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摘 要: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染整技術專業探索了校企交替的一種創新教學模式,其中企業課堂的教學階段進行了深度的產教融合,這種教學模式顯著提高了專業教學質量。該文歸納了在企業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染整技術 專業 校企交替 企業課堂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a)-0192-03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染整技術專業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實施了“校→企→校→企”交替遞進式的四階段課程體系。染整技術專業2010級、2011級、2012級和2013級四屆學生進行了校企交替教學的改革,使帶教老師教學更加貼近生產實際,教學方法更加靈活,教術得到提高。學生認識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改進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果。其中企業課堂實訓教改取得成效明顯:(1)教學目的更加明確。(2)教學內容真實。(3)教學方法靈活。(4)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增強。(5)學生專業悟性提高。(6)學生更加重視專業理論學習。
1 “校→企→校→企”交替遞進式的四階段課程體系
1.1 第一階段(1學年)校內課堂學習
主要完成《染整基礎化學》《染化料分析》《纖維化學及面料》《測色配色》《染整工藝》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紡織材料、紡織品顏色、染整基本工藝等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對專業的初步認識,為進行企業課堂實訓學習奠定基礎。
1.2 第二階段(0.5學年)企業課堂實訓
在企業完成《染整工藝實訓》《職業規劃》《藝術染印》等課程學習,《染整工藝實訓》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安全知識、企業文化、生產崗位知識和技能、染整新技術、染整設備等,除定崗、輪崗、頂崗的崗位實訓外,安排不少于50學時的理論教學,由專兼職老師共同授課,使學生在生產一線學習崗位知識、技能,感受企業文化,培養專業興趣和職業素養,為第三階段回校學習核心知識技能,進行設計、創新能力培養積累生產實踐經驗[1]。
1.3 第三階段(1學年)校內課堂學習
主要完成《染整助劑》《染料商品化與檢測》《染料助劑綜合實訓》《染料助劑銷售與服務》《畢業設計(論文)》等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將專業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相結合,將設計和創新知識、技能貫穿于教學過程。實現課-證融通,提高學生對專業核心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具有崗位遷移和職業提升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1.4 第四階段(0.5學年)企業頂崗實習
由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進行畢業實習,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于生產實踐,提升綜合能力,進一步完成由學生到職業人角色的轉變。
2 企業課堂實訓教改中曾存在的問題
2.1 難找到合適的實訓企業
2006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引導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制度,但這一制度至今沒有建立起來。高職院校學生的實習企業都是由學校聯系企業,往往一頭熱。當前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大,許多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開工不足,用工需求不旺,對實習生不感興趣。這些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強,不愿接收實習生進行頂崗實訓,怕自己培養的熟練工給其他企業用,甚至要求學生進企業實訓就要簽定三年以上的勞動用工合同。但是,企業課堂實訓是學生三年大學學習中一個階段而不是就業,將來學生可能要專升本、參軍、自主創業等,不一定留在實訓企業。有些企業怕出安全事故,要承擔責任,不愿意提供實訓條件。有些企業規模小,生產設備少,生產品種單一,這樣的企業對口專業工藝少,不適合選為實訓企業。有些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不適合選為實訓企業。有些企業把實習生作為簡單勞動力安排,做某一簡單工作,并且與專業對口度很低,不適合選為實訓企業。有些企業生活設施不夠,如沒有可提供給實習生的宿舍,也不能成為實訓企業。許許多多的原因造成難找到合適的企業實施企業課堂實訓。
2.2 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跟不上,學生對實訓會產生抵觸情緒
