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勇
(黔南州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貴州 都勻558000)
打魚橋水庫位于長順縣睦化鄉,壩址位于睦化至代化鎮公路旁,距離睦化鄉政府10 km。工程始建于1974年4月,1982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壩高18.43.0 m,總庫容11.6 萬m3,主要灌溉大坡寨、麻地、格董關、打惡壩等生產組,該庫未配套完善,屬病險庫,待處理。打魚橋水庫所在所在河流為珠江流域紅水河水系漣江河支流。經復核,水庫壩址以上集水面積0.4 km2,主河道長0.96 km,加權平均坡降101.3‰。流域內以中低山流水、溶蝕地貌為主,植被較好,巖溶一般發育。
打魚橋水庫現管理單位為長順縣睦化鄉水利站。水利站所制定的運行管理規章制度基本齊全,并有汛期防洪搶險應急預案。水庫自完工以來,管理人員對工程進行了巡視檢查工作,能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但無相關檢查記錄。水庫缺乏配套管理設施,無監測設施,管理制度未完善。
打魚橋水庫以農業灌溉為主,據調查得知,水庫在現狀運行情況下可灌溉農田面積約為16.53 hm2左右,但水庫存在病險多年,供水情況時好時壞,水庫功能未能完全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為保證工程質量,確保工程除險加固后能摘掉“病險”帽子并按設計正常運行,工程建設必須實行四制,即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驗收制。
業主根據招標選擇具有相應資質、且技術力量雄厚的施工單位。施工單位必須按設計進行施工,施工進度安排必須滿足工程總體安排要求。業主委托質量監督單位對工程建設質量進行監督,通過招標選擇監理單位,監理單位對工程施工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監理。工程竣工后,業主要及時組織有關單位對工程進行驗收,工程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運行[1]。
在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過程中,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建設單位都不同程度的積累取得一定的工作經驗,為工程今后的運行管理提出了大量的良好建議,對工程運行管理單位工作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設計單位從工程的實際情況出發,本著徹底根治水庫各種病害為目的,進行科學的設計工作,在設計當中,兼顧工程完工后管理單位對工程的運行管理。
在大壩加固整修工程中,采用城門洞加阻滑墻,漿砌石門洞內于砌石,放緩坡比,將減小坡面下滑,提高了大壩運用安全可靠性。溢洪道左岸高邊坡削坡掛網噴護混凝土,中間設臵排水溝,掛網噴護。不但增強了右岸坡面穩定。而且還便于今后的檢查。加固左側鋼管攔桿。便于今后行人安全和工程檢查。
大壩安全監測原型觀測系統,設計單位從工程實際出發,對庫水位,壩體浸潤線,壩后滲流監測,降雨、氣溫全部采用自動化測量和數據采集軟件,時效性強,保證率高,接收處理采用微機處理,及時、準確、快速反映出水庫大壩運行情況,并實現由中控室直接操作,集中調度,集中管理的工作體制,配以微型計算機的輔助操作,主要是及時、準確監測,不但節約人力,改善管理條件,減輕工作強度,尤其重要的是同時還能提高管理工作質量,方便了管理單位對工程的運用管理,爭取了水庫防汛預見時間。
施工單位,嚴格按照相應的規范標準進行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通過監理單位向建設單位匯報,通過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共同協商,加以解決。對設計中不合理部分及時提出建議經設計單位同意后進行施工,所有施工都本著有利于工程管理的目的進行施工[2]。
水庫管理單位在今后工程運用管理中,加強管理人員專業技術培訓工作,對管理設備,設施進行及時維護,使各項工程項目運行處于最佳工作狀態。
打魚橋水庫為小(2)型水庫,主要任務是灌溉,根據《貴州省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規定》(黔府[87]57號文件)精神和要求進行工程管理,打魚橋水庫除險加固后,由縣水利局明確長順縣睦化鄉水利站進行管理,水利站屬于長順縣水利局二級機構。
