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大連宏偉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116400)
水利行業與民生息息相關,在我國,水利發展已經有了千年的歷史。我國自古以來重視對水利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從而衍生出了密集的水利信息產業鏈。我國的水利部門的職責就是為國家提供準確的水利信息,這些信息包含:旱情汛情信息、水量水質信息、水環境信息和水利工程信息等。水利建設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其建設離不開各個行業的配合,需要各個行業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以支持水利的建設。各個行業可為水利建設提供區域經濟信息、生態環境信息、氣象信息、地質信息等相關的信息,可以說,水利信息化的建設,是民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現代化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信息化的建設,不僅是水利事業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水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水利信息化的建設愈加重視,在2000 年,我國出臺了關于水利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了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方向。2000年伊始,我國在治水的思想觀念上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隨著相關治水方案的提出,我國的治水策略的核心逐漸向水資源循環利用轉變。將傳統的水利發展為現代的水利,使得水利的建設更加的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的發展目標[1]。這種治水觀念的轉變,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設有了思想層面的支持,從而水利部門提出了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宏偉戰略,而水利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水利信息化的建設需要明確的指導,建設水利公用信息平臺能夠為水利信息化建設提供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支持,指導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設,對水利信息化建設進行全面的把控,避免水利信息化建設出現充分建設的現象,并且通過建設水利信息系統,實現水利信息資源的共享,加強各行業之間和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從而推動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1)水利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首先就是要建成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對洪水進行監控,完善氣象預報系統,使得防洪調度更為規范、合理。在洪水造成災害后,對災情有一個具體的評價。
2)要不斷的改進和建成全國水利政務信息系統,從而加強各個部門的水利政務的交流,使得水利的信息實現共享,從而保證全國的相關水利單位能夠更為便捷的利用水利信息,推動了水利系統的建設。
3)要建設國家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在建成水利公用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各個流域以及水資源的信息數據庫,加強對水利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并且建立相應的地理信息系統,對各個流域和水資源的情況進行有效監督。
4)要基本建成國家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對全國的各種水資源的優質信息進行有效的采集,將所采集到的水質信息進行傳遞和管理,滿足全國水質監測和評價的需要。國家水質監測和評價信息系統的建立,使得水質信息的收集更為快速和有序。運用提供的水質資料可以科學的進行水質演變趨勢的預測,在發現水質出現污染問題或者嚴重的危害時,可及時的進行水質警報,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破壞水質。對水質中的污染物能夠進行有效的確定,并且為水利管理人員提供參考依據,以便水利管理人員制定出合理的整治措施,對水質進行合理的評估,從而保障水質的干凈清潔,無污染。
水利信息化的建立,完善了我國的實時雨水情信息的傳輸體系,使得我國的水利系統實現了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接收、整理等工作。辦公變得自動化,監視的效果更加的理想,并且可以進行遠距離的文件傳輸,實現了資源共享。在2000 年,我國已基本建成全國水雨情信息傳輸網絡體系,使得防汛信息的傳遞更為快速和及時。除此之外,我國在這一時期還建立了國家水文數據庫。隨著社會的發展,水利信息化也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如今,水利信息化已經成為水利部門開展工作的主要手段,水利部門利用水利信息,建設了以專業信息網站為主要載體,全方位多層次的水利信息工作網絡系統,使得水利系統的發展更加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我國的水利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信息利用不足、認識程度不深、投資資金不足、自動化水平低下、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信息資源的共享性差等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水利信息化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就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其還不能夠滿足現代水利系統的發展的需要。另外,水利信息量比較大,而且水利工作的復雜程度比較大,沒有建立標準的體系,水利的動態變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使得水利信息化難以確實的得到實現。
水利行業逐漸將先進技術引進行業信息采集、處理、整合、共享之中,使得水利系統更加的完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以及3S 等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水利信息的獲取更加的準確,為水利政務、防汛建在等一些列的綜合管理體系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水利信息。
信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共享性,利用互聯網網絡,可以使得水利信息的傳遞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實現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在信息化的今天,水利信息的共享要堅持將公用網絡和專用網絡相結合的原則,不斷的收集各種信息資源,依靠國家基礎設施的公共信息資源,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水利信息網絡,形成優勢互補,從而高效的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推動水利行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
立體三維的發展,使得工作人員對現場的洪水發展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制定出具體的措施,進行防洪治理,并且能夠更為合理的進行防洪工作的調度,使得洪水及時的得到治理??梢赃\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和計算機傳輸技術,水資源的汛期進行系統、科學的掌控,能夠對洪水的發生原因、發生過程和造成的后果進行預估和監測,從而建立合理的防洪方案,對洪水進行治理。運用立體三維的演示效果,為防洪調度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從而使得洪水的發展得到及時的控制,保障沿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水利與民生息息相關,近幾年,我國的水資源災害發生頻繁,給人們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并且危害人們的生命安全。而想要控制水資源災害,減少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就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進行水資源治理,改變原有的治水觀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水資源災害進行治理。因此,要在水利建設中,大力發展水利信息化,不斷的提高信息的采集力度,為水災害治理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從而保障水資源災害治理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的建設是水利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有利于優化水資源管理,從而實現水利數字的宏偉目標。
[1]蔡陽.淺議信息化是水利現代化的基礎[J].中國水利2001(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