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顏
(大連民族學院圖書館,遼寧大連116605)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是一種經過特別設計的一站式信息服務中心和協同學習環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服務模式,信息共享空間(以下簡稱IC)的建設代表著大學圖書館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國外自1992年開始在大學圖書館建設IC,目前發展較為普遍,建設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2005年以后,國內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的圖書館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1]。據了解,這些高校多是在新建館舍內開展IC建設實踐,而大連民族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是要在建筑老舊的開發區校區圖書館內建設IC,因此走的是一條以館舍改造為契機建設IC的特色之路。
(1)制作發放了問卷調查表,廣泛征求用戶對本館IC建設的意見和建議,了解讀者對圖書館的要求。從這些表格中看到,教師和學生讀者普遍認為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已很難適應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并且都表現出了對圖書館構建IC的極大興趣和變革服務模式的更多期待——滿足讀者需求成為開展IC建設的原動力。
(2)征集了一組志愿者——學校設計學院的X團隊。為他們單獨開辟了一個小的空間,并提供必要的設施和服務,以培養他們的信息素質;跟蹤小組討論和學習,參與他們的課題研究,關注他們的成果和成長。由此取得了IC建設的第一手材料,經整理形成的案例為后續工作的開展積累了經驗,堅定了我們開展IC建設的信心。
(3)英國圖書館學家比爾·阿姆斯曾說過:“現有的圖書館將被用作進行科學研究的場所,而不是藏書庫”[2]。面對日益走低的紙質圖書借閱率和圖書館從藏書樓變為知識生產和創造中心的趨勢,管理者也迫切希望能在服務轉型和創新方面有所突破。IC建設打開了圖書館館員新視角,使他們煥發了工作熱情,促使圖書館業務從傳統服務向知識服務轉換,更好地體現館員的自身價值。可以說,IC建設已成為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和館員自身發展的雙重需要。
館舍改造不同于新館建設,在改造中建設IC會遇到諸如經費、建筑格局等方面條件的限制,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一方面正視開發區校區圖書館存在的投入使用時間較長,建筑布局不甚合理,設備投入有待增加等問題;另一方面也理性評估了本館建設IC的優勢。
由于IC是一個協同的、綜合的、開放式的學習環境,綜合評估的結論是:開發區校區圖書館還是符合IC建設對環境和管理者要求的。
(1)空間優勢。IC很重要的一點要求就是要為團隊討論、小組學習提供專門的空間。開發區校區圖書館建筑面積1.68萬平方米,隨著紙質圖書在資源采購比例中的下降,以及駐館單位的遷出、金石灘校區圖書館的啟用和館藏圖書的外調,開發區校區圖書館實體物理館舍可用面積增大,為信息共享提供了基本的空間保障。
(2)資源優勢。近年來,館內信息資源建設力度不斷加大,除實體資源外,數字資源(含網絡資源)以TB為單位飛速增長,內容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利用IC的師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保障。IC內的讀者可在此自行檢索、瀏覽、下載本館電子資源和網絡資源,也可以瀏覽本館多媒體光盤、書刊附盤,或者在線訪問多媒體資源管理與服務平臺。
(3)服務優勢。學校圖書館有功能完善的計算機軟硬件設施和覆蓋廣泛的互聯網,并且實現了無線網絡的全覆蓋。除這些堅實的物質基礎外,還有技能熟練的圖書館參考咨詢館員和計算機專家,他們可以為讀者(包括個人、小組或學術團隊)的學習、討論和研究等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師生對IC的綜合使用。
在進行IC建設之前,我們已經清楚地掌握了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樣進行空間、資源、服務的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從實體層、虛擬層、支持層[3]三個層面做出了合理規劃。
(1)設總咨詢服務臺。本館對開發區校區圖書館二樓大廳進行改造裝修并配置了總咨詢服務臺。總咨詢服務臺除了承擔傳統的辦證、還書等服務之外,還要配備學科館員為讀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使之兼具IC咨詢臺的功能。總咨詢服務臺的設立有利于提高圖書館整體信息服務水平,也有助于讀者信息素養的提高,達到共同支持、促進讀者的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的目標。
