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楊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湖南長沙410000)
系統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
羅 楊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湖南長沙410000)
目的探討系統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100例,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聯合系統性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護理后抑郁評分量表(SDS)評分、焦慮評分量表(SAS)評分及護理總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為(41.2±7.1)分,SDS評分為(38.9±5.7)分,總滿意度為100.0%;對照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為(52.5±5.7)分,SDS評分為(47.6±5.5)分,總滿意度為 90.0%;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系統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AMI患者的負性情緒,并提高整體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心肌梗死; 急性病; 護理; 負性情緒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見的心血管急癥,對人類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嚴重的威脅。隨著現階段人群的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的明顯改變,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而AMI的死亡率也隨之上升[1]。AMI可由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度勞累、飽餐等情況誘發,其發病率高,疾病早期的死亡率也較高[2]。患者發病時,由于劇烈而持久的胸痛,陌生而復雜的環境使其思想負擔重,情緒變化快,容易對疾病的治療與恢復造成不良影響[3]。本院為降低患者的負性情緒,本院對50例AMI患者進行了系統性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00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41~72歲,平均(51.3±5.7)歲;其中前側壁梗死12例,前間壁梗死10例,廣泛前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12例,后壁梗死10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39~71歲,平均(50.8±5.9)歲;其中前側壁梗死13例,前間壁梗死11例,廣泛前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12例,后壁梗死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基礎護理,評估患者的疼痛狀況,包括程度、部位、性質、持續時間緩解情況等,并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警惕心源性休克與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對于急性期的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大小便通暢,必要時給予患者緩瀉劑,防止患者用力排便增大心臟負荷,誘發心律失常[4]。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系統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法如下。(1)良好的護患關系與周圍環境:由于AMI患者發病時通常疼痛難忍,病情危急,因此,對疾病的治療缺乏信心,護理人員應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盡快建立良好的醫護關系,并獲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病房內保持良好的光線、適宜的溫度與濕度,注意空氣的流通。(2)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講,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飲食護理與運動指導等,同時介紹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3)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發病時疼痛劇烈,且持續時間長,通常會產生明顯的瀕死感,由此加重了患者的負性情緒,而家屬對于患者的病情也十分焦慮,護理人員應當告知家屬協同醫務人員緩解患者負性情緒的發生,并主動對患者進行關心,詢問患者的生活狀況、病情變化等,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1.2.2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評分量表(SAS)[5]、抑郁評分量表(SDS)[6]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與抑郁情緒進行評定,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59~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SDS標準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2~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根據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SAS護理前 護理后SDS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觀察組50 50 t P --54.5±6.4 54.9±6.2 0.317 4 0.751 6 52.5±5.7 41.2±7.1 8.775 8 0.000 0 57.7±7.5 58.2±6.8 0.349 2 0.727 7 47.6±5.5 38.9±5.7 7.766 6 0.000 0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對護理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AMI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發的心肌壞死,患者臨床表現多伴有劇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實驗室檢查提示,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能并發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嚴重者危及生命[7]。該病在歐美最為常見,美國每年大約有150萬人患上心肌梗死,近年來中國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每年新發患者至少50萬,現患人數至少200萬[8]。患者在病發時由于持續而劇烈的疼痛產生瀕死感,造成緊張、恐懼、焦慮等情緒,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由于負性情緒能通過神經調節系統發揮作用,造成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刺激性增高,引發患者出現繼發性心律失常,嚴重者甚至發生休克、心力衰竭、心臟破裂、心搏驟停等[9]。負性情緒對患者造成的較為直接的表現為影響血壓的穩定性,擾亂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質量,降低治療依從性,加重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10]。隨著目前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護理工作對患者不僅僅是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上,而更多的是結合心理-社會模式。在護理的同時,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對于護理工作促進患者疾病康復的報道也越來越多,系統性護理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還能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與SDS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系統性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達100.0%,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9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系統性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系統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AMI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提高了整體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董愛霞,金蓉,馬愛琴,等.系統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復效果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2):15-16.
[2]周麗,張青娟,董麗格,等.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8):73-74.
[3]龐群.心肌梗死70例焦慮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109-110.
[4]彭銳,廖容,張雪蘭,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對心肌梗死急性期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1):21-22.
[5]曾碧媚,吳少群,張轉轉,等.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7):1256.
[6]張志俠,王鳳梅.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314-315.
[7]劉紅平,戴紅果.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響的臨床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7):3600-3602.
[8]白安芳.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護理干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9):2999-3000.
[9]潘丹丹.系統性的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增5):89.
[10]甘海潔.系統性護理干預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11(3):276-27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8.051
:B
:1009-5519(2015)08-1241-02
2014-08-28
2014-12-01)
羅楊(1982-),女,湖南長沙人,主要從事心內科臨床護理工作;E-mail:luoyangc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