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穎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對于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之批評的反思
李穎穎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文學批評在當下遭遇越來越多的問題和尷尬,對于文學批評的批評之聲近些年來愈加震耳發聵,然而在這些批評的批評話語中也夾雜著一些偏激且片面的斷言。本文意在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批評進行梳理、分析和反思,以厘清對當下文學批評的正確認知,從而期望對文學批評的重建有所裨益。
文學批評的批評生態環境文學批評的重建
中國當前的文學批評諸如眾多批評家所闡述的那樣,出現了種種的問題和危機,充斥著種種的病態和不良現象,于是在文學批評對于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作出評論的同時,對于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批評之聲也不絕于耳,這些頻繁出現在各媒體、雜志上的批判話語,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于當代文學批評深深的失望之情。《遼寧日報》更是于2011年1月10號推出“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策劃,“從三個主要角度切入中國文學批評現狀。一是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困境,二是中國批評隊伍現狀以及道德水準、學術操守癥結,三是阻礙中國文學文學批評健康成長的環境因素……通過對眾多本領域內專家、學者的深度訪問,揭示、樹立、剖析問題,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和途徑……①”,文學界對于當代文學批評的批評和重建的急切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縱觀歷年來對于當代文學批評的批評主要集中在當下文學批評的問題和現狀、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如何進行重建。而問題與現狀中較為突出的便是文學批評公信力的喪失、文學批評家在消費時代下底線頻頻退后、批評家與作家心理關系的斷裂、學院派批評對于批評的束縛和閹割,如何對待、吸收和運用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等。在對于當下文學批評問題的認識上,各個學者、批評家都有著獨特的視角或是深刻的體會,這是進一步挖掘原因和進行重建的基礎,然而在打好了“發現問題”的地基進而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維度進展時,對于當代文學批評的批評卻展現出不同層次的深度和廣度,在展現出優點的同時也暴露出其問題:
其一、在對當代文學批評的批評聲中,不乏一些對于問題原因深刻性、嚴肅的分析。丁帆老師自1979年在《文學評論》發表第一篇評論至今,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延續了他的批判精神以及對于知識分子精神建構的觀念,作為新時期以來文學的親歷者、批評者,他不止多次提到當今文學批評的種種怪象,同時對于怪像的批判和原因的發掘也都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其批判的話語尖銳而犀利,是謂言辭鑿鑿。而造成當代文學批評處于“失語”和“缺席”狀態的原因,丁帆老師曾在《知識分子的自我啟蒙是匡正文學批評的’本錢’——關于新時期文學批評與當下文學批評的訪談》中概括為“……社會的轉型帶來的文化轉型導致批評家被商業化所收買,主體是隨行就市的……批評家隊伍大量地流失……學院派批評對于話語權的掌控”,并認為價值標準的游移、模糊甚至喪失是今天文學批評的一切亂象產生的根源。像丁帆老師這般堅持立場、時時自省的批評家大有人在,他們為文學批評重建所做的努力令人動容,令人反思,也令人慚愧。
正如有些批評家所指出的當今文學批評存在著跟風批評、紅包批評、人情批評等怪相,那么在對文學批評進行批評時我們尤其要警惕這種行為的二度重演,當今對于文學批評的批評之聲中,存在的最大的問題便是:好像當今文學批評的“缺席”和“失語”已然成為既定的事實,那么誰都可以站出來指責幾句、批判幾聲,批評的字里行間沒有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也沒有對原因的挖掘和重建的努力,只有對批評界整體的問題籠統的概括,沒有深度卻又作出失望透頂、痛心疾首狀,這樣的批判不痛不癢、簡單輕率,是沒有力度和意義的。更有甚者,有些批評文學批評的人連一些批評家的文章都沒讀過幾篇,便妄下斷言批評界沒有未來。作為一名在讀的碩士生,就自身體驗而言,這種現象在高校研究生群體中也尤為常見,無論博士生還是碩士生,作為將來文學界的后備力量,我們理應以一種參與者的姿態進入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可是最近常常耳聞同窗對于文學界的失望,認為文學批評墮落、文學史無聊等等,可是追問他們文學批評如何墮落,為何墮落,怎樣的文學史才是有趣時,他們開始閃爍其詞,文不對題,這是一種及其危險的思維模式,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味地追求權威學者或者批評家的話語限制了理性而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我們并不是在提倡掩蓋問題而是在發現這些問題之后正視問題,進而認真而嚴肅的追究其根源,而并非一味地哀嘆自我的失望和絕望之情,對于文學批評的批評是一種反撥,更是一種反省,而并非顯示自己也明曉這些問題的籌碼。“他們要批評,應該具體指出是何人的文章,文章是什么內容,談的是什么問題。同時還應該說明,這么談為什么不行,應該怎么談,這些分歧,這些分歧都可以用學術的方式展開討論”②,這才是批評以及批評之批評應有的姿態。