學生對實訓單位比較理想化,抱著純屬學習技術,能見到高大上的設備,操作機器想象是玩玩電腦游戲一樣。而企業是贏利為目的,生產既要質量又要效率,更注重成本,要求學生在某個崗位重復勞動,不愿意給學生換崗。學生進入實際生產場所后,發現實際工作環境與學校的學習環境相差很大,打掃車間衛生是實習生的常事,產生心理落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工作消極,熬日子,想盡快解脫實訓。有的學生認為是大學生,具體勞動是大材小用、廉價勞動力,出現不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上班遲到、早退、串崗、曠工等現象。學生認為實訓只是走過場,對學業毫無用處,因此對實訓缺乏興趣和責任感。實訓質量難以保證,給實訓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直接影響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關系。
2.3 帶教老師“雙師”水平不高
帶教老師缺乏企業的實踐經歷,不能對學生實訓崗位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指導。學生完全靠崗位師傅的帶教操作,在特定的設備上憑經驗和定標線操作,成為師傅的機械手。學生可能產生專業學習無用觀點,或者對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感到疑惑而不釋。由于帶教老師不熟悉生產工藝流程,就不能將教學內容融入生產任務,則學生就會無目的的學習。帶教老師不了解企業的生產管理,就難以對學生做好教學管理。另外,帶教老師的專業實踐基礎差,就很難與企業的兼職老師勾通,甚至成為純屬管理學生紀律的老師。
2.4 實訓計劃不確定,實訓崗位不對口
由于難于找到合適的實訓企業,實訓計劃不能早確定,往往等到下廠時才制訂教學計劃,這種計劃實際是按實訓時間在企業的作息表,缺乏進行企業課堂實訓的單元設計。由于帶教老師與實訓企業接觸時間倉促,對實訓企業生產工藝了解不夠深入,因此,邊實施企業課堂實訓邊調整教學計劃。有時為了迎合實訓單位的需要,企業提供給學生崗位的對口度不高,學生不安心本崗位工作,要求調崗位,鬧情緒。帶教老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做學生思想工作,同時要與企業的領導、主管和師傅協商,盡可能安排好學生的實訓崗位。
2.5 企業管理方式粗放,帶教老師壓力大
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不肯承擔實習生的額外成本,對待實習生與一般工人沒有區別,給學生造成錯誤的觀念[2]。學生認為企業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感覺工作枯燥無味,與專業無關,沒有技術可學。上班時間太長,往往超過8小時甚至12小時,苦難艱熬,總想找理由請假。學生就在企業的圈子里上班、吃飯和睡覺,呆在相對封閉的空間,沒有時間和精力消化專業知識,覺得大學白上。帶教老師要想對他們進行指導專業學習,學生經常說沒有時間而有工作要做,總是非常忙而緊張。企業的中心工作是生產產品、銷售和贏利,員工工作主要目的是為了掙錢,對生活條件期望不高。因此員工的生活設施比較簡陋,后勤管理機械,不象學校對學生管理比較人性化。因此,學生有時為了吃飯、住宿和洗澡與企業后勤人員發生矛盾,帶教老師要耐心教育學生,做好學生與企業后勤人員的勾通工作。
2.6 實訓效果難以考核,流于形式
學生跟了師傅干活,有的工作是計件制,要趕產量。師傅對學生要求是多干活,至于學到多少專業知識不管。有的師傅說自己也不懂專業,就是一個熟練工,不知道工作原理,出了疑難問題叫技術員解決。因此,學生聽話、肯干就給評高分。主管的工作范圍廣,對每個學生了解不夠細,師傅給高分也給高分。因此,分數高低往往只表明學生的實訓態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崗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解決企業課堂實訓教改中問題的對策
3.1 建立互惠互利長期合作的企業
政府要出臺企業接收高職院校學生實習的政策,對這些企業減免稅收,降低用工成本。學校要積極尋找行業中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并且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3]。學校利用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優勢,幫助這些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以橫向科研項目為紐帶,校企聯合攻關,促進創新人才培養。這些科研項目來源于企業創新需求,企業投入資金,由高校教師負責完成具備一定的創新性和科研深度的項目。高校和企業各司其職,企業利用高校提供的科研成果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高校老師利用企業提供的資金開展科研工作,進一步深入研究項目,申報政府財政資助項目,學生參與研發工作。學校與企業簽訂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協議,學校精心設計教學計劃,企業提供詳細的實施方案,開展企業課堂實訓。
3.2 加強企業課堂實訓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對學生加強企業課堂實訓的重要性教育是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的保證,給學生明確企業課堂實訓的目的、意義、內容和要求,使學生知道企業課堂實訓來之不易,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實踐環節[4]。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專業情意。在實訓中學生要扮演實習者和員工兩種角色,接受學校實訓教學和企業生產的雙重管理。教育學生要以企業員工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其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培養愛崗敬業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保質保量地完成生產任務,在工作中掌握生產工藝參數和設備功能。這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有效完成企業課堂實訓目的十分有益。
