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坤爍
(遼寧省岫巖縣水利局,遼寧 鞍山 14300)
?
山區河道生態治理體系的建設思路研究
于坤爍
(遼寧省岫巖縣水利局,遼寧 鞍山 14300)
摘要:近些年來,河道治理在大江大河方面的治理工作得到了不斷地加強,同時防洪的標準也得到了普遍地提升。然而針對小河道方面的治理工作卻始終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現如今已經得到了相關治理單位的重視,并逐漸成了當前生態治理體系中的重點內容。對于山區中的小河道而言,一旦遭受到了破壞,就會因為涉及到眾多的居民以及田地等,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研究并建設山區小河道的生態治理體系成了當前河道建設中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山區河道;生態治理;建設;思路;研究
0前言
近些年來,河道治理在大江大河方面的治理工作得到了不斷地加強,同時防洪的標準也得到了普遍地提升。對于山區中的小河道而言,一旦遭受到了破壞,就會因為涉及到眾多的居民以及田地等,造成嚴重的后果。正因如此,研究并建設山區小河道的生態治理體系成了當前河道建設中的重要課題。
岫巖滿族自治縣坐落于遼東半島的北部,為遼寧省鞍山市下轄的一個自治縣,岫巖縣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及地理優勢廣傳于海內外。岫巖境內河流縱橫、溝谷交錯,大小山嶺之間迂回交錯了500余條溪流,水資源較為豐富,其絕大部分屬于大洋河流域的哨子河、東洋河水系,遼東半島上最大的一條河流大洋河發源于岫巖縣偏嶺鎮一棵樹嶺,在岫巖境內河長3.63 km,流域面積4 100 多 km2,最后于東港市大孤山鎮附近注入黃海。此外,境內多山,呈現北高南低的地勢,平均海拔可達79.6 m。地形以山、丘陵為主,間有小塊沖積平原和盆地。低山約占據全縣總面積78%以上。鑒于鞍山岫巖復雜的山區河道形勢,研究并建設出具有針對性生態治理體系成了當前河道建設中的重點內容。
1傳統山區河道治理方法的缺陷
從氣候的角度進行分析,遼寧省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內缺乏均勻的降雨量分布,通常7—8月為暴雨洪水主要集中的時期,并且降雨過后山區河流會產生較大的流量,缺乏充足的過水時間,水流中砂石的含量較多,經常誘發破壞性較強的洪水;但是到了冬季枯水期,很多河流僅有較小的流量,甚至一些小河流域還會出現斷流的問題。
當前,防洪與防沖是遼寧省針對山區中小河道治理過程中主要采用的傳統治理方式。這兩種方式會淡化甚至忽視河道的生態功能,并且在對河道進行整治布線的過程中通常采用裁彎取直的方式,造成河道的原有自然形態出現變化,而且傳統的河道治理方式一般都會使用一些硬性的措施,如漿砌石擋墻或者是混凝土護岸等,這些方式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河道的自然形態。此外,一些沿河居民們缺乏對河道的保護意識,經常向河道的周圍堆放垃圾,或者是開荒放牧等,導致河流的水質以及河道自然生態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采用硬性防護措施治理的河道,往往因為混凝土在冬季結冰時期會產生凍融破壞的問題,到了夏季過水時期,若是混凝土護岸出現了些許破壞,由于內外水壓施加的壓力,河道整體極易出現破壞的問題。除此之外,岫巖地區山區小河流過流量相對較小,非汛期一般不需要進行防護整治,但是到了汛期,大流量、短時間、砂石含量大的洪水往往會對硬性防護工程造成嚴重的影響,很難使防護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硬性防護施工還會存在施工方法復雜、消耗時間長、投入成本多等弊端,甚至施工的過程中還會對河道自然環境造成難以恢復的破壞[1]。
2山區河道生態治理的發展與意義
使用生態環境河道治理方式已經逐漸取代混凝土襯砌的傳統河道治理方法,并且很多歐美國家也對此觀點表達了充分的認可,可見生態河道建設在國際上已經成了必然的發展趨勢。中國相關研究人員在1999年時針對中國21世紀水供需進行了分析,提出對生態水利建設加強研究的要求,并建議在研究水資源供需平衡的過程中,將環境水利同生態水利結合在一起。待到2002年,“生態水工學—人與自然和諧工程”這一觀點被提及了出來。國內對于生態河流方面的建設仍然處于技術起步與探索的階段,對于將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同水利工程結合在一起的認識程度依舊不夠普及,河道整治的理念僅僅停留在諸多發達國家應經摒棄了的采用硬性材料襯砌、河道治理渠道化等措施上。
近些年來,糧食價格一直呈現出持續走高的狀態,岫巖農民也逐漸提升了種糧的積極性,逐漸出現了很多私自開荒的現象,而因為河道周邊往往有著肥沃的土壤資源,不僅容易開荒,還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很多農戶都選擇在山區河道周圍開荒種糧。此外,個別河段處,還經常存在一些采砂、淘金的現象,再加上人們因環保意識不強而在河道周圍堆放大量的生活垃圾等問題,使得河道內的原有生物種類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現階段,遼寧省內一些河道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灘地沙化、河道淤積以及河床污染等問題,對于河流的水質而言也呈現出了明顯的惡化趨勢。這些問題給沿河地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甚至影響了整個遼寧省的經濟建設、對可持續發展和快速實現構建和諧遼寧的目標任務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盡快用合理的生態方法對山區河道進行治理,以此來提高我省河道及河流的生態健康,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3山區小河流河道治理的具體思想與原則
在進行河流以及河道治理時,對待功能急劇衰退的小型河流以及水環境惡化的河流,進行重點治理,治理過程中要以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主,利用物理治理方法對河道和岸坡進行生態恢復,保證河道河流的排澇能力,使水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促進我省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進行河道規劃治理時,要預先對其進行整體規劃,保證河道既能具有傳統功效,還具備相應的抗洪防災功能,使河道區域的水環境能夠得到良好的改善;在進行河道防洪問題和水環境惡化問題的治理時,治理的目標要切實可行,避免治理完成后仍然存在異常問題,對于重點問題要優先解決,隨后進行綜合治理。在綜合治理的過程中,要把規劃好的治理區域看成一個整體,確定治理順序,對河道兩側的居民進行安全防護,保證治理時的安全;在治理的同時建立管理指標,對相應的管理機制進行完善,對不同的山區河道治理進行同步管理,做到治一處管一處的管理規則,山區的河道治理也以采取承包制和股份制,調動當地居民的治理積極性,確保治理人員的管理制度,保障整個河道治理的管理成果可以有效的實施。
