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林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教資料雜志社,江蘇南京210097)
淺談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精準”意識
王紹林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教資料雜志社,江蘇南京210097)
大數據時代,媒體走向高度融合,給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和從業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精準”意識的提升,尤顯迫切和必要,亦因之更具機遇和助力。提升“精準”意識,主要體現在:對出版政策方針的精準領會、對科研前沿熱點話題的精準關切、對選題策劃的精準把握、對出版時效的精準控制、對期刊學術質量的及時反饋和精準評估。只有時刻保持“精準”意識,才能保證學術期刊質量,從而推動學術事業和期刊編輯出版行業的進步。
大數據學術期刊編輯“精準”意識
時下,“大數據”炙手可熱,隨著云處理技術、新型社交網絡、智慧生活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其影響已波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所謂“大數據(BigData)”,即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的方法得到的信息。大數據一般滿足三個特點,即“規模性(volume)、多樣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1],《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認為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即開啟了一個以“3V”為特征的時代。
在傳媒領域,“大數據”現象呈現一派“火熱”的態勢。一方面,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和受眾廣泛的報紙、電視、網絡等傳媒而言,大數據和媒體融合方興未艾,已成為時代的主流和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對于以高校學報等為代表的學術期刊而言,其特殊性質決定了它們的步伐雖慢半拍,但其本身“數字化”的優勢,仍為擁抱“大數據”提供了便利,因為比起非學術期刊和圖書,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進程起步更快,且效果更好[2]。但是周小華認為,從深層次看,“大數據”深刻地改變著學術期刊的邊界,使學術期刊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大數據”將造就新意義上的中國學術期刊[3]。
作為學術期刊工作的主體,學術期刊編輯的科研化、學術化是毋庸置疑的,他們既是專家又是雜家,既是編輯出版技術人員,又是重要的研究人員。因此,一方面,固然要求其勇于突破,迎頭趕上,準確地抓緊新的發展機遇,積極提升對新形勢的研究能力,有效推動學術期刊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大數據“非精確而是模糊、非因果而是相關”的特性(比如,《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認為:“執迷于精確性是信息缺乏時代和模擬時代的產物。”“只有接受不精確性,我們才能打開一扇從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戶”。“當我們試圖擴大數據的時候,要學會擁抱混亂”[4]。)既與學術研究崇尚真實、精確、注重因果關系等本質特征和功能效用有所牴牾,也與“校對如校讎”的編輯精神相背離,故而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實踐中,無須為趕時髦一擁而上、言必稱“大數據”,在編輯思路和工作流程中,也不能惟數據化、惟技術化。基于此,在當今高速、多樣、海量數據的洪流中,學術期刊編輯“精準”意識的提升,尤顯迫切和必要。其主要體現在:對出版政策方針的精準領會、對科研前沿熱點話題的精準關切、對選題策劃的精準把握、對出版時效的精準控制、對期刊學術質量的及時反饋和精準評估。
(一)更高的政治敏感性
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遵循國家出版政策方針,遵守出版法律法規,遵從宣傳紀律和出版原則,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于期刊而言,既關乎其生存,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學術期刊具有政治屬性、文化屬性、信息屬性和商品屬性四種基本屬性,其中政治屬性是第一位的,它決定著期刊的立場、觀點和導向[5]。學術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類期刊,由于研究對象往往涉及政治、歷史等人文社科領域,選題多涉及政治經濟制度、民族、宗教等,而作者的研究立場往往帶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因此,編輯必須提高政治素養,具備較高的政治敏感性,緊跟政治形勢,敏銳地辨識“大數據”海量信息中的政治錯漏和思想糟粕,在期刊國際化的新形勢下,時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對改革文件的精準領會
近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期刊改革的相關文件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報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快建立報刊出版單位評估體系、實施報刊退出機制等辦法,頒布了《關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等。
