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薇(丹東市江河流域管理處)
楊林小流域屬于遼寧省農業綜合開發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寬甸縣大西岔項目區的工程區之一。工程區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措施實施后,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對于維護邊境地區國際形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楊林小流域位于遼寧省寬甸縣東南部的大西岔鎮楊林村,土地總面積為30.47 km2,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25°07′26″~125°12′36″,北緯40°36′05″~42°42′19″之間。流域總面積30.47 km2,流域形狀呈長方形,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1.11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69.29%,其中,輕度侵蝕9.35 km2,中度侵蝕8.25 km2,強度侵蝕3.50 km2。經分析,水蝕是侵蝕的主要類型,與之相伴出現的還有重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這三種類型。
該流域內屬于石質山區,地貌類型總體上屬于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00~600m之間,相對高差200~300m。流域內溝壑縱橫,水土流失程度逐年加劇,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達2150 t/(km2.a)。流域平均長度12.20 km,流域平均寬度8.50 km,溝道平均比降22.6‰,溝壑密度為3.85 km/km2。
在本流域設計中,基本指導思想是將本流域視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經濟系統,平衡區域內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實現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
坡面防治體系的構成,遵循從本流域地理位置、地形條件以及當前生物環境現狀出發的原則,以改變微地形環境和增加植被為主要手段,以人工石坎梯田、地埂植物帶、橫坡改壟為三種治理措施。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達到以工程促植物,以植物保工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蓄水保土作用的原則。同時做到分布科學,銜接自如,配套成龍。
由于侵蝕溝壑的存在,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因此,必須采取谷坊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減緩侵蝕溝擴張,特別是針對耕地的切割問題,要做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道下游的小河道,采用種植植被和造林的綠化生態工程,通過對流域生態系統的改善,改善流域水質,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如此一來,不僅有效攔蓄坡面徑流泥沙,而且使當地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極大的改善。
在本流域治理工程中,梯田建設是項目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植被的恢復,坡耕地的保護和改造,對基本農田進行興建,實現傳統農業經濟向生態農業順利過渡。為此,要遵循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技術措施上,要將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栽植地埂植物帶,調節地表徑流,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從而為農業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根據立地條件,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針對覆蓋度較低的荒草地,應通過栽植水保林來提高綠化面積,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在植物選擇上,要堅持生活的多樣性原則,根據不同的地貌特征,水文條件來進行選擇。比如:在紅松栽植方法上,采用旱春土壤解凍時進行植苗造林,起苗時帶宿土,春季植苗客土栽培,每坑一株,采用傳統的植樹方法即“三埋、二踩、一提”,最后覆土踏實灌水。苗木運輸時將根部包扎,隨起隨栽,保證根部濕潤。第一年入冬前應采取覆土防寒,用土將松樹地上部分蓋嚴,苗頭壓東南向,翌年春針葉轉綠時將土扒開,并及時鋤草松土。在整個造林工程建設中,始終遵循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落實造林工程工作,并注重后期的管理與維護,從而使水保林工程實現最大的效益。
根據小流域的自然氣候類型和立地條件類型,果園主要選擇交通方便、能灌溉的塬面臺地和溝底。針對10~20°坡度的新建板栗園進行池臺田整地。該種治理方法的特點是保留帶與帶之間的地表植被,工程量小,省工省時,方便施工,便于幼齡果樹的田間管理,可將原生植被的幼嫩枝葉作為增加綠肥肥源和提高果園的土壤肥力。根據板栗園密度3m×4m,則每公頃板栗840株。即每公頃池臺田個數為840個。本流域已走出了一條發展經果林基地,帶動農家樂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路子。