4山區河道生態治理體系的建設思路
在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時,應當注意其擁有的幾個特征:
1)工程特征,在建設生態治理體系時,應當是行洪需求得到滿足,并且還需要保證其安全性、耐久性以及強度,結構形式方面也要保證合理性,同周圍的環境之間形成和諧統一。
2)工程結構需要對保證選擇的材料能夠為水體以及土壤水分之間提供充分的交換空間,保持充足的滲透性能,展現出仿自然生態的特征,使河道能夠得到充足水分涵養能力的保障。
3)工程在實際施工之后,河底、坡面需要保證擁有充足的泥面,使得河道中的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動物或者足夠的空間來生存,這樣便能夠使河道生態系統得到快速的恢復,并且在泥面上,很多藻類或者是微生物均能實現大量的生長,以此水體便可以從生成的自然生態膜中得到凈化,從而河流便能夠得到自化能力的提升[2]。
在進行山區生態河道建設的過程中,應當以岫巖山區河流的具體特點為依據進行建設。生態建設需要保證原有的防洪標準不會得到降低,同時河道生態治理還需要將主體放在河道保護以及自然修復上,使河道能夠得到自然修復能力的充分發揮。在整個治理的過程中,都需要將生態理念加以貫徹,對生態系統功能強化、防洪安全、降低人類影響以及景觀優化提升等一些新的理念加以遵循,將基礎放在對河道自然屬性的遵守上面,統籌兼顧山區小型河道的社會功能以及水利功能,使其在生態功能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
對已有的生態河道建設進行總結,發現使用自然原型河岸為主的方式進行河道生態整治是最好的措施。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治理時,需要將具備發達根系的吸水植物種植在河道周圍,其作用在于加固土壤從而保護河岸,河岸在自然特征得到最大限度維持的同時,還能獲得防洪能力以及防沖刷能力的增強,產生顯著的水土保持效果。然而使用這種方式對河道進行生態整治時,依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其在防洪方面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通常這種方式都是使用在一些不需要進行防洪或者是對防洪要求并不高的河道建設中,對一些目標等級較低的河段施加保護。對于一些出現嚴重沖蝕的河段而言,可以采用干砌石、鉛絲石籠等護岸、護坡,其余堤岸種植植被,實行喬灌結合,在不破壞河流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有效加固堤防、堤岸,抵擋洪水沖刷,提高生態護岸的整體防洪、抗沖能力,同時,所用護岸材料滲水能力強,抗凍裂較好,大大提高了護岸的耐久性。
1)在對山區河流進行生態河道建設時,需要使河道的自然形態能夠盡最大限度的維持在原有狀態上,也就是說使河流內的河灣、濕地、淺灘以及急流等能夠得以保留,以此為河流保護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環境。
2)還需要對人工措施盡可能的減少操作,以自然植物護岸為主體進行建設,這樣不僅能夠使自然生態環境得到維護的同時,使工程投資得以降低。在對樹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需要對樹木的種植密度加以注意,使河道行洪斷面可以同設計上的要求相滿足,從而防止林木出現阻水的問題,并且自然植被也會因此得到充足的生長空間,使河道內植物獲得多樣化的保障,從而使河流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的得到自凈化功能的保證。
3)還需要注重對河流原有聯通性能的保持,使水流能夠得到自然走向的保障,強調工程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建設要點,采用的結構形式要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生態護岸、護坡在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抗滑穩定等安全條件的前提下,確保生態和景觀的和諧,所使用的材料也應盡可能采用當地天然材料。
1)加強河道監管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河道管理組織機構,逐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實施有效的管理手段,逐步實現恢復河道原貌和生態,完善河道各項許可程序,規范河道開發秩序,強化監管,嚴禁各種破壞河道生態環境的行為。
2)要加強宣傳,全面提高沿河居民河流保護意識,實現河道生態的續健康發展,強化日常管理,遼寧河道生態治理將通過科學適宜的河道生態治理措施,有效遏制河道植被破壞、改善河流水質、美化河道環境、恢復和維護河道生態系統,促進遼寧河流水質和水環境的全面改善。
綜上所述,鞍山岫巖因其復雜的山區河道形勢,使得研究并建設出具有針對性生態治理體系成了當前河道建設中的重點內容。基于此,文章從注重河道工程的原有功能、結合當地的山區河流特征進行建設、合理建設自然原型河岸、最大限度維持河流自然形態、加強建立并完善相關機制等方面分析了山區河道生態治理體系的建設思路,旨在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涂道平.關于山區河道生態治理技術的探討[J].陜西水利,2014(S1):136-137.
[2]王海亞.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D].武漢:武漢大學,2004.
[作者簡介]于坤爍(1984-),女,遼寧鞍山人,工程師,從事河道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5-06-28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7596(2015)09-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