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嵐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曹乃謙小說地域文化論
趙嵐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近年來山西大同籍作家曹乃謙因諾貝爾獎評委馬悅然的賞識和高度評價在國內也逐漸受到了廣泛關注。毫無疑問,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他的作品同山西很多作家一樣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在曹乃謙的筆下,雁北是他的心靈凈土。本文立足文學與文化的緊密關聯,通過細讀曹乃謙小說文本,領略其筆下雁北民俗與風情,體味山西雁北一帶的文化魅力。
曹乃謙小說雁北地域文化
曹乃謙在1986年因和朋友打賭而開始創作,截止現在陸續創作并出版的小說作品有長篇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窯風景》、中篇小說選《佛的孤獨》、短篇小說選《最后的村莊》、中篇小說集《換梅》。他的作品并不高產,包括散文、隨筆、書信在一起總共也只有近百萬字。他的作品都是以山西雁北地區為場景的,其中大多都是70年代雁北及晉蒙邊界地區偏遠、閉塞、落后的鄉村,如溫家窯、峪底村、二十一村、谷家窯村等,用原生態的俚語方言,穿插當地的民歌,形象而深刻地寫出了在這特定的環境和土地上存在著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使小說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周作人曾說:“風土與住民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各國文學各有特色,就是一國之中也可以因了地域顯出一種不同的風格。”①可見,地域文化與文學的關系早已被人注意和重視。筆者通過細讀曹乃謙文本,從自然地理環境、民歌、語言、民俗四個方面分析了其筆下獨特的地域文化。
自然環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等,我們姑且不從客觀地理學的意義上來分析雁北地區是什么樣的自然環境,我們只從文本出發,來看看在曹乃謙的筆下是如何描寫雁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的。
首先我們來看他對他筆下村莊村民的生活居所的描寫。曹乃謙對村莊名字的命名很有雁北特色,如溫家窯、峪底村、二十一村、谷家窯村等,而且在作品中經常提到雁北鄉村農民居住在“窯洞”,雖然大多只是一筆掠過,沒有具體介紹和詳細描述。但是這些經常出現的“窯”、“窯洞”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建筑名那么簡單,也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景觀,恰恰是雁北鄉村人文景觀的真實反映。明代無名氏的《過河曲》詩,刻畫了晉西北山區的窯洞風情:“山路崎嶇溝澗多,此心兢業畏磋跎,玉蹄鐵勒高低步,白雪黃沙上下坡,土屋不聞雞犬叫,人家猶恐寇戎過。”山路、溝澗、黃沙等等這些意象正是山西自然環境的真實書寫;土屋也即土窯洞,身在其中聽不到雞叫犬吠也是這一地域生活狀態的真實情況。“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很大程度上受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山西近世民居就是這樣,它有兩個特色,一是黃土窯洞,一是磚瓦四合院。”②而在山西黃土窯洞在晉西北山區體現更為明顯,磚瓦四合院則是在晉南平川地帶體現更為明顯。“窯洞”是晉陜一帶的居所特色,因為晉陜一帶處于黃土高原,干旱少雨,冬冷夏熱,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質地堅硬,不易倒塌,且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作用,所以雁北人民因地制宜,挖掘窯洞并居于其中,使窯洞成為了晉西北一帶的獨特建筑風格。
其次,“對壩壩”、“圪梁梁”、“東坡”、“西圪楞”等在文本民歌中經常出現的地形名詞也正是雁北農村地形地貌的真實描寫。也正如曹乃謙的中篇小說《山的后面還是山》的名字一樣,晉北多山多溝,鄉村大多偏遠閉塞,所有就有了這些地形詞。這在曹乃謙的作品中處處有體現。如中篇小說《山的后面還是山》中:
