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軍,趙野田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道德哲學視域下競技體育價值的反思及矯正
李在軍,趙野田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筆者從道德哲學視角分析了競技體育價值扭曲的原因。競技體育道德建設是競技體育價值實現的重要支撐。實現競技體育的價值,要加強競技體育主體道德教育,建立競技體育道德激勵機制,不斷完善競技體育法規制度。
道德;競技體育;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競技體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競技體育也迅速呈現出職業化、商業化態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與競技體育國際化的日趨激烈,競技體育已成為一個投入高、風險大的事業[1]。越來越多的競技體育主體在物質利益驅動下,漠視競技體育的基本規則,甚至為獲勝取得利益不擇手段,無視公平、誠信等道德精神。
(一)競技體育價值
“競技體育活動是主體的社會文化實踐活動,在通過相互之間的比較性競爭滿足主體身體的專門性活動需要及滿足精神追求的需要兩個方面,發揮著它自身的作用”[2]。“價值是主客體之間一種普遍的、基本的關系,它表示客體‘為人的存在’,對人有意義。價值關系通俗地說,就是意義關系”[3]。事物是否有價值,既與客體的屬性和功能有關,又與主體的需要有關,是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的需要達成的統一。競技體育價值是指競技體育客體對于競技體育主體的意義或效能。在競技體育價值關系中,價值客體即競技體育活動,價值主體是指與競技體育活動有利益或意義關系的人。
(二)競技體育價值的實踐反思
1.競技進步和“道德退步”
競技體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公平正義、團結合作、積極進取、勇敢拼搏是競技體育道德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在競技體育中,“成王敗寇”的價值觀念日益凸顯,把奪取金牌與巨額獎金視為唯一目標,競技體育主體逐漸淪落為贏得利益的工具。在市場經濟大浪潮的沖擊下,競技體育主體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了取得“金牌”不擇手段,在利益驅使下,人異化為“高科技”的附屬物,看似為運動員服務的先進科學技術實則把人變成了表演的“小丑”。在自身競技能力無法獲勝時,不惜采用非法手段。“一金遮百丑”和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價值取向不斷滲透到競技體育中,競技體育真正的社會價值逐漸被漠視和遺忘。
2.競技體育與競技體育道德的背離
競技體育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公正、誠信競爭,其主要特征表現為要求參加者在同等的資格、權利和嚴格遵守比賽規則的前提下,進行公平、公正的比賽,力求比賽結果做到真實、客觀。通過競賽,人的價值、尊嚴、權利公平地展現。但在現實生活中,競技已經異化為獲得利益的手段,在訓練過程中不考慮運動員的健康采用“非人性化”手段,“假球”、故意傷害對手、興奮劑丑聞等現象不斷。這種“以物為本”“重物輕人”的價值取向,嚴重偏離了競技體育的價值。
3.競技體育誠信缺失背離“規則”精神
競技體育規則的宗旨是,無論任何人參加比賽,都將在競賽過程中享受同等的待遇和同樣的權利與機會,而這種一視同仁是建立在共同遵守規則和道德基礎上的。然而,扭曲的個人的或小集團的利益驅致使競技體育主體對共同“規則”的漠視,造成競技體育信用體系與基本秩序的破壞。競技體育主體奉行“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競賽戰略以及“動機的功利性、行為的他律性、后果的利己性”的價值取向。研究競賽規則不是為了遵守規則,少犯錯,而是為了鉆規則的空子,規避規則。違反規則后不是檢討自己,而是不擇手段“變通”解決。
(一)扭曲的利益觀驅動
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歷史大轉變的時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道德退步的現象[4]。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競技體育變得越來越職業化、商業化、產業化,競技體育主體在市場經濟規律和競爭規律的刺激下,其價值取向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主體被不斷激發出強烈的奮斗意志、進取精神和拼搏激情;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極易誘發主體的功利性、競爭性和盲目性的思想,更容易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觀念,加之競賽獲勝后,不僅僅是掌聲,同時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及競賽管理者將獲得物質獎賞,更強化了上述扭曲的思想觀念。尤其以競賽結果為唯一評判標準,以獎牌名次作為各種巨額獎勵的唯一尺度,某種程度上雖然肯定了競技體育主體的價值,但這種過度的物質獎勵,極易將競技體育主體引向價值追求的歧路,為了物質利益,不擇手段,競賽中的公平、正義、誠信道德早已拋之腦后,賄賂裁判、隱瞞年齡、打“假球”、故意傷害對手等等現象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道德失范成本過低使然
獎懲對競技體育是一個有效的調控機制,尤其對不自律的競技體育參與者形成有力的外部約束力。然而,在現實中,懲戒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今的“金牌”得主所得到的高額獎金和榮譽回報強力刺激著競技體育主體。培養一位優秀運動員是一個漫長的、代價高昂的過程,管理者、教練員的能力及績效往往只以運動員的成績為標準和體現。隨著訓練手段及條件的趨同和不斷提升,優秀運動員的競技成績差距很小,絕對優勢的局面被打破。獲得“金牌”后,找好工作、上好大學、豐厚的物質獎勵,導致競技體育主體認為獲得“金牌”是解決個人諸多問題最好的途徑和手段。相比堅守誠信和規則,通過違背道德和規避規則等手段可以很容易獲得理想效果。如眾人皆知的“興奮劑”問題,它不僅嚴重危害個體的生命健康,其更大的危害是嚴重破壞著公平競爭的體育競賽環境,為何屢禁不止?根本原因是競賽成敗所獲利益的巨大懸殊所致,競技體育主體選擇了將道德和健康讓位于“金牌”。諸如此類的不道德行為對競技體育群體產生嚴重的消極作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講道德就會吃虧”,甚至競賽中更多參與者加入規避規則的“不道德群體”。