作為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對相關文件深入研讀、仔細揣摩、精準領會其改革精神,方能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新傳播手段和環境,積極配合和推進期刊改革的進行。
(一)提升獲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大數據時代最突出的特征,無疑是讓人能夠從海量信息中,發現有價值的能為我所用的信息,并挖掘出這些信息的關聯性和潛在價值,從而充分利用。
學術期刊編輯提高精準獲取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對科研前沿熱點話題的關注度,必須具有見微知著的敏感性、辨識性和把握能力,才能對信息進行正確而又精準地分析和利用。其次要有的放矢地收集信息,借助大數據的海量信息源和整合能力,在無邊無際的信息流中挖掘、篩選、甄別、整合,分析、處理、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二)培養和保持創新型思維
在對科研前沿的關注中,學術期刊編輯要時刻保持清醒,以防對大數據的過渡依賴。大數據主要是擁有硬件的優勢,而其運行方式依賴于云計算,與人腦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純數字化的操作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創新型思維。大數據的優勢是“挖掘既往”以“推知未來”,但這種預測,須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下。在科研前沿,熱點話題層出不窮,更新快、周期短,日新日日新,只有首先培養和保持創新型思維,知道自己要什么,再輔以大數據的手段,才能精準關切,避免在“大數據”里兜圈、迷失。
(一)用大數據的思維去捕捉選題
選題策劃是確保期刊提高水平,保持高質量的首要環節,這個環節中編輯須緊密圍繞辦刊方針和學術科研的專業特點,緊抓專業領域發展動態,用大數據的思維,主動地、有意識地在繁雜的信息庫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捕捉到與學科前沿相適應的選題。
(二)把碎片化的視角納入選題
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所依賴的不僅僅是海量的整體數據,而且可以是碎片化視角。“大數據時代可以將碎片化視角納入選題策劃……按照一定的規則對海量文章進行碎片化,比對已有的行業熱點和預期的創新點,形成創新庫”[6]。碎片化,并非為“碎片”而“碎片”,而是為了實現在大數據“海量”背景下對行業熱點和創新點的人為預期。這種預期是建立在編輯創新思維和敏感性的前提下,借助大數據,借助細節,使其能夠進一步精準化和明晰化。
(三)跨媒體和數字化的策劃意識
不同媒體的選題策劃具有不同的特點,編輯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投其所好”,精準地迎合不同的受眾。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編輯也要樹立其跨媒體和數字化的策劃意識。具體體現在將單一內容擴展到不同的載體形式(傳統紙媒到網絡、手機)、把內容本身進行擴展(單一選題點擴展為多點選題)、多方面內容的整合(挖掘內容與信息的深度)、對眾多數據的重新整合與排列組合等。這些,都考驗著學術期刊編輯的策劃能力。
稿件是學術期刊的生命之源,審稿是重中之重。加快稿件的審讀和編輯加工,從而提高出版時效,在當今時代具有相當的意義。
(一)借助大數據工具進行審稿
大數據時代的稿件審讀,依然沿用了“三審制”,只有編輯人員自己先轉換思想意識,才能促進稿件處理的提速。
學術研究的特點是各學科細化交叉,并隨著時代與時俱進,不斷變化。交叉學科有時很難找到合適的審稿專家,在大數據時代之前,要對稿件是否涵蓋學術前沿、熱點進行考查,并對內容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時效性進行評價和遴選是相當不易的。大數據時代,這些問題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審稿輔助工具——各類信息平臺來解決。
(二)利用大數據協助編輯加工
大數據時代“允許不精確”,借助于電子采編系統,編輯可較為容易地實現來稿的自動提取登記,并對稿件的格式、要素進行核查,主動及時地反饋給作者修改,直至符合組稿的初步的要求。既節約了格式修改的大量時間,也簡化了作者的投稿流程,提高了作者和編輯溝通效率,反而有助于對出版時效的精準控制。
(一)由單向傳播改為交互傳播
與紙媒時代的單向傳播相比,大數據時代的學術期刊終于走向交互傳播。這勢必將使編輯更注重用戶瀏覽、分享、評價的反饋[7]。同時,編輯也更為方便地獲得此類信息。這種模式的轉變,有助于提高編輯和審稿專家決策的透明度,有助于作者、編者和讀者三者間的及時交流,確保編輯審稿的公正公平。
(二)借助于大數據工具對期刊質量精準評估
編輯可通過開放對論文和期刊質量的評價窗口和通道,借助于知名的學術數據庫,進一步收集專家的評議、同行的分析和引用、作者的反饋、讀者的推薦或批評、熱度等等,可更為精準地對期刊的質量進行自我評估,從而推動期刊質量的螺旋上升。
大數據的時代大潮勢不可當,學術期刊編輯只有迎頭而上,在編輯工作轉型中,不但要樹立“大數據”意識,還要不忘根本,時時保持“精準”意識,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學術期刊的質量,最大范圍地傳播和交流學術成果,從而推動學術事業和期刊編輯出版行業的進步。
[1][4]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著.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周小華.中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問題探討[J].理論學刊,2009(4).
[3]周小華.“大數據”時代中國學術期刊的轉型與發展機遇[J].科技與出版.2014(4).
[5]唐兵.論學術期刊編輯的政治素養[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6).
[6]彭遠紅.簡論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編輯的信息素養[J].科技與出版,2014(3).
[7]苗卉.大數據時代編輯理念的更新[J].出版廣角,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