其二,近些年“批評何為”的疑問之聲愈加凸顯,這是在看清批評界墮落的現實之后所發出的不滿之聲。當下文學批評越來越喪失公信力和其原有的魅力,“批評何為”的提出意在理清文學批評的真正功能,進而對當下文學批評的問題和重建進行警醒和反撥。然而在這些疑問聲中也夾雜著一些過于偏激的言論,認為文學批評已經喪失了它的功能,不具備存在的價值,甚至叫囂文學界已經不需要文學批評。
在探究“批評到底何為”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學批評,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批評的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人們對于文學批評的認識也不斷地加深,爭議也逐漸增多,但是就狹義的文學批評而言,它是對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分析、研究、認識和評價的科學闡釋活動,是包含價值判斷、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實踐活動。即批評是一種審美的活動,是對文字的品評和情感的評定,但它又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評論,文學批評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批判性和思想性。這種批判性和思想性所帶來的影響和功能一方面是對于讀者審美的引導,對作家創作的點撥和促進,另一方面是對文學現象和思潮的判斷,甚至影響文學思潮的發展方向,此外文學批評是一種文學的再創造,是批評家的作品,有其豐富的思想性。
由此我們可以探究出文學批評墮落的原因:學院式的批評掌握了批評的話語權,理論性閹割了思想性;對文學的贊歌代替了懷疑和批評,文學批評對作家乃至文學史指導性嚴重削弱;“幾十年來頌歌流行,皆因為中國文藝批評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陋習——評論家習慣于匍匐在作家,尤其是大作家的足下討生活。仰人鼻息,仰視作品已然成為一種評論的行規和潛規則……”③,批評性和思想性的喪失是文學批評墮落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面對這種墮落不應該叫囂“文學界不再需要文學批評”等不負責任的言論,而應該積極的探討當下我們最需要什么樣的批評以及如何進行重建,及時的擔起文學批評重建的重擔,這是幾代批評家深深的悲哀也是幾代批評家努力的方向。
其三,對于當下文學批評,“破”是手段,“立”才是目的,因而對于文學批評的重建勢在必行,而對于重建的時機批評界卻存在著不同的觀點,陳眾議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特別好的時機,建構中國文學批評理論體系的時機到了;而認林賢治則認為為批評的“建構”還不充分,在嚴格意義上,甚至沒有開始,根本談不上建構,更談不上重現建構等。而在對于如何進行重建的問題上,具體的方法也各不相同。韓偉提出要從觀念、學理和制度等層面重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堅持價值的主體性……建立起整個文學批評系統和文學批評學科內的信仰維度……建立文學批評的信仰維度并不排斥文化的多元主義,而是建立在多元基礎上的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④;何言宏則是從“對文本批評的強調”和“建立中國文學批評理論體系的自覺與腸道”兩個方面闡述重建的有關意見;而沈杏培老師則認為“對文學批評自身進行必要的自我清理首先不妨從批評主體的價值立場和批評文風的重建開始,重建中國文學批評的價值維度和趣味維度”⑤。丁帆老師更是提出要構建第三種批評,“把學院派和印象派兩者的長處相結合,使批評既有歷史的縱深感,又有鮮明的價值立場,同時還有對于作品的鮮活的生命感悟,這樣的批評才是建構真正的文學批評所應當走的方向”⑥。
縱觀眾人對于文學批評構的建方法,文學批評外部的生態環境影響、文學批評西方理論的吸收和運用、批評價值標準的建立、批評家批評底線和人格的堅守、思想性和批判性的回歸等問題是批評家在進行重建時較為關注也著力解決的癥結,各個人在提出文學批評構建的方法時通常著力于某一個點,進而進行有理有據、深刻透徹的論述,然而能夠像丁帆一樣為真正的文學批評指出一個明確的方向,提供較為全面措施的人畢竟少之又少,重建是一項巨大而艱難的工程,全面而系統的重建措施至今仍未形成。
