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濮陽縣畜牧局,河南 濮陽 457100)
濮陽縣生豬發展現狀及對策
張輝
(濮陽縣畜牧局,河南 濮陽457100)
1.1生豬產業已具規模
濮陽縣屬于農業大縣,被譽為“全國生豬外調縣”,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優勢日趨明顯,尤其是生豬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截至2012年底全縣已形成5種養殖區域,即家庭適度規模養殖區域,土豬養殖區域,標準化、集約化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區域和工廠化養殖區域。發展5頭以上家庭適度規模戶6000多戶,10頭以上的家庭適度規模戶3500多戶,50頭以上的規模場(戶)500個,其中萬頭豬場20個,千頭豬場35個。截至2013年底,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110萬頭,出欄68.2萬頭,實現產值7.84億元,占農業總收入的40%。
1.2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逐步增強
康元屠宰場是濮陽縣最大的生豬基地建設項目。該公司位于濮陽縣柳屯鎮,該基地集良種生產、屠宰、分割、銷售和技術服務于一體,是濮陽縣范圍內自然環境最優、屠宰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強、設備設施先進的生豬屠宰基地。
1.3生豬養殖技術與模式
近年來,全縣廣泛開展畜牧科普宣傳活動,普及生豬科學養殖技術,重點組裝推廣5項技術集成、2種養殖模式。其中,5項技術集成即:杜×約×長、斯×約×長三元雜交豬為主的良種;全價料、濃縮預混料為主的良料;無公害,標準化技術為主的良養;疫病防治規范技術為主的良醫;正大改進版的良舍,規模養殖場使用率達100%,其中推廣優質全價、濃縮、預混飼料,養殖戶使用率達75%以上。2種養殖發展模式,即發酵床養豬、正大模式養殖,發展示范戶7戶。
1.4生豬技術漸趨成熟
通過近幾年的生豬實踐,廣大養豬戶積累了較豐富的養豬經驗。加上科技人員的技術跟蹤服務,為養豬戶提供全程免費技術指導,縣畜牧局2013年舉辦了10多期生豬養殖培訓班,培訓人員達800余人次。通過指導培訓,廣大豬農基本掌握了一套科學的養雞技術及管理方法。
1.5助農增收效果明顯
生豬養殖已成為豬農收入的一項特色產業,養豬戶養豬經濟效益明顯。如胡狀鄉黃村一村民2010年5月投入32600元,從外地引進優良三元雜交,至9月純利潤約40000元。
1.6存在的問題
1.6.1規模化程度低
目前濮陽縣生豬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黃村,覆蓋面還不大,這說明生豬養殖尚未真正形成規模,區域特色優勢還不明顯。
1.6.2社會化服務力量不足
由于生豬產業在濮陽縣是一個新興產業,剛剛起步,有關部門認識還不到位,重視不夠,沒有納入扶持發展范圍,僅憑縣畜牧局的技術人員的力量不能滿足養殖戶的發展需要,導致企業和養殖戶發展困難。
2.1結構單一,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目前,濮陽縣畜牧龍頭企業大都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生豬養殖企業,以出售育肥豬或少量仔豬為主,停留在較低的市場交易層面。全縣2個生豬屠宰加工企業也只是從事生豬屠宰、簡單肉品加工,商品附加值小,利潤空間小。總體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僅限于第一產業——農業,缺乏工業系統來延長和完善畜牧業的產業鏈,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大,存在市場風險較大、收益難以預料、時常出現增產減收的情況,從而導致養殖基地難以保障,一些規模養殖場閑置,出欄數減少,生豬養殖規模也很難持續穩定發展。
2.2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
隨著散養戶的逐漸退出,規模養殖場不斷涌現,畜牧生產標準化已成為現代畜牧業亟須解決的問題。在標準化養殖場創建活動中,全縣只有1個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場、2個市級標準化養殖場,這也說明濮陽縣生豬標準化生產水平有待提高,與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管理智能化的目標有差距,需要國家扶持項目的大力支持。標準化養殖場前期投資大,但從投入與產出效益角度看,其耗能最低。因此,規模養殖場要清楚地認識到發展標準化養殖場的優勢,不能一味地依靠國家扶持或只看重國家項目扶持資金,而忽略了創建標準化養殖場的本身意義。目前,科學技術在畜牧業生產中融入程度較低,單純依靠擴大生產規模,賺取微薄的養殖差價,養殖生產效益不穩,養殖戶生產積極性受市場影響大,延緩了畜牧業工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的進程。
2.3生豬疾病風險大
首先,一些養殖戶對畜禽防疫認識淺薄,缺乏科學性、主動性,防疫工作隨意性較大,防疫隔離意識差,存在僥幸心理,一旦發現病死豬,出現疫情,盲目應對,手足無措,損失甚為慘重。其次,不能正確對待防疫預防工作,過分夸大動物防疫不良反應,抹殺了正常疫病防治效果,導致個別養殖場疫情時有發生,給生豬養殖造成不必要的生產風險。最后,防疫技術不規范,防疫效果不佳,抗體監測水平很難達標,抵抗各種疾病疫情的能力較低。
2.4畜牧技術服務項目單一