(三)競技體育法制建設滯后
我國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下取得驚人的成績,與此同時在我國深化體育改革及轉型過程中“舉國體制”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金牌”為主要目標的競技體育偏離了競技體育的社會價值,競技體育主體淪為獲得“金牌”的工具。作為競技體育的管理者由于只注重“金牌”,忽視運動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了運動員只要競技成績好,就可以狂妄自大、感情用事,出現道德失范也不進行正面引導教育,導致出現運動員可以開除教練員,競賽時肆意講條件、提要求的情況,甚至有人為達個人目的不惜以身試法。競技體育價值的實現不僅需要道德的支撐,更需要法制的剛性規范。然而,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競技體育主體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道德的規范作用減弱,競技體育法律制度不完備且操作性差,如針對“假球”等問題仍無直接援引的法律條文。
(一)道德是競技體育公平性的保障
競技體育在競賽過程中表現為高度的公平性。在競技比賽中,規則對所有參與主體都要一視同仁,不可以對任何人有偏袒,對所有參與主體都意味著一樣的權利和獲勝的機會,這種平等和公平是建立在競賽規則和道德規范基礎上的。在體育競賽過程中,存在著不受競賽規則約束的現象,這是違背體育道德的。人類普遍接受并熱衷于競技體育,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公平、公正的體育道德精神,離開了公平、公正,競技體育將毫無競賽的意義,競技體育將失去其生存的根基。而公平、公正在競技體育中具體表現為:一是人人均可參加,沒有種族、性別歧視。二是比賽在公開、透明的眾目睽睽下展開,嚴格按照規則晉級或退出執行,參賽者享有平等的民主權利。三是比賽在同一規則制約下共同遵守,所有參賽者同場競技,保證公平競爭和平等地位。四是競技比賽充滿了懸念和不確定性。競技體育能否獲勝由多種因素決定,體能、技術、戰術、心理及現場諸多因素都能使競賽發生戲劇性變化,競技體育最真實和最具魅力的地方正是比賽結果往往令人出乎想象。嚴格遵守競技體育道德是競賽公平開展的根本保障。
(二)道德是競技體育規則性的保證
規則建立了社會秩序,規則公平是現代制度主義的公平觀,任何公平都是在制度和規則的約束下實現的過程公平,離開制度的公平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保障競賽公平和競技結果的可比性,競技體育在競賽過程中表現為嚴格的規則性。競技體育必須通過制定規則對參加競技主體行為進行制約。伴隨著人的成長,在青少年或兒童時期對社會環境的理解和認識,多半是通過參與游戲類或比賽的形式逐漸獲得的,已經成為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手段。為了保障游戲和競賽具有可比性,對其參加者進行規則制約,整個過程表現為人類理性追求公平、公正的縮影,游戲及競賽項目的不同貫穿著遵守規則規范意識、扮演角色的責任意識、處理在競爭過程中合作意識,體現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孩子們進入社會前行為規范化、法律化的“預演”。
規則的建立和嚴格實施是競技體育正常進行的前提,是競技體育價值得以實現的保證,而規則的被遵守,是以競技體育主體的道德素養為前提和保障的。各項競技比賽規則的制定是為約束和規范競技體育組織及參與者的行為,這就要求各項體育競賽項目無論是在日常訓練中,還是在比賽時都要嚴格按照項目規則進行。規則能否嚴格執行,需要道德對競技體育主體的“軟”約束,競賽規則是體育道德規范的底線,違反競賽規則的同時必然違反競技體育道德,沒有道德做支撐的規則將毫無意義。
(三)道德是競技體育教育性的根本
人的本質在于社會性,社會的本質在于實踐性。人類社會實踐過程的存在和發展,必不可少地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配合和社會聯系的強化。而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配合,當然少不了彼此間的利益認同、關系認同、命運認同等基本條件,他們的綜合表現就是彼此的信任、信賴、信托、信用態度和趨向,就是彼此相互承諾和踐諾的誠信道德關系的確立。教育作為人的社會化和道德化的重要機制,任何人生來接受的教育一定少不了道德[5]。
競技體育價值表現為良好的教育性,正所謂“先德后藝,以藝顯德”。競技體育為參與主體提供了社會的虛擬環境,這使競技體育教育功能展現出特殊意義,在競技比賽過程中引導人們行為的誠信道德價值取向,參與主體承擔自身行為責任,實現人們對誠信道德價值觀念的認同。在競技體育參與過程中,參與主體通過體育道德按捺住欲望,并對比賽過程中產生的欲望確定限度,表現出獲勝后強烈的榮譽感,進而加強榮譽觀念教育,讓競技體育行為主體體認到只有通過正當的、遵守規則獲得的榮譽才是光榮的,值得自豪的,而通過耍手段、玩陰謀獲勝是可恥的。
如前文所述,由于競技體育主體的價值觀念扭曲,致使出現競技體育失范現象。競技體育價值扭曲與競技體育主體扭曲的利益觀、道德失范成本過低及競技體育法制建設滯后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就是體育道德建設直接影響著競技體育價值的實現。競技體育中失信、不擇手段等現象表明競技體育主體道德自律水平差,體育道德監督懲戒力度不夠及法制建設不完善。通過加強道德建設,發揮體育道德的功能作用,才能從根本上制約和矯正競技體育價值扭曲。
(一)提高競技體育主體道德自律水平
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并以善惡為評價標準,調整個人與他人以及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心理意識和行為規范。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都是社會的主要規范。要使人們掌握道德規范并踐行它,就必須進行道德教育[6]。競技體育道德教育,就是為使競技體育主體踐行競技體育道德義務,而對競技體育主體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競技體育道德影響的活動。競技體育道德規范要內化為競技體育主體的道德品質并進而轉化為競技體育主體的道德實踐,對社會生活發生作用,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因此,要加強競技體育主體的社會道德責任意識和個體競技體育道德價值教育,進而不斷提高其道德自律。
