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琳,謝 輝
(重慶市永川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重慶 402160)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以心房快速且不規則的搏動為特征,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1]。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份加劇,心房顫動的發生率逐年增高。根據權威學者統計,房顫發病率在50~59歲為0.08%,到80~89歲時逐漸增加至2.2%和90歲以上組的4.6%[2]。房顫的患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嚴重威脅到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藥物治療,但是臨床上常存在抗栓治療率低、治療不規范等不良現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根據心房顫動患者卒中(血栓栓塞)危險分層狀況,分析采用抗血栓治療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300例心房顫動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0例。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確診為心房顫動患者。其中實驗組患者男性74例,女性76例,年齡65~83歲,平均年齡(72.50±4.50)歲,高血壓 56例,冠心病 45例,糖尿病 75例,小學文化75例,中學文化55例,大學2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77例,女性63例,年齡64~84歲,平均年齡(73.50±5.50)歲,高血壓57例,冠心病43例,糖尿病65例,小學文化76例,中學文化54例,大學2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基礎疾病以及文化程度等臨床資料無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析方法[3]根據ACC/AHA/ESC心房顫動指南血栓栓塞危險分層標準對300例心房顫動華中進行血栓栓塞危險評估,也就是CHADS評分。評分標準:(1)心力衰竭:1分;(2)高血壓:1分;(3)大于75歲:1分;(4)糖尿病:1分;(5)有腦梗死或腦缺血史:2分。以上評分綜合即為CHADS評分。評分為0分為低度危險,評分1分為低—中度危險,評分為2分為中度危險,評分為3分為高度危險,評分為4分以及以上為極高度危險。
1.3 治療方法[4]對照組患者僅給予阿司匹林治療,每次100 mg,口服,1天1次;實驗組患者根據血栓栓塞危險層次狀況進行治療,低度危險以及低—中度危險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用量用法同對照組患者,中度危險、高度危險以及極高度危險的患者服用華法林治療,晚飯后半小時服用,每天1次,每隔5 d測定1次國際標準化比值,之后可根據患者病情,按0.625 mg劑量增減。
1.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不同危險層次患者TIA、外周血管血栓、左房腹壁血栓、腦血栓等血栓栓塞的發生狀況;記錄兩組患者發生顱腦出血、尿血、牙齦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狀況。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軟件包為SPSS16.0,計量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1 兩組患者血栓危險分層評價結果的分析 經過應用ACC/AHA/ESC心房顫動指南血栓栓塞危險分層標準對300例心房顫動患者血栓栓塞的狀況進行分析,150例實驗組患者中低度危險39例,低—中度危險43例,中度危險25例,高度危險22例,極高度危險21例;150例對照組患者中低度危險38例,低—中度危險44例,中度危險23例,高度危險23例,極高度危險22例。兩組患者在血栓危險分層方面無差異性(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栓危險分層評價結果的分析/n(%)
2.2 兩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狀況的分析 經過治療,實驗組患者分別有3例低度危險患者、4例低—中度危險患者發生血栓栓塞事件,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性不大(P>0.05),實驗組有2例中度危險患者、2例高度危險患者以及3例極高度危險患者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總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為6.7%,經秩和檢驗,觀察組不同危險層次的血栓栓塞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2。
2.3 兩組患者出血狀況的分析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發生顱內出血、尿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狀況的例數差別不大,無差異性(P>0.05)。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出血狀況的分析/n(%)
心房顫動常見的危險因素主要有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臟外科手術、肺動脈栓塞等,發病機制主要為傳導異常與沖動形成異常,或者兩者兼而有之[5]。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普通人群中房顫的患病率約為0.4% ~1.0%。我國心房顫動的患病率約為0.61%,估計我國目前約有800~1 000萬患者。該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心悸、眩暈、胸部不適等,具有很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治療心房顫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臨床上治療心房顫動的方法主要是抗凝治療,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黃鑫濤等[6]研究發現,使用華法林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血栓發生率約為8.82%,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葉錦華等[7]研究稱,使用華法林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出血發生率與對照組患者相似,但血栓發生事件的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了使用抗血栓藥物治療心房顫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臨床上時常存現使用藥物不合理、抗栓效果不佳的病例,因此,如何使用抗栓藥物治療心房顫動患者成為臨床研究的一大難題[8]。本文筆者根據ACC/AHA/ESC心房顫動指南血栓栓塞危險分層標準對300例心房顫動患者進行危險層次的評估,根據患者危險層次分別給藥治療:當患者的CHADS評分≥2分時,也就是患者處于中度危險、高度危險以及極高度危險層次時,服用華法林治療,當患者的CHADS評分為1分或0分時,也就是患者處于低度危險、低—中度危險時,服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9]。根據這一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分別有3例低度危險患者、4例低—中度危險患者發生血栓栓塞事件,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性不大(P>0.05),實驗組有2例中度危險患者、2例高度危險患者以及3例極高度危險患者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總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為6.7%,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各個危險層次患者的血栓時間發生率,具有明顯差異性(P<0.05),這充分說明了該治療方法的有效性與科學性。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華法林通過抑制維生素 K在肝臟細胞內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從而發揮抗凝作用,并且本藥起效緩慢,停藥后藥效持續時間較長,具有比阿司匹林更強的抗栓效果[10]。本文筆者還發現,實驗組患者發生顱內出血、尿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狀況的狀況與對照組患者比較無差異性,這說明了該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1] 王 丹.心房顫動的抗栓塞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72-74.
[2] 王 靜.房顫危險分層及抗凝治療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2,33(6):330 -335.
[3] 于 紅,王 斌,張春麗.心房顫動患者血栓栓塞危險分層及抗血栓治療臨床分析[J/CD].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40 -42.
[4] 章偉鋒,丁憲春.心房顫動抗栓治療361例臨床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09,21(7):750 -756.
[5] 化 冰,李衛萍,李虹偉.心房顫動抗凝治療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4,35(6):660 -664.
[6] 黃鑫濤.心房顫動患者治療中抗栓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9):193 -194.
[7] 葉錦華.抗栓治療心房顫動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23):83 -84.
[8] 王志敬,張立娟,周茂峰.心房顫動抗栓治療新進展[J].現代醫學,2011,39(6):747 -750.
[9] 張曉艷,張龍方,劉 波,等.非瓣膜病性心房顫動患者血栓栓塞危險分層及抗血栓治療現狀[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9,12(1):9-11.
[10]戴立華,袁玉蓮.120例心房顫動住院患者抗栓治療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2):239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