月亮的遠處是模糊的,可身跟前卻能看得很清。我們又是手又是腳,當爬上了最高的山頂時才知道,山的后面還是山,山啞啞又在對面的山里和我們應答③。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曹乃謙的作品中不勝枚舉,筆者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便利和信息發達可以說是走向富裕之路的必然條件之一,然而在雁北這些山區,黃沙遍野,山路崎嶇,溝壕縱橫,偏遠閉塞,貧窮是必然的。而曹乃謙正是真誠的關注著這片貧瘠的黃土地,用自己飽蘸真情實感的筆書寫著這方水土和這片黃土地上艱難生存著的人們的生存狀態。
曹乃謙在其小說創作中經常穿插使用當地的民歌,據筆者統計,在長篇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中作者穿插了15次民歌;短篇小說集《最后的村莊》選21篇作品,其中有9篇都穿插了民歌(部分民歌非雁北民歌),而且在《野酸棗》、《齋齋苗兒》等中不只一首民歌;中篇小說集《佛的孤獨》穿插民歌也不少于10首。絕大多數民歌不僅使小說有濃郁的地域風格,也為小說增添了樸素、真實之感,營造出厚重、深遠的意境。民歌來自于民間,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民歌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而地理環境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當地的民風民俗、人們的生活模式、審美情趣等。具體自然環境,在上一節有較詳細論述。而在作者所引用的大量民歌中,“溝”、“山”、“沙”、“壟”、“圪梁”、“崖頭”、“壩”、“棱”這些常出現的詞又一次反映了雁北鄉村黃沙漫野、山溝縱橫、偏遠閉塞的地理環境,這樣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雁北鄉村人們的生活方式。“圪”在曹乃謙小說中出現的頻率尤其高,“圪”的本義是“土崗”、“土丘”,而土崗、土丘的遍布雁北,正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雁北顯著的地理風貌。而且晉北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民眾豪放的性格特征,極大地影響了民眾的審美情趣。面對當地惡劣的環境和低下的生產力,吼唱成為民眾抒發情感的主要方式。在曹乃謙穿插的這些雁北民歌中,從內容上來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表達男女感情的,而表達方式卻粗礦豪爽、大膽直接,純粹淳樸,有些民歌所吟唱的畫面在保守的人來看甚至有點“黃色”意味,如:《野酸棗》“擗白菜”:
書生看奴是好人材
扳住肩肩親奴的嘴
左手摸來右手揣
摸完左奶揣右奶④
民歌是方言的夸張,方言土語、野嗓子、環境聲加旋律才是真正的民歌⑤。在作品中穿插的民歌中,雁北人民用自己的方言直率地歌唱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感。不妨來看看這些雁北民歌的語言特色。首先是這些民歌中民間雁北方言的使用。如“東山山的陽婆西山山落”中的“陽婆”、“由不住想哥哥由不住瞭”中的“瞭”等。其次是雁北民歌具有大量使用疊詞的特點。這些疊詞增強了情感氣勢,更進一步烘托了人物情緒。如《莜面味兒》:
莜麥開花鈴鐺鐺多
妹妹走后想死你哥
莜麥開花一串串
妹妹走后哥天天盼⑥
最后是襯詞的使用,如“唉”、“呀”、“個”等,尤其是襯詞“個”在雁北民歌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如“隔著玻璃親嘴兒坑死個人”、“抱住枕頭親個夠”、“你是哥哥的個要命鬼”、“親娘呀,親娘呀”、“唉,活活把人能氣殺”等等。這些襯詞并沒有實際的意義,但是在民歌作為人們口頭吟唱的一種歌曲,這些襯詞起到了舒緩語氣和增強歌唱者情感深度的作用。
總之,雁北民歌具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而曹乃謙在其文學創作中給了我們更加直觀和深情的演繹,讀罷作品,仿佛那個放羊光棍漢亦或者穿著破舊滿面黃土氣息的村民在山梁上吼唱著那直率而淳樸的雁北民歌向我們走來一般。雁北處于中原文化帶與草原文化帶交界處,其民歌中既有山西人民的質樸真誠,又有草原民族的剽悍勇武,改變了原有民歌的含蓄性,體現了直接簡潔的表現情感。這些民歌在歌詞和唱詞上都保持了原有民族民俗性,展現出原汁原味的韻味,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地方風情,這獨特之處也正是雁北民歌文化的魅力和氣息。