近些年,濮陽縣加強動物防疫、檢疫、測報及基層鎮畜牧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逐漸改善和提高了專業技術服務質量與水平。但是在市場化和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廣大養殖場(戶)不僅需要先進的飼養管理、精湛的疫病防治技術等,對市場信息、電子商務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強烈,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畜牧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應急反應滯后,造成畜牧生產盲目性大,產銷脫節,嚴重損害養殖場(戶)生產積極性,影響畜牧業生產的發展與穩定。
3.1加快市場進程,拓寬產業結構
首先,為了抵御市場風險,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向多元化、工業化方向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前提,除了提供肉品生產之外,還可開發附加產品,延長產業鏈,豐富產品結構,如投資畜產品加工及深加工企業、肥料加工廠、獸藥、飼料生產廠等。其次,要提高產業鏈上各種產品質量,穩定細分市場份額,滿足市場需求,確保生產、加工、銷售的緊密結合,使得產業鏈上各主體收益增加,生豬源頭生產積極性相應也會提高;第三,適當加大產品的附加值,尤其是加工、包裝、貯存和運輸等方面,商品利潤空間大,市場前景開闊。因此,必須延伸產業鏈,深入發展市場經濟,穩定產業鏈上各市場份額,形成畜牧業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有效分散大市場風險,加速畜牧業產業化的進程。
3.2加快生豬生產標準化進程
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在選址、圈舍建筑、場內功能區、養殖設備、飼料管理、環境控制、水電供應、糞污處理等方面都依據科學標準,既有利于安全生產,又考慮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等。從長遠來看,提高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比重,是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現有標準化養殖場的示范榜樣作用,引導廣大養殖戶進一步了解生豬規模化養殖場標準化建設的基本技術和有關要求,鼓勵、支持創建標準化養殖場,一方面積極申報標準化養殖場投資項目,爭取國家項目扶持,以申報為契機,增強生豬生產綜合能力,另一方面鼓勵養殖場(戶)通過多方融資方式,自覺創建標準化養殖場,樹立企業品牌意識,通過綠色認證,積極提高組織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市場競爭力和養殖效益,轉變過去落后的生產方式,增加畜牧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促進地方生豬產業標準化的發展。
3.3狠抓生豬防檢疫工作
為了預防疫情的發生與蔓延,要強化動物疫病防控,提高對突發重大動物疫病應急處置能力和飼養、流通、屠宰等環節的防疫檢疫監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養殖(場)戶對動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認真搞好每年春、秋兩季的動物防疫,對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依法實行強制免疫,力爭免疫密度和抗體監測都達到國家、省、市標準;完善疫情預警機制,建立和完善生豬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加強防疫人員的培訓,提高動物防疫技術水平;健全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強化檢疫,以檢促防,采用到場到戶檢疫和報檢點檢疫相結合的辦法,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的要求,對定點屠宰場派駐官方獸醫實行同步檢疫,搞好出欄生豬的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運輸檢疫,并長期抓好市場日常監管工作。
3.4強化畜牧服務深度和力度
畜牧技術部門長期從事引進與推廣畜禽優良品種、先進生產技術等工作,已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服務體系。濮陽縣生豬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經營化程度低,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市場營銷網絡體系、疫病預防控制體系、生豬監測監督體系、畜牧技術推廣等多元體系,要盡力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向廣大養殖場(戶)提供真實、準確、快捷的有效信息,正確引導和幫助其投入到畜牧業市場經濟中,科學合理安排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提高畜牧生產的科學性、安全性、穩定性,減少疫病風險,延伸產業鏈條,推進信息化進程,發展電子商務,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
S828
B
1004-5090(2015)05-0041-02
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