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莉
(湘南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近年來,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目前仍還有近2億貧困人口需要幫扶。特別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長期以來依賴政府“輸血式”扶貧,返貧現象嚴重。而民族地區往往是旅游資源富足地區,兩者的高度重疊性,使得越來越多的民族地區將旅游開發作為扶貧攻堅的突破口。然而在實踐中,旅游扶貧往往被賦予了強烈的行政色彩,不少地方片面強調地區發展,單純以引進外來投資者和外來資金來替代扶助當地貧困人口參與旅游開發的任務,使地區經濟增長排擠了貧困人口的受益,導致“旅游飛地”現象的產生。同時,旅游開發帶來的消極影響卻不得不由當地居民來承擔。這一現象引起了旅游業界、學界的廣泛關注。1999年,英國PPT(Pro-poor Tourism)戰略提出,宏觀經濟效應并不等同于貧困人口的獲利和發展,旅游扶貧的核心應該是使貧困人口從旅游開發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凈利益。不少學者倡導扶業與扶人應協調發展,認為旅游開發中應增加貧困人口的參與度,社區參與旅游開發成為旅游扶貧研究的熱點與方向。
(1)社區參與是實現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核心目標的有效途徑。旅游扶貧的核心目標是貧困人口的脫貧和發展,這一觀點已經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可。然而在實踐中,一些貧困地區由于發展旅游業獲得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貧困人口卻沒有充分享受到旅游開發帶來的利益。一方面由于自身資本基礎、管理能力、開發經驗薄弱以及急功近利等因素,地方經濟體往往依靠外來的投資與管理,使當地經濟出現旅游收入漏損現象。另一方面因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普惠性較弱,部分干部成為資源的持有者、分配者和監控者,與投資者形成某種利益關聯,因此少數人在旅游開發中獲得了高額利潤,廣大貧困人口卻往往得不償失。這種狀況顯然與旅游扶貧的初衷是相背離的。將社區居民作為旅游業發展主體,將其納入地方旅游規劃、開發、運營、管理等決策與執行體系中,共享發展機會與利益,不但可以減少外來投資者和勞動力的進入,提高當地旅游乘數效應,還可以激發扶貧開發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旅游扶貧的核心目標。
(2)社區參與是實現民族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于其獨特的民族文化、濃郁的民俗風情以及優美的自然山水風景,只有合理開發民族旅游資源,保護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和民族傳統文化,才能使民族地區旅游業真正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社區是民族文化的容器,社區居民是民族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脫離地社區的旅游開發,必將會由于脫離地域文化土壤而最終被旅游者所遺棄。因此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必須吸收社區居民的加入,以保持民俗、民風、民情的原真性,從而實現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全面了解汝城縣民族地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情況,課題組以該縣5個瑤族鄉鎮為案例調查區,于2013年8月至10月期間對當地村民進行了書面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受訪居民的人口學統計特征、居民參與旅游業的態度與方式情況。本次調查共入戶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62份,其中有效問卷為534份,有效率為89%。受訪對象中男性多于女性,占被調查者的61.3%,年齡以25~55歲為主,比率為69%;從文化程度上看,被調查居民的整體學歷水平較低,近80%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居民;從職業上看,一半以上被調查者為農牧民。
(1)研究區貧困現狀。汝城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邊陲,與粵、贛兩省交界,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被列入羅霄山集中連片開發區。全縣轄15個鄉8個鎮,總面積為2401km2,總人口39.72萬。汝城是湖南省五大少數民族散居縣之一,有瑤、畬等26個少數民族,包含5個少數民族鄉鎮(三江口、延壽、小垣、嶺秀、盈洞)、16個散居少數民族村,少數民族人口6.8萬,占郴州市少數民族人口的74%。汝城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因災致貧、返貧現象嚴重。特別是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目前全縣7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民族鄉鎮。
(2)研究區旅游業發展情況。汝城生態環境宜人,旅游資源類型多樣,是理學發源地、中國古祠堂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國家4A級景區2處,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2個。近年來,汝城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實施“生態立縣、旅游強縣”發展戰略。全縣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不斷增加,年均增長率分別達36.58%和33.85%。
(3)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業的態度與方式。目前5個鄉鎮已建有各類餐館80余家,旅店100余家,新建了一批農家樂、星級農莊和觀光農業基地,部分景區內或周邊的村民通過參與旅游開發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據調查,68.4%的居民對當前旅游發展情況表示滿意,81.2%的居民愿意從事旅游業相關工作,表明當地居民對旅游開發整體持支持態度。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意愿很高,但實際參與人員并不多,為此,課題組做了關于居民參與旅游限制因素的調查,發現缺乏資金,缺少相關技能和專業指導,是限制居民參與旅游業的主要因素。關于參與旅游的方式,經營餐館、旅館,旅游商品銷售和旅游交通運輸受到大部分居民的親睞,表明相對于打工拿固定工資而言,居民更傾向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參與方式,表1為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方式的調查統計。另外,由于民族地區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旅游業也不甚了解,因而旅游企業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以外地人為主,而大多數居民只能從事服務員、保安、環衛工人等低層次的工作,收入也很有限。因此,在關于“是否感受到旅游開發在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方面的影響”的調查中,有52.5%的居民表示“有一些感受,但不明顯”或是“沒有感受”。

