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嬌
(貴州路橋集團有限公司)
S306 線K151 +000 至K441 +700 段公路水毀修復工程施工建設項目,路線起點位于某地段K151 + 000,終點K441 +700,共4條支線,路線全長290.7 km。公路等級為三級,其中一般路段(平原微丘)設計速度為40 km/h,山區路段設計速度為30 km/h。工程地區降雨強度較大,暴雨洪澇災害較為頻繁,加之該地區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水土保持能力較差,導致公路工程水毀災害頻發。本工程主要對K151 +000 至K441 +700 段路面、路基、橋涵水毀病害進行修復,以提升路基、路面強度,提升橋涵排水輸沙功能,進而全面提升該路段通車性能。
對全線路面情況進行勘察,發現水毀病害較為顯著,路面唧漿、龜裂、網裂、變形、坑洞、轍槽、泛油等情況較為多見。據了解,新疆克州2010年曾發生暴雨,并引發澇災,對本線路路面造成較大的損害,將全線路劃分為8 個路段進行分別勘察,發現各個路段的路面水毀病害均較為顯著。
經勘查發現本路段中,路基及防護排水工程的水毀狀況較為嚴重,多處路基、擋墻、截水壩在水流沖刷作用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滑移、裂縫、失穩等病害。其主要產生原因為:地基埋深不足;防護工程位置選取不合理,存在擠壓河道的問題,造成局部水毀情況嚴重。
對既有橋涵構造物進行觀察,了解到目前該路段有3 座橋梁亟需修復和加固,其現有問題主要為:橋梁失穩開裂,多處橋基被掏空。對現有涵洞進行勘察,發現其中的8 道存在不同程度的開裂、堵塞問題。其產生原因主要為:上游缺乏導流壩、丁壩等構造物,導致水流對橋基、涵洞的沖刷較為嚴重,進而造成橋基被掏空的問題,加之水流中攜帶的泥沙過多,造成部分涵洞被堵塞,使其排水和輸沙功能減弱,影響橋涵本身穩定性,且無法及時排出積水,加重路基、路面水毀病害。
鑒于全線路路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毀病害,為全面提升路面平整度、強度和承載力,并全面提升其水穩定性,本工程對全線路面進行大面積重修。
路面結構型式為4 cm 中粒式瀝青混凝土+12 cm 級配礫石基層+15 cm 砂礫底基層。
下封層采用瀝青灑布車及集料撒布機聯合作業,為保證施工質量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持瀝青灑不車速度穩定、噴灑量均勻,并保持整個灑布寬度噴灑均勻,灑油管的高度應使同一地點接受2~3 個噴油嘴噴灑的瀝青,不得出現花白條;(2)下封層的施工工藝應按清掃基層、撒布碎石、撒布瀝青的流程進行;(3)瀝青撒布溫度不少于140 ℃;(4)下封層成型前應做好交通管制,通車初期行車速度不超過20 km/h,嚴禁畜力車及鐵輪車行駛,使路面全部寬度均勻壓實;(5)注意初期養護,當發現有泛油時,應在泛油處補撒與最后一層石料規格相同的嵌縫料并掃勻,過多的浮料應掃出路外。
接縫處理:瀝青混凝土面層采取一次攤鋪,避免橫向接縫,縱向接縫采用平接縫的方式進行處理。平接縫應采用下列方法施工,以保證接縫粘結緊密、壓實充分、連接平順。
本次修復工程中,對部分水毀情況顯著的路基、擋墻和截水壩進行了重建或加固。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對策:(1)換填地基。由于原有的擋墻、截水壩等構造物的地基因水流沖刷等原因而強度下降,因而在進行相應構造物修復是,對地基進行了換填處理,采用碎石、灰土等對原有軟弱地基進行了換填,從而有效提高了其穩定性和承載力;(2)對部分路段加大基礎埋深,并調整相應的防護工程高度,使其符合當地水文特征;(3)合理設置擋墻,新建擋墻應注意選址,確保建成后不會積壓河道且能夠保持水流順暢。
本水毀公路修復施工工程位于某山區內,由于該地草木稀少,生態脆弱,水土保持能力差,暴雨發生時,流水和積水中夾雜大量泥沙,這一地區的涵洞不僅僅發揮著重要的排水作用,更有著輸沙的功能。為保證涵洞排水輸沙功能的充分發揮,認為本路段應每隔300 m 左右設置一道涵洞。為此,本修復工程實施過程中新建了1 座橋梁,并對現有橋梁的其中3 座進行加固,另外新建8 道涵洞,并對現有涵洞中的1道進行加固修復。
對此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1)新建橋梁。為了保證新建橋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結合施工區域水流情況,對其修建了導流壩,以確保其在洪澇災害發生時不被沖毀;(2)加固橋梁。本次主要加固修復的3 座橋梁,由于長期受水流沖刷,橋基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有的橋基多處被掏空,導致橋梁穩定性偏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對掏空部分采用混凝土進行澆筑,在以現澆鋼筋混凝土對橋基進一步加固。并結合水流特點在原有橋梁的上游修建了丁壩等構造物,以減小水流對橋梁的沖刷力度,進而更好地保持橋涵的排水輸沙功能;(3)涵洞處理。不論是新建涵洞還是原有涵洞。在其進水口都設置了片石鋪砌,對于部分涵洞涵前排水溝縱坡偏大的情況,設置了幾處急流槽,以減小水流對涵洞的沖刷。
公路水毀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其產生原因多與公路設計與施工質量,及公路所在區域自然條件有關,降水量大,暴雨、澇災頻發,對既有公路工程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因而應積極開展水毀病害的防治工作。本文對S206 線K151 +000 至K441 +700段的病害情況提出了較具針對性和可行性的修復措施,經施工發現水毀病害得到了全面治理,公路路面、路基以及橋涵構造物的強度、完整性和水穩定性得到顯著提升。
[1]吳韓飛.公路路基水毀修復技術的設計與施工[J].價值工程,2011,30(3).
[2]周翔.浙江20 省道桐廬段路基水毀修復工程設計實踐[J].路基工程.2011,(1):153-154,158.
[3]劉利紅.瀝青路面混凝土病害修復處理技術[J].交通世界,2013,(14):171-172.
[4]霍麗霞.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J].交通世界,2013,(8):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