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玉,謝 暉
(1.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安徽滁州 239001;
2.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1)
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細菌或真菌)和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血液感染[1]。血流感染的病死率高(由嚴重細菌感染所致的死亡率仍在35%~70%)[2],住院時間長,危害嚴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對感染病原體早識別、及時合理用藥,可顯著減少細菌耐藥率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低血流感染的病死率。血培養作為血流感染診斷的金標準,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血培養存在檢測費時、影響陽性檢出率因素較多、容易受到皮膚表面定植菌的污染等缺點,常用的炎癥指標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WBC)等敏感度或特異性欠佳,未能更好滿足臨床診治的需要。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與嚴重細菌和敗血癥感染的發生及其過程有密切的關系。近年來,PCT作為一種指示嚴重細菌感染的標志物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通過分析住院危重血流感染患者G-和G+菌感染中血清PCT濃度的變化,探討PCT對G-和G+菌鑒別診斷臨床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及時合理的藥物治療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具有血流感染癥狀的110例住院危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2 例,女性58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53.8±12.4)歲;細菌性肺炎32例、上呼吸道感染38例、下呼吸道感染32例、鼻炎6例、咽炎12例;血培養陽性者均為雙份血標本培養陽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留取標本做細菌培養,同時在留取標本之前或之后12 h內及住院第3天留取血液標本作PCT測定。所有檢測對象均清晨空腹干燥管取前臂靜脈血5 mL,3 000 rpm,離心5 min,取上層血清2 mL,放檢測板于-20℃冰箱保存待測。細菌培養鑒定、PCT測定均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和儀器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儀器與試劑 細菌鑒定儀采用美國德靈公司半自動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系統對細菌進行鑒定,所有試劑均采用原廠家配套試劑。PCT的靈敏度為0.05μg·L-1。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之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外,繪制ROC曲線并計算曲線下面積,評價PCT在區分G-菌、G+菌血流感染的診斷價值。
2.1 患者的基本資料 110例患者中 G-菌46例,占41.8%,G+菌 64例,占58.2%;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感染來源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較 64例G+菌患者的PCT 水平中位數為1.67 μg·L-1、46例G-菌患者的PCT水平中位數為18.81μg·L-1、兩組菌種患者PCT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較/μg·L-1
2.3 血清PCT濃度分布及血流感染菌種鑒別的效果 當PCT介于2~10 μg·L-1和≥10 μg·L-1時,G-菌血流感染的例數顯著高于G+菌感染的例數(P<0.05),血清PCT水平區分G-菌、G+菌感染患者的接受者操作曲線(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887,95%CI:0.821 ~0.952。當(ROC界值為 7.67 μg·L-1,血清 PCT 水平區分 G-菌、G+菌感染的靈敏度為91.7%,特異性為94.4%,見表3。

表3 G-菌、G+菌感染者血清PCT濃度分布的資料
細菌感染是住院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及時采用合適的抗菌治療對提高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迅速區分革蘭陽性菌或革蘭陰性菌感染對選擇合理的抗菌藥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當患者因革蘭陽性菌或革蘭陰性菌感染時其外周血WBC、體溫以及CRP等指標無顯著性差異,不能有效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抗菌藥物的經驗性治療。PCT是一種多肽,長度為116個氨基酸,分子量約為13 kD,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4]。PCT在健康個體中的濃度非常低(<0.1μg·L-1),甚至不能被檢測到,不易受體內激素水平的影響,在活體內外都是非常穩定的蛋白,在細菌感染后4 h即可檢測到,6 h急劇上升,并在6~24 h維持該水平,半衰期大約20~24 h[5]。有研究表明,PCT是由細菌內毒素、TNF-α、IL-6等因素作用于肝、脾、腎、肺的神經內分泌細胞或特殊細胞而產生[6]。大量研究表明,PCT是一個特異性強、敏感性好的生物學指標,可用于鑒別細菌及非細菌感染、評估細菌感染嚴重程度及判斷預后,同時在區分G+菌與G-菌感染及感染的嚴重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價值[7]。