溝道是徑流匯集沖刷最嚴重的部位,流域內工程建設在主抓梯田、林配套措施的過程中,在流域內的支毛溝依次布設修建了治溝谷坊、溝頭防護以及植物護岸等工程。項目利用山區石料豐富的特點,選擇節約工料、一般采用干砌石谷坊、鐵絲石籠谷坊,谷坊頂寬1.00~1.20m,迎水坡坡比為1:0.20,背水坡1:0.80。谷坊的高度取1.50~2.00m,基礎埋深0.30m或清基至巖石層,干砌石谷坊頂用混凝土壓蓋10 cm。
植物護岸工程護岸林選擇適生的鄉土樹種——楓楊。楓楊是一種落葉喬木,具有喜光、濕生、生長快、萌芽力強的特點,楓楊植物護岸在寬甸縣實施已有十余年的時間,取得了良好的防洪效益。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從坡面到溝道,從植物措施到工程措施,層層設防,節節攔蓄,初步建成了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流域的土壤侵蝕程度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流域的農業生產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當地的生態環境、社會環境都得到有效改善。
工程區經果林面積在林地中占較大比例,但經果林中的作業路卻不發達,作業路支離破碎,作業道路的修建不僅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時為周邊群眾提供了便利條件,充分發揮了工程效益。
項目實施后,流域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隨著各項措施保水能力的逐年落實,到措施全部生效時,每年可增加蓄水量達45.35萬m3,每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6.79萬t。
在本次治理工程中,通過抓好梯田建設,提高基本農田的產量,實現農業生產用地的梯田化,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提高了管理效益。待項目全部完成并發揮效益時,年平均增加總產值895.90萬元,其中增產糧食5.08萬kg,價值6.10萬元,增產秸稈5.08萬kg,價值0.50萬元,增產果品71.30萬kg,價值356.30萬元;增產枝條127.87萬kg,價值12.80萬元,增產活立木0.39萬m3,價值520.20萬元。
楊林小流域治理實施以來,以科技為支撐,效益為中心,機制創新為動力,創建精品工程為重點,精心組織科技人員和動員全社會力量,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小流域項目建設工作,把治理開發、監督管理、科研監測、示范推廣融于一體,創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
楊林小流域項目嚴格遵循國家相關政策,每一項工作都按相關程序進行。項目從規劃到立項以及設計等前期工作都進行了嚴格的論證。項目確定后,對工程相關情況進行了細致的、全方位的調研,經過多次商討與論證,先后編制完成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鴨綠江流域遼寧省寬甸縣大西岔項目區楊林小流域初步設計報告》。
為保證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建設任務,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工程組織實施。
骨干工程采用招標投標制。項目實行建管、監理、施工三結合,人員、設備、措施三落實,進度、質量、安全三兼顧。
加大管理力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苗木成活率。一是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力度,積極支持項目建設,為項目建設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二是成立專業林業管護隊,定期、不定期對流域內的苗木長勢和病蟲害防治進行全面調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由專人負責項目審批文件、圖片等資料的搜集、分類整理、專柜存檔。對工程技術資料,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技術規范填寫整理并上報、審核。認真加強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技術人員對流域內每個設計圖都實地踏勘,逐一落實,確保造林面積真實、樹種核實,同時積極深入施工一線,掌握一手資料,并認真填寫工程技術資料,對技術資料進行分類歸檔,做到資料齊全,管理規范。
在本次治理工程項目責任體制建設方面,實行的是三級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具體的責任落實到不同的管理部分,具體到每一個負責人,并簽訂責任狀。通過嚴抓落實,確保工程質量。在監督方式上,實行部門、群眾、輿論三位一體的質量監督,確保責任的落實。
楊林小流域治理實施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 km2,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71%。林草覆蓋度提高23.04%,人均基本農田達到1.87×10-2hm2,每年人均純收入平均遞增1200元以上,水土流失基本控制,土壤侵蝕模數下降到200 t/(km2.a)以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1]王禮先.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概念與原則[J].中國水土保持,2006(2).
[2]宋玉芝,田光輝,邱瑜.中小河流治理的幾點問題及建議[J].山東水利,2012(9).
[3]王立斌,孫汝岳.黑龍江墾區黑土區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模式探討[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6(3).
[4]周健.中小河流治理規劃設計基本思路與要點[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