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梅
(重慶三博長安醫院特檢科,重慶400000)
高頻超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
何玉梅
(重慶三博長安醫院特檢科,重慶400000)
目的探討高頻超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90例該院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據病程分為A組(病程小于5年)、B組(病程5~10年)及C組(病程大于10年),另選擇同時段健康志愿者30例為D組。各組受試者均接受高頻超聲檢查,比較各組頸動脈斑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及頸動脈重構情況。結果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頸動脈斑塊檢出數量逐漸增加,斑塊評分逐漸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頸總動脈主干、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主干IM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D組比較,A、B、C三組中發生頸動脈重構的比例均顯著升高,四組無重構及負性重構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頻超聲能夠清晰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斑塊特征及頸動脈重構情況,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評價中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糖尿病; 頸動脈; 動脈粥樣硬化; 超聲學; 老年人
頸動脈病變是腦卒中常見的原因,頸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體內存在糖、蛋白質及脂類等多種物質的代謝紊亂,容易導致中型及小型動脈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更高,其常見部位為頸總動脈起始部、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起始部[1]。頸部動脈硬化所導致的斑塊形成及血管狹窄是腦梗死的重要原因。研究認為,不同類型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存在差異,不穩定性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2]。影像學檢查在其評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CT及MRI不可替代的優勢,包括簡便廉價、軟組織分辨率高、可動態觀察及多普勒成像技術等,其中高頻超聲圖像更加清晰,組織對比更明確,并可以實時動態觀察,普及范圍廣[3]。本研究應用高頻超聲評價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情況,探討其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超聲科接受頸動脈高頻超聲檢查的糖尿病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60~74歲,平均(66.3±5.9)歲。將患者根據病程分為A、B、C三組,每組30例,A組患者糖尿病病程小于5年,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61~74歲,平均(67.3±7.1)歲。B組患者病程5~10年,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60~73歲,平均(66.5±5.8)歲。C組患者病程大于10年,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1~73歲,平均(64.3±6.5)歲。納入標準:年齡大于60歲;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懷疑頸動脈病變;均于入院后3 d內接受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臨床資料完整;符合知情同意原則,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頸動脈畸形;惡性腫瘤;其他類型顱內病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患者。另選擇同時段健康志愿者30例為D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60~76歲,平均(67.8±6.1)歲。各組受試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高頻超聲檢查設備選擇Hitachi EUB 7500彩色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患者檢查前休息10 min。檢查中取仰臥位,頭部后仰,充分暴露受檢側,探頭頻率3~15 MHz,依次觀察雙側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及頸內動脈。(1)測量其內膜厚度,測量點選擇頸總動脈遠端近分叉處1cm、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起始部上方1cm處。(2)觀察頸動脈斑塊部位、數量及類型。以管腔內膜交界面與外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大于或等于1.2 mm為斑塊。軟斑塊:形態不規則,內部呈等或弱回聲;硬斑塊:管壁不均勻性增厚,內部回聲增強,后方伴有聲影;混合斑塊:上述2種斑塊同時存在,基底較寬,邊緣回聲低;扁平斑塊:管壁局限性隆起增厚,內膜欠光整,呈均勻性低回聲。計算斑塊積分。(3)測量并計算重構指數:斑塊部位的血管總面積(TVA)/參照部位血管總面積,>1.05為正性重構,<0.95為負性重構,0.95~1.05為無重構。
1.2.2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各組頸動脈斑塊類型、數量及斑塊評分;測量并比較頸總動脈主干、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主干內膜中層厚度(IMT);分析各組頸動脈重構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頸動脈斑塊類型、數量及斑塊評分 各組頸動脈斑塊檢出數量逐漸增加,斑塊評分逐漸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3.52、3.87,P<0.05)。其中軟斑塊數量最多,其次為混合斑塊,扁平斑塊數量最少。見表1。

表1 各組頸動脈斑塊類型、數量及斑塊評分比較
2.2 各組頸動脈IMT比較 各組頸總動脈主干、頸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主干IM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76、3.87、3.79,P<0.05)。見表2。
表2 各組頸動脈IMT比較(±s,mm)

表2 各組頸動脈IMT比較(±s,mm)
組別A組B組C組D組n 頸總動脈主干 頸動脈分叉處 頸內動脈主干30 30 30 30 0.87±0.43 1.07±0.51 1.45±0.61 0.71±0.14 1.22±0.78 1.52±0.78 1.88±0.79 0.99±0.25 0.76±0.36 1.03±0.58 1.32±0.56 0.65±0.11
2.3 各組頸動脈重構情況比較 與D組比較,A、B、C組重構發生率均顯著升高,四組無重構及負性重構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頸動脈重構情況比較[n(%)]
近年來,老年人糖尿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加,由于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患者存在明顯的糖、蛋白質及脂類代謝異常,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這會導致一系列全身并發癥的發生,其中中小動脈并發癥較多見,也是重要臟器功能異常的病理基礎[4-5]。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冠心病及卒中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且病程越長,血糖控制越差,危險性越高[6]。且糖尿病也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概率顯著增加。另外,大、中動脈病變是導致2型糖尿病高致死率及高致殘率的主要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病變與腦神經功能存在密切相關性,其中當頸動脈出現硬化性狹窄時,導致遠端供血供氧減少,受損神經元的血氧供給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影響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預后,并且狹窄越嚴重,影響越大。通常說來,受損神經元如有充足的供血、供氧,與受損嚴重程度相似而血、氧供給較差的受損神經元相比,其功能恢復更好;頸動脈狹窄越嚴重,血流動力學變化對神經元的影響更為顯著,從而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患者預后產生較大影響。
