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習會
(遵義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站,貴州 遵義563000)
遵義市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國土面積30 762.30 km2,年平均氣溫15.1 ℃,全市森林覆蓋率49%,是我國宜居宜游城市之一[1]。遵義市轄2 區2 市10 縣和新蒲新區,人口752 萬,中心城區建成面積達60 km2。全市水土流失面積9 725.77 km2、占國土面積的31.62%[2],年均侵蝕模數1 321 t/km2,年均土壤侵蝕量4 064.83 萬t,是貴州省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區域之一,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生態環境脆弱和制約著遵義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地處長江中上游地區,其防治水土流失對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起到重要屏障作用,因此,自1995年以來,遵義市列入“長治”工程重點治理區域,截止2013年底,水利部門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467.30 km2,修建坡改梯1.40 萬hm2,營造水保林6.12 萬hm2、經果林2.49 萬hm2、種草0.86 萬hm2,完成封禁治理9.45 萬hm2,實施保土耕作4.36 萬hm2,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960 處,累計投入2.74 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3月7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對貴州提出明確要求: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同時,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大會上,省委書記趙克志同志指出,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突出加強生態建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深化改革四個重點,讓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思想落地生根。對比遵義市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治理現狀,全市尚有7 258.47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丞需治理,石漠化程度仍然較高,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加之各項人類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邊治理、邊破壞現象較為突出,為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加強遵義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當前,全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水土流失,應當按照“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及“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實現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認真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努力提高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
2014年6月5日,國家六部委以“發改環資〔2014〕1209 號”批復了《貴州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而貴州省人民政府把赤水河流域作為全省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于此,當前遵義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區域在赤水河流域(遵義段),境內流域土地總面積10 924.68 km2、占全市國土面積30 762.30 km2的35.51%,而水土流失面積3 184.77 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積9 725.77 km2的32.76%。通過全面了解流域內自然地理條件、水土流失現狀、水土保持現狀及開展各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行為調查,加強流域內《水土保持法》宣傳,著力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和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評價等工作,增強流域內人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水土保持法律意識,有效減少流域內人為水土流失,待流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成效后,穩步推進其他流域水系的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水土保持法》第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統一領導,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安排專項資金,并組織實施。國家在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實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為促進全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建立縣級人民政府水土保持工作目標責任制,強化年度考核工作,提高縣級人民政府水土保持治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減少行政干預,對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均有重要作用。
1)創新治理思路。充分利用好水土保持資金平臺,整合其他項目資金,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將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等結合在一起,采取預防保護、自然修復和綜合治理措施,配套建設植物過濾帶,著力打造一批有亮點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
2)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帶”規劃,通過水土保持資金搭臺,措施布設上既要滿足綠化功能要求又要考慮水景觀的打造。
3)小流域選址要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美麗鄉村·四在農家”升級版和“小康水行動”,突出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因地制宜布設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防護措施。植物措施布設上既要滿足水土保持的要求,又要選擇四季能觀花、觀果的景觀性品種。工程措施布設上要綜合考慮生態、防洪、排水和景觀的功能需求,打破傳統的純漿砌石治理,遵循自然生態原則,突出水體景觀,帶動當地農家樂、鄉村旅游的發展,增加當地百姓收入,以經濟效益促進水土保持治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4)創新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思路。當前,全市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土坎和石坎,也配套相應的坡面水系工程,對防治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單純的措施與自然景觀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配置土坎和石坎坡改梯措施過程中搭配經濟效益明顯的攀緣作物或植物籬等,促進措施與自然的和諧。
5)著力改變經果林管理模式。在小流域選擇上盡量考慮土地流轉的可能性,著力改變以前單一農戶管理模式,利用水保資金搭臺,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小流域內扶持大戶或采取“公司+農戶+基地”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打造精品小流域,確保工程后期管護,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全市上下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要求,堅決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①強化修訂的《水土保持法》宣傳力度,通過進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學校、社區、街道、農村、企業等開展廣泛和多種形式的宣傳,增強全社會水土保持法律意識;②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建立健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制度,聯合發改、國土、安監、工業等部門完善所有立項的生產建設項目監督管理系統,適時了解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行為,每年不少于2 次對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已審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開展監督檢查,確保水土保持補償費應收盡收和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實處,提高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率,對不按照修訂的《水土保持法》要求的生產建設單位要嚴肅查處水土保持違法案件,為推動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輿論范圍。
[1]周寧,張春山. 拜泉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與經驗[J]. 中國水土保持,2014(0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