(二)加大道德失范監督懲戒力度
競技體育主體道德素養的形成需要多方面條件。對競技體育主體施加正強化(獎勵)和負強化(懲罰)的激勵手段,以引起競技體育主體心理和思想情感的變化,使主體產生社會所期望的行為反應,進而實現競技體育價值。競技體育道德激勵機制則是運用各種有效手段激發競技體育主體的動機、熱情,調動競技體育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潛能,幫助競技體育主體形成良好的道德。“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7]。競技體育道德激勵機制一定要物質激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獎優罰劣,不斷鞏固以往所取得的成果,弘揚競賽正能量,激勵競技體育主體為國家和個人的共同利益與目標奮斗,并在奮斗過程中不斷提高競技體育道德水平。競技體育道德作為“軟”約束,首先要強調正確的競技體育道德價值導向,在其實施和保障過程中,外在的輿論監督起著重要的提示、警示作用。其次,要把競技體育道德建設納入到法制軌道,根據體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和增加懲治競技體育道德失范的條款,要保障遵守道德者的切身利益不被侵犯,同時對失德者要給予嚴厲打擊,以“零容忍”的態度加大懲戒力度,使競技體育道德失范者付出沉重的代價。第三,成立專門的競技體育道德檢察監督機構,制定舉報制度和舉報激勵機制,通過“德”“法”兼治,不斷提升競技體育主體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
(三)加強競技體育法制建設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現有的體育法律法規仍無法滿足當前競技體育發展職業化、商業化的需求。如競技體育主體出現違背體育道德的打假球、參加賭球等情況,表現出采用法制懲治明顯不足,這也是造成競技體育道德天天在提倡,收效卻很差的原由。
隨著競技體育市場化的進一步加劇,市場經濟強大的競爭性,會進一步激發競技體育主體的投機心理和對功利的追求,在道德約束力較弱的情況下若再沒有對違規者的嚴厲懲治制度,難以抵制商業化巨大的利益誘惑。體育法制,作為一種利益調控機制,一種制度保障,在維護社會競技體育道德價值、保護競技體育主體正當利益及推進競技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方面能夠起到巨大作用。通過競技體育法規制度建設,把本來屬于自律范疇的道德,賦予制度的剛性,使道義原則具體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標準性,成為一種帶有強制性的外在約束。當競技體育道德價值體系遭到破壞時,對道德缺失者要進行法律的嚴懲,而不僅是不痛不癢的輿論譴責,要讓法律法規成為實現競技體育價值的有力保障。
[1] 楊志亭,孫建華.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舉國體制”的發展與完善[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293.
[2] 顏天民.競技體育的價值活動代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5(3):295-297.
[3] 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觀若干問題的思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9.
[4] 袁貴仁.價值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145.
[5] 史瑞杰,等.誠信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7.
[6]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5-196.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Refl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Value under Moral Philosophy Horizon
LI Zai-jun,ZHAO Ye-ti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philosoph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value distortion.Moral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is a crucial support to realize its value.Achieving competitive sports value,moral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athle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moral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spor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regulati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should be perfected continually.
Morality;Competitive Sports;Value
2014-10-18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H13016)。
李在軍(1984-),男,河北寧晉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趙野田(1954-),男,吉林永吉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G40
A
1001-6201(2015)04-0203-04
[責任編輯:何宏儉]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