當下的文學批評一直備受指責,我們要明確的是“當下”指的是90年代以來的文學批評,眾多的批評家對于80年代的文學批評至今仍然有一種懷念之情,他們常常將80年代那種富有激情與創造力的批評與90年代文學批評的失語和缺席相對比,誠然,相比與80年代,90年代確實沒有能夠提供良好的文學批評生態環境,消費時代的來臨使得文學批評不得不面對商業化、市場化、媒體化、大眾化,進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像“文學批評隱退了,批評由此成為一場堂·吉訶德式的風車大戰、一場任意而懸空的舞蹈”⑦,這樣的話語未免言過其實,單單看一些這樣對于文學批評的批評言論,大致有一種文學批評已是一棵被蟲子啃噬的樹木,不久便會轟然倒塌的印象。然而面對90年代復雜紛繁的生態環境,任何片面的批評都不利于文學批評的發展,當時的生態環境作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商業化、大眾化和媒體化導向文學批評向平面的審美趣味和娛樂化、商業化發展,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傳媒與文學批評的結合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傳播速度,而文學批評的大眾化傾向也催生了大眾化文學批評的產生,打破理論化批評獨霸批評界的格局,也是對文學批評關注當下生活的一種補充。因此在面對文學批評的批評之聲時,我們既要看其犀利的言語中所確切指出的文學批評的“軟肋”,同時也要警惕這些言辭中的片面成分。
9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家主體性的喪失和底線的不斷退守乃至失守已然成為一個無需爭論的事實,問題出在在對這些原因進行分析時,人們常常傾向于從外部的生態環境來著手,因為90年代消費時代的到來,商業化、大眾化、媒體化等大潮的涌現對文學批評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因為這些外部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文學批評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打破文學批評的底線,寫出人情批評、跟風批評、紅包批評等眾多有辱批評和批評家的文章。這樣的分析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想要進行文學批評的重建,批評家必須有一種自省的意識,在追究原因時應該更多的關注“我責”,而并非“他責”,外部的生態環境固然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同樣的環境下,為何有的批評家就可以堅守這樣的精神,而有些卻想利益繳械投降。批評家自覺的自我批判意識是回復文學批評主體性的重要條件。
在文學批評中我們要時刻警惕“捧殺”和“罵殺”的行為,對于文學批評的批評同樣如此,關于文學批評如何重建,批評的批評如何撥亂反正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只是批評家無論在進行文學批評亦或是批評的批評時,都應當時時自省,時時批評;時時批評,時時自省。
注釋:
①丁宗皓.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序一).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2.
②陳曉明.學習西方理論并非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批評可以,但不能簡單輕率.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22.
③丁帆.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生態及批評觀念與方法考釋.文藝研究,2015(10).
④韓偉.重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文學評論,2009(5).
⑤沈杏培.重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維度和趣味維度.當代作家評論,2015(3).
⑥丁帆.必須建構第三種批評模式.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31.
⑦王世城,姚新勇.誰來進行文學批評?——關于文學批評文化化的分析.文藝爭鳴,2000(2).
[1]丁宗皓.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
[2]丁帆.文化批判的審美坐標——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流派與文本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洪治綱,蔣述卓.文學批評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南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99個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
[5]劉再復,林崗.罪與文學.中信出版社,2011.
[6]丁帆.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生態及批評觀念與方法考釋.文藝研究,2015(10).
[7]沈杏培.重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維度和趣味維度.當代作家評論,2015(3).
[8]韓偉.重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文學評論,2009(5).
[9]王世城,姚新勇.誰來進行文學批評?——關于文學批評文化化的分析.文藝爭鳴,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