曹乃謙用雁北鄉村方言寫就的這一系列作品,也承載了雁北地域文化。在《讀〈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中,汪曾祺這樣評價曹乃謙的作品,“語言很好。好處在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這才是善于學習群眾語言。”他不僅高度肯定了曹乃謙語言的民間性,而且還給予了形象的定位:語言帶有莜面味兒。馬悅然先生在《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窯風景》的序言《一個真正的鄉巴佬》中也表示,也許有人認為曹乃謙的語言太粗,臟話太多。其實他是一個單純立身在農村里的作家,他的耳朵很靈便,他會把農民的語言搬進他的小說里。也誠如太原作協主席楊新雨所說,曹乃謙操著原封不動的生活口語和方言土語,唱著令人心顫的民歌“要飯調”,蕩如了文學。這么直接、這么徹底地使用鄉村語言,以我孤陋寡聞之所見,曹乃謙是唯一的,而且他顯然獲得了成功。
莜面味兒是什么味?用莜面味兒來形容一種語言特色,咋一聽還是有些懵懂的。莜面是莜麥(一般生長在高寒地域的一種植物)磨制而成,是飲用的粗糧食物。顏色是黃灰色的,接近黃土的顏色,粗糙而簡單。用莜面味兒來形容語言,其實質就是語言雖粗卻真實,簡潔而生動,具有民間性。
方言俗語的運用,首先散見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中。豆豆用搟面杖搟自己剛娶的帶肚媳婦,最后“把她給日弄死了”,“日弄”是豆豆后來懺悔至極,到處訴說自己罪狀時所說的一個詞,可以理解為“鼓搗”、“作踐”,但“鼓搗”“作踐”明顯沒有“日弄”的悲劇意味深;莜麥秸窩里,“他”和“她”私會,“她圪縮在他懷里”,“圪縮”一詞讓人可以想象這對情人的親密無間,比“蜷縮”更有溫情;貴舉老漢不忍心親眼看他的愛牛被騸,只能站在南梁上不停的瞭望,心里不停地念叨“正整搓它呢。”“狗日的們正整搓它呢。”“整搓”比“整治”、“收拾”更形象地描繪出貴舉老漢心中的痛楚。這種方言土語敘事策略的運用,不只是出于文體的考慮,更多的是思想情感的選擇。就如趙園在談到老舍與北京方言的關系時也指出:方言文化有助于他將思維透入北京文化的里層,“以致像老舍,一旦放棄這種語言形式,幾乎放棄了老舍式的主題。在這里語言正是一種文化系統,包含著價值態度、審美意識等等。它絕不僅僅是工具:中性的,冷漠的,對其負載物漠不關心的,無機的。”⑦
方言俗語的運用,更多的是廣布于情節的敘述中。《親家》中,當黑蛋聽到門口親家來接女人的驢叫聲時,他知道“狗日的親家來搬了。”“狗日的”這三個字看似粗俗,但卻逼真地刻畫了黑蛋萬般不樂意卻又信奉“中國人說話得算數”的矛盾心理。在送女人走的路上,黑蛋“扭頭再瞭瞭”,心也“跟著女人那兩只蘿卜腳一悠一悠地打悠悠。”黑蛋那種欲給而不舍得微妙復雜心理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時候傳達了普通話無法傳達的內涵意義,作者在閱讀中能感受到故事既精彩又別致,文化厚重而激越。
民俗,是在民間產生又在民間流行的世代相習的傳承性文化現象。它是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積淀物,是一個地方經濟生活、文化傳統、心理特征的綜合折射和反映。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那些具有獨特藝術眼光的作家總是會關注那些具有強烈民族性和民間性的民俗生活,并將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融入自己的創作中;那些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也總是滲透著具有強烈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風俗描寫,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時,不僅能發現和理解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涵,還能從這些五彩斑斕的風俗畫面中獲得美的享受。
雁北地區封閉落后,但越是封閉的地方,民俗保留的越完備。就喪禮而言,迄今仍保留著諸多程序,即送終、入殮、守靈、孝制、報喪、送燈、安鼓、消夜、出靈、人穴安葬、復三和過七。但因為曹乃謙作品中對喪禮的直接展示相對比較少,我們在此也就一掠而過了。
曹乃謙作品中表現較多的是雁北地區的婚俗,婚俗在雁北民間文化中保留得最為完備。雖歷經幾千年,但特點依然如舊:
首先,嫁娶相當奢靡。在《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中,“一個工才七分錢”,但“娶一個媳婦得兩千塊”,因而村里出現了一大批的光棍,“五年了,咱村就溫孩娶了一個。”婚俗的奢靡還表現在場面的排場、講究。再窮苦的人家也要請親朋好友乃至全村人前來吃飯,而且要吃的上檔次,喝的保痛快。曹乃謙在作品《總管》中,就詳盡介紹了他當朋友結婚“總管”時操持的一切結婚事務。當村里人每天都以喝糊糊吃莜面為三餐時,結婚必須“十個人一桌,每桌十個涼盤兒,十個熱盤,兩瓶高粱白,喝完了瓶裝酒,就上散裝白酒”⑧,“十七桌上的主食,白面花卷兒和大米飯,都提前做出來了”。“這時候的女廚房正在準備早飯,油炸糕、燴粉條、調涼菜。油糕得多多地做出來,因為還要給鄰里院人送喜糕。”吃要吃的痛快,住也要住的舒服,新房的布置也是非常講究的。“炕上有塊氈子,氈子上面張叔早就給訂做好了一塊新的大花油布,一進家就聞到一股刺鼻刺鼻的油漆味兒。”“張叔那屋有兩個玻璃鏡框,畫的是小橋流水油畫。我把它們并排掛在了新房炕上方的南墻上。”“冀生是我們小朋友里的巧手,他會剜花剪紙,我讓他給剪雙喜字。先剪四個小的,貼在新房內的四個角角。再剪八個大的,新房的窗玻璃上貼兩個,舊房的窗玻璃上也貼兩個。貼之前,讓二虎人的妹妹金梅把這兩間房的玻璃都擦得黑洞洞的。剩下四個雙喜字,第二天一大早往出貼。二門巷廊貼兩個,街門貼兩個。”這樣的裝飾,這樣的布局,在大多數只能睡炕皮的人家眼里,實在不啻于皇宮了。