表1 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方式
(1)構建旅游扶貧精準機制。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長期以來,旅游扶貧采用的是粗放扶貧的方式,如:扶貧對象不清楚,扶貧資金“天女散花”,常常扶富不扶窮;人情扶貧、關系扶貧,滋生干部腐敗等。建立旅游扶貧精準機制,就是通過對民族貧困村、貧困戶的準確識別并建檔立卡,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布、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逐村逐戶制定詳細的幫扶措施,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使貧困人口能夠參與旅游開發,并從中受益。
(2)構建旅游扶貧信貸機制。針對貧困人口資金少、貸款難的問題,地方政府應建立旅游扶貧金融信貸機制,發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引導作用,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采取“銀行+農戶”的模式,即無需低押和擔保,直接由銀行授信為貧困農民提供小額貸款,在貸款利息上執行國家基準利率,利息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使金融信貸服務真正做到進村入戶,確保扶貧對象戶直接受益。
(3)構建旅游扶貧培訓機制。調查表明,民族地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很高,但缺少相關技能和專業指導是限制他們進入旅游行業的重要因素之一。積極實施旅游扶貧的“雨露計劃”:第一,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扶貧、農委等部門的培訓資金進行整合,定期免費開展烹飪技術、民族技藝、旅游接待等方面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居民具備從事旅游工作的能力和素質,促進民族地區貧困農民就地轉產、就近就業,實現離土、不離鄉就能發展。鼓勵居民考取導游證、旅行社經理資格證、酒店經理資格證等職業技能證書,盡快在本地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隊伍;第二,廣泛向社區居民宣傳旅游減貧脫貧的思想,激發其參與旅游開發的意愿,同時提高居民的文化涵養和綜合素養;第三,在社區居民中挑選一批表現突出的中青年骨干,經再培訓后吸納進入旅游管理和決策層,提高社區參與旅游的層次。
(4)構建旅游扶貧利益分配機制。在社區參與旅游扶貧開發過程中,地方政府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保證社區居民獲得一定的利益回報。一方面,增加居民就業機會,以補貼方式鼓勵企業優先雇傭本地居民;另一方面,發展新型股份合作經濟,鼓勵居民以現金、土地、房屋等多形式入股旅游業,廣泛參與旅游開發與決策。例如,在景區開發時,對旅游資源進行估價后折算成相應的股份讓當地居民入股;因占用農田、耕地、道路等而損害社區利益的部分也可作價入股,受損害居民則可以憑股份參與分紅,使貧困人口真正享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成果。
(5)構建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良性互動機制。旅游扶貧必須從長遠角度考慮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獨特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族地區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據調查訪談得知,為加強旅游業的發展,汝城各民族鄉鎮進行了一系列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改善了村莊的人居環境,但同時,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者人數的不斷增多,當地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居民是民族社區的主人,是民族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因此應樹立居民的主人翁意識,發動他們參與到旅游開發與決策中來,激發他們保護家鄉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同時,力求在政府、企業和貧困人口之間找到利益平衡點,形成旅游扶貧開發的合力,最終實現扶貧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續性。
實踐證明,社區參與是實現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目標的有效途徑。地方政府應立足實際,構建旅游扶貧開發機制,以居民受益為出發點,以脫貧致富為目標,對居民進行有針對性的扶持與引導,鼓勵居民廣泛參與旅游開發與決策,使貧困人口真正享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成果。同時,堅持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統一的原則,進行合理有序地開發,充分發揮旅游扶貧的綜合效應,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1]周歆紅.關注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J].旅游學刊,2002,(1):17-21.
[2]CarolineAshley,DilysRoe,Harold Goodwin.Pro-PoorTourism Strategies:Making TourismWork for thePoor[Z].ODI,IIED,and CRT,2001.
[3]文軍,李星群.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研究——以桂林龍勝龍脊景區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08,(4):195-202.
[4]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4):33-37.
[5]楊阿莉,把多勛.民族地區社區參與式旅游扶貧機制的構建——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5):131-136.
[6]陳麗華,董恒年.鄉村旅游發展中社區參與的必要性與主要障礙及解決方案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73-7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