經脈,桂枝湯調陰陽、理脾胃,調營衛、和氣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桂枝有鎮痛、鎮靜、抗炎作用。白芍所含的芍藥苷有中樞抑制作用,可使肌肉松弛,還有抗炎、鎮痛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份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亦具有安定、鎮靜、鎮痛、解熱之功效。乳香、沒藥具有活血定痛之功,《珍珠囊》:“定諸經之痛。”延胡索既能活血,又能行氣,廣泛應用于身體各部位的多種疼痛證候。諸藥合用,氣血和,經脈通,陰陽調,通則不痛。
(本文編輯:秦楠)
621900 綿陽,四川省科學城醫院中醫科
王曉良(1965- ),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臨床疾病。Email:wangxiaoliang88@126.com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25
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