(2)設機構知識庫共享區。通過設立“民院人·文庫”,將本校的紙質成果集中到圖書館IC來專門收藏,永久保存,逐步形成我校寶貴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的資源庫。另外利用非書資料管理系統提供的“自建資源”的功能,將學校作者發表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電子版保存到機構知識庫,并及時公開發布,放在系統內供師生使用,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開放獲取;同時,還可以廣泛向師生收集相關專業資源,有選擇地錄入系統中,使資源能夠在最大范圍內實現共享。
(3)設數字閱讀體驗區。本館在“世界讀書日”期間組織的移動閱讀體驗活動使數字移動閱讀的概念深入人心,圖書館順勢爭取經費,采購引進多種格式、多種形式的數字閱讀終端,供讀者在數字閱讀體驗區使用。讀者亦可自帶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設備隨時隨地訪問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從而拓展圖書館的服務范圍。
(4)設學習討論區。在館舍改造設計上,將原有的“藏、借、閱、咨”一體化的大開間閱覽室改建成多個能夠安置10~20個座位的小型閱覽室,作為學習討論區。該區配備桌椅、電腦、投影儀等,專門提供給學生或者教師進行小規模的教學研討使用;配備電源插孔,預留設備接入信息點。自攜電腦等移動設備到館學習的讀者能夠毫無障礙地連接到校園網,從而能夠時刻利用校園網的數字資源。
(5)設檢索文印區。經過改造,本館在二樓大廳集中設置了重新訂做的既節約空間又實用美觀的觸屏式公共檢索機。在同一區域還添置了自助文印系統,通過校園一卡通進行身份認證和收費,使讀者能隨時將自己從IC獲得的信息、查到的資料復印、打印、掃描出來,真正實現“自助式”“無人化”。
本館申報的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資金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系統升級改造項目”于2014年年初開始運作。該系統包括網絡軟件設施(包括各種網絡軟件、信息獲取與共享軟件、網絡教學軟件、辦公軟件、多媒體軟件)、信息資源(包括數字資源、知識社區、知識導航、網絡信息資源)和各種網絡虛擬環境(包括社會網絡空間、學習社區、興趣社區、虛擬實踐社區),向讀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和共享知識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的虛擬場所。
由信息技術、組織與管理、文化與精神等組成的支持層是系統運行、發展和傳遞服務的核心動力層。本館將原有的學科館員制度進行了優化,制定了學科館員咨詢臺值班制度等,以便他們能更好地承擔學科導航員的任務;開展了網上實時咨詢,即時回答科研人員的問題;《咨詢快遞》向用戶推薦相關的專業知識與前沿動態等多種形式的咨詢服務;加強館員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和競賽,以便他們能為讀者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為本校師生創造一個有利于自主學習和知識創新的新環境。
非研究型大學也有學術研究和知識創新的需要[4],其圖書館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易于操作的IC建設之路是十分必要的。本館借鑒其他高校圖書館經驗,并充分考慮本館實際需要,以館舍改造為契機初步構建起了具有本館特色的IC服務模式。囿于各方面條件限制目前本館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IC建設的條件,以上實踐的意義在于它可以為今后的IC建設積累經驗,以期在發展中不斷完善IC。當然,構建IC也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立足當下謀劃長遠,要以構建IC為契機,開創“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真正實現知識服務的目標。
[1]謝瑤.我國“211”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現狀與特色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3(8):54-57.
[2]黃宗忠.論21世紀的圖書館[J].圖書與情報,1996(2):1-11.
[3]郭以正.關于社會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的幾點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7):125-128.
[4]陳超群.信息共享空間與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建設[J].現代情報,2007(9):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