3.3 提高帶教老師“雙師”素質
操作應用性是企業課堂實訓的本質屬性之一,它是帶教老師必備的師資能力,理所當然地成為企業課堂實訓質量提高的關鍵因素,“雙師型”隊伍正成為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教學的第一要務。為盡快打造一支熟悉企業情況并且具有國際視野的需要,既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有扎實的實際操作能力的雙師結構隊伍。以專業骨干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與企業科技人員共同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與管理。并且派送專業骨干教師到國外學習先進的職教理驗,積極探索完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培養補充機制。創新以染整企業實踐為重點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構建產學研合作靈活開放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為企業課堂實訓儲備帶教老師。
3.4 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
學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企業實際生產情況調整教學計劃,教學作息時間按企業上班、下班和翻班執行,保證各個教學環節與生產實際緊密對接[4]。實訓期間減少的雙休和長假可以等實訓結束后統一補休。原來在學校實施的課程可以放到企業實施,如藝術染印、職業規劃。這些課程由企業兼職老師和帶教老師共同授課,學生根據各自崗位的情況安排時間進行集中上課。
3.5 加強校企合作,共同探討雙向管理機制
對于企業課堂實訓的學生管理,學校與企業應共同商討一種管理制度,在管理人員的配備、聘任、職責、勾通、信息反饋,以及實習生獎懲機制達成一致[4]。校企組建教學管理團隊,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共同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實訓計劃和管理辦法,妥善安排學生企業課堂實訓的教學內容、場合和方式,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學生實訓期間雙方的管理責任。這種管理制度與一般員工的管理制度有所區別,在實訓期間學生上班制度與企業員工一樣,但對工作中的失誤要以說服教育為主,不能象對企業員工那樣簡單的經濟處罰。學生每天記日記,每月寫小結,結束時寫實訓總結,并請企業主管寫鑒定意見。帶教老師每天記巡崗日志,做好實習生輪崗和定崗記錄表,結束時寫實訓帶教總結,并請企業領導寫鑒定意見。校企業共同評選優秀實習生,由企業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并作為學校對學生團推優的重要依據。
3.6 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在企業課堂實訓實施中,構建由校企雙方參與的全方位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校企雙方共同管理,專兼職教師共同施教,校、企、生、師相互監督,有效保障了企業課堂實訓的教學質量[5]。學校教學督導深入企業課堂實訓進行聽課,向企業的領導和師傅了解教學情況,給予客觀的教學評價和有效指導。企業課堂實訓考核評價體系需要校企雙方商定,要明確考核人員、考核的內容和量化指標。企業課堂實訓考核不同于校內課堂教學考核,由帶教老師、企業兼職老師、企業主管、學生小組和學生個人組成考核組,注重過程考核,獨立評分。考核的觀察點主要針對學生的崗位技能和知識、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吃苦耐勞、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團結合作、創新創造、職業態度等。要設計專門的考核量表,明確考核指標,進行量化考核。
參考文獻
[1] 王寶剛,趙巖鐵.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機制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3):236-237.
[2] 李娟.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9(9):89-90.
[3] 馬丕波,蔣高明,繆旭紅,等.基于校企合作的紡織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紡織服裝教育,2014(2):125-127.
[4] 趙斌,孫標.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紡織服裝教育,2014(5):415-418.
[5] 李德駿,鄭天才,陳國鵬,等.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紡織服裝教育,2014(2):11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