秦福麗等[8]通過研究發現G-菌感染組血清PCT水平為 (38.45 ± 60.30)μg·L-1,顯著高于 G+菌感染組的(4.64 ±7.81)μg·L-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當血清 PCT界值設定為 5.61 μg·L-1時,其靈敏度為73.70%,特異性為81.80%,血清PCT水平測定有助于迅速區分G-菌及G+所致的血流感染;張麗等[9]的通過研究結果顯示,血清PCT水平在G+菌與G-菌感染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1);血清PCT水平檢測在區分G+菌與G-菌血流感染的 ROC曲線下面積為0.937,95%CI:0.877~0.997,當 PCT 界值設定為7.71 μg·L-1時,對 G-菌感染的敏感性為82.1%,特異性為89.3%,陽性預測值為91.5% ,陰性預測值為77.9%,PCT可作為區分G+菌與G-導致的血流感染的生物學標志;劉文超等[10]通過研究結果顯示,G-菌感染的重癥監護病房患者血清PCT水平為(18.5±5.8)μg·L-1,顯著高于 G+菌感染者的(3.9 ± 2.1)μg·L-1,PCT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血清 PCT水平區分G+菌與G-菌感染的AUC為0.992,95%CI:0.981~1.004;當 PCT 界值設定為 0.91 μg·L-1時,其區分 G+菌與G-菌的靈敏度為92.5%,特異性為95.0%,血清PCT水平可作為區分重癥監護病房患者G+菌與G-菌感染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通過對我院收治的具有血流感染癥狀的110例住院危癥患者血清PCT水平的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10例患者中G-菌46例,G+菌64例;G+菌患者的PCT水平中位數為1.67μg·L-1、G-菌患者的PCT水平中位數為18.81 μg·L-1,兩組菌種患者 PCT 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AUC 為0.932,95%CI:0.881 ~1.003,當界值(Cut-off)設為7.67,血清PCT水平區分G-菌、G+菌感染的靈敏度為91.7%,特異性為94.4%。但靈敏度和特異性與其他研究相比有差異,或高或低,這一差異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偏少、標本送檢時尚未達到PCT分泌的峰值、不同地區人口的遺傳背景差異、不同人種機體對病原菌的炎癥反應具有一定的差異有關。
綜上所述,PCT檢測方便,時間短,穩定性強,適合自動化檢測,對早期明確危重病人細菌感染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有助于細菌感染的診斷和菌種鑒別診斷,有助于醫生早期診斷及確定治療方案,合理應用抗生素,防止耐藥及二重感染,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1] 郭旭山,周 珊,陳 瓊,等.降鈣素原在監測細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2013,34(6):721 -723.
[2] 胡韶山,于啟霞.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中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7):139 -140.
[3] 苑文雯,朱劍功,洪 偉,等.血清降鈣素原與血液細菌培養對菌血癥的診斷價值[J].海南醫學,2013,24(22):3339 -3341.
[4] 溫妙云,方 明,鄧醫宇,等.降鈣素原在鑒別重癥監護病房血流感染患者菌種中的作用[J].中國急診醫學雜志,2013,22(7):783-786.
[5] 馬小琴,沈曉華.ICU感染患者血培養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藥敏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9):1954 -1956.
[6] 饒鳴皋.兒童不同病因肺炎超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的變化及意義[J].安徽醫藥,2013,17(10):1746 -1747.
[7] Kaur K,Mahajan R,Tanwar A.A novel marker procalcitonin may help stem the antibiotic overuse in emergency setting[J].Int JAppl Basic Med Res,2013,3(2):77 -83.
[8] 秦福麗,郭志強,鄧 梅,等.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在血液病患者感染診治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內科雜志,2013,30(1):59.
[9] 張 麗,侯毅翰,張民偉,等.降鈣素原在血流感染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3,15(6):603 -605.
[10]劉文超,楊桂強.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血培養與血清降鈣素原定量結果的關聯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0):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