再者,婚禮程序特別復雜。曹乃謙在《換梅》中重點描述了舅舅娶親的熱鬧場面。先是“點旺火”,這是雁北地區最具特色的一道景觀,把煤塊高高的堆起來,形成一個金字塔,中間用木材填充,點燃之后“旺氣通天”。接著就聽見鼓匠開始吹燈,就是結婚時請的“戲班子”他們要整整要吹拉彈唱三天。之后新娘子就進門了,然而這還沒有結束,進門后還有一系列程序。
在曹乃謙筆下還有“朋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古代的“典妻”)、冥婚、換親等一些愚昧落后的雁北鄉村婚俗,還有“看紅火”等一些鄉村民俗。曹乃謙通過對這些民俗深入細致的描寫,廣泛全面地反映了社會各個生活領域的風俗習慣,真實細膩地映射出特定時代的氣息,從而使作品既充滿了獨特而又濃厚的文化意蘊,又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魅力。
曹乃謙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作家,他立足雁北鄉村,作品在地域特色上帶有濃厚的晉北民風,頗有沈從文先生的“湘西小說”的韻味。他的作品,文化厚重而激越,讀罷他的作品,我們領略了雁北鄉村的文化、風情,雁北農民的生存狀態、生活習慣、口音語言等。文化是一個深遠的歷史長廊,內蘊博深,筆者只是從以上四個方面研究了曹乃謙作品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希望以后能開拓更深更廣。
注釋:
①周作人.地方與文藝.見《周作人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65.
②喬志強.近世山西民居特色.黃河新聞網,2010-12-9.
③曹乃謙.佛的孤獨:曹乃謙中篇小說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31.
④曹乃謙.最后的村莊:曹乃謙短篇小說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4.
⑤高雷.淺談山西民歌歌詞特色.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⑥曹乃謙.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窯風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159.
⑦趙園.北京——城與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5.
⑧曹乃謙.你變成狐子我變成狼.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159.
[1]曹乃謙.最后的村莊:曹乃謙短篇小說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曹乃謙.佛的孤獨:曹乃謙中篇小說.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3]曹乃謙.你變成狐子我變成狼.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4]曹乃謙.換梅.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5]曹乃謙.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窯風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6]汪曾祺.《年關六賦》序,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7]趙園.北京——城與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周作人.地方與文藝.見《周作人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喬志強.近世山西民居特色.黃河新聞網,2010-12-9.
[10]高雷.淺談山西民歌歌詞特色.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