腦組織供血分為頸內動脈系統及椎基底動脈系統,頸動脈包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其中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對顱內結構供血,屬支包括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其狹窄或閉塞會導致腦卒中的發生。糖尿病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厚度明顯大于同年齡、同性別的健康志愿者[7]。也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頸動脈血流動力學發生了明顯變化[8]。影像學檢查是評價頸動脈最好的方法,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螺旋CT及MRI均可以顯示頸動脈的形態學特征,顯示管腔狹窄及閉塞。但上述檢查價格昂貴,不能實時動態觀察,具有一定的缺點。而多普勒超聲具有以上2種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是頸動脈病變最佳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圖像清晰,對比度高,可以清晰顯示頸部及腦動脈管腔、管壁及血流通過情況,實時動態觀察,顯示血流動力學變化,并可施以壓力,觀察管壁及血流細微變化[9]。
本研究應用高頻超聲對不同病程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進行評價,結果顯示,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頸動脈IMT逐漸增厚、斑塊檢出數量逐漸增加、斑塊評分逐漸升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糖尿病患者體內代謝紊亂的存在,促進了脂類物質在頸動脈內膜的沉積,導致內膜增厚,斑塊形成,動脈壁彈性降低,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10-11]。有學者指出,頸動脈斑塊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起始部及頸動脈分叉部,分析原因可能與上述部位渦流、血流速度降低、低切變力等血流動力學異常有關[12],且斑塊類型多樣,以軟斑塊比例最高,與本研究結果相仿。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志愿者比較,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頸動脈重構的比例均顯著升高,且隨糖尿病病程延長,負性重構的發生率逐漸升高。說明長期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及糖脂代謝異常的存在,導致了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結構的不良變化。也有學者指出,長期頸動脈內血流動力學異常也是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重構的病理基礎[13]。本研究中,頸動脈重構包括正性重構和負性重構,正性重構的頸動脈管腔截面積無明顯降低或代償性擴張,遠端供血無明顯降低。而隨著糖尿病及動脈硬化病程的延長,頸動脈彈性降低,血管截面積明顯縮小而發生負性重構,從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甚至梗死的發生。本研究結果表明,隨糖尿病病程延長,患者負性重構發生率增加,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可能性增大。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能夠清晰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斑塊特征及頸動脈重構情況,能夠指導臨床采取合適的干預措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評價中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1]江麗屏,梁劍波,王澤彬,等.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頸動脈鈣化及心血管事件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4,35(9):1345-1347.
[2]黃程珍.腦梗死頸動脈斑塊特征與相關危險因素的關系[J].中國醫學工程,2013,21(12):47-48.
[3]陳靜.超聲檢測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4288-4289.
[4]卜聰亞,周玉杰,趙迎新,等.高齡糖尿病合并心房顫動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硬化關系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9):903-905.
[5]陽運強,鐘文,廖強,等.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頸動脈斑塊穩定性的關系[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4,31(9):2046-2048.
[6]劉暢,任健,王秋麗,等.瑞舒伐他汀對糖尿病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3,53(37):80-81.
[7]李秀云,鄒春鵬,姜淑英,等.超聲二維應變成像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彈性[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4,23(3):214-217.
[8]羅云,李敬偉,管得寧,等.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過程中血脂組分的變化及意義[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29):2279-2281.
[9]王光珍.高頻超聲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的超聲特征[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9):1155-1156.
[10]田蜜,林萍,趙渾,等.高頻超聲評價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肱動脈內皮功能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1,22(10):739-741.
[11]毛鑫,張宇虹,蘇本利,等.高頻超聲評價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重構的影響[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9(5):367-370.
[12]江俊盛,劉俐,陳蕓,等.高頻超聲評價川芎嗪對大鼠頸總動脈損傷后內膜增生干預效果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4,30(4):360-364.
[13]帥秀芳,鄭慧,王邦寧,等.超聲評價早期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其相關性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49(2):248-25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8.035
:B
:1009-5519(2015)08-1209-03
2014-12-07)
何玉梅(1984-),女,重慶江北人,主要從事臨床超聲檢查工作;E-mail:2818081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