根據工程實施后的水庫運行功能,合理組織調度,制定運行調度規程,并充分利用水庫的水能資源。制定水庫樞紐各建筑建及設施的操作運行規程,并制定各建筑物的維護、檢修條例及要求,使工程安全運用,并充分發揮效益。
4.2.1 水庫洪水調度運行方案
水庫通過除險加固后,可將該水庫汛期防洪限制水位定為正常水位。水庫泄洪為無閘開敞式自由溢流,當洪水位超過堰頂高程時,水庫洪水自由溢流。
水庫在5—10月為汛期,必須嚴格遵循防洪制度,注意氣象因素變化的復雜性、偶然性,枯期4月、11月也應注意防洪。當水庫洪水位可能達到或超過設計洪水位時,打魚橋水庫管理站應嚴密注意水庫大壩的異常情況,組織力量投入搶險,及時將汛情報告上級主管部門。
當水庫洪水位達到校核洪水位時,應提前通知下游,及時作好下游人員的撤退和疏散,組織大量人力投入搶險工作。
4.2.2 水庫正常運行調度方案
水庫正常運行調度水位在死水位與正常蓄水位之間,水庫運行調度必須嚴格遵循《水利工程管理通則》(SDJ702—81)和《綜合利用水庫調度通則》的規定和要求來執行。
水庫應根據往年的用水經驗和結合天氣預報制訂不同灌溉時期水庫水位的運行范圍,當灌溉時期水庫水位接近死水位時,水庫必須限制放水,以免造成深度的缺水[3]。
水庫運行時,必須嚴格大壩檢查制度,監視水庫大壩及階段性設施的狀態變化和工作情況,掌握其變化規律,及時發現不正常跡象,做定期檢查、經常檢查、特別檢查。
當發生洪水、暴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做到特別檢查,發生不正常跡象時,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和領導,并作好有關情況記錄。
水利站每年制訂供水計劃,與用水村組簽訂供用水合同。供水期間,管理人員應經常去現場,確保計劃的實施。同時做好消費收取工作。
本工程觀測工作包括水文觀測和建筑物的安全監測。
水文觀測主要是依靠管理人員在汛期對水庫水位進行目測,看看是否有庫水翻壩出現。
建筑物監測主要是大壩是否出現滲漏,溢洪道邊墻底板有無變形、開裂、失穩,放水設施放水是否正常等。
根據各監測設施的相關規定制定相應監測項目的監測操作規程和技術要求[4]。
隨著水庫工程建設的完成,水庫的運行管理日益顯得重要。
該水庫灌區管理處為保證工程運用管理的正常進行,配備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加強水庫運行管理,并對水庫管理人員進行全員培訓,提高運行管理人員素質和運行水平,使水庫運行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
對水庫各類管理人員,包括工程技術人員,領導干部和其他人員政治、文化、技術、管理等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分期分批地進行全面培訓,在培訓上做到從事什么工作,學習什么,缺少什么,補充什么,結合管理工作的需要,采取多種形式培訓活動,如參加各種培訓學習班,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現場學習,印發培訓教材,積極鼓勵自學。
打魚橋水庫工程除險加固實施后,新建管理房建筑面積200 m2一棟。該管理房用于日后管理人員對打魚橋水庫的現場管理。
另外在大壩及其附近設置有關的安全監測設施,改造通訊設施等。
為保證水庫工程的正常運行管理,水庫管理處建立了崗位責任制,制定了工程管護規定和達標準辦法。技術操作規程和其它規章制度,使工程運行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嚴格按制度操作運行,確保工程運用安全。
每年召開一次全灌區的灌區管理工作會議,研究和決定全灌區的重大問題。向灌區干部群眾大力宣傳《水法》、《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等中央、省、市的有關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文件,以提高灌區干部群眾自覺保護水利工程,自覺遵守使用水秩序的認識和覺悟。
制定科學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條例,確保灌區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的順利進行。依法管水,獎罰分明。
實行工程維修養護制度,堅持實行養渠包段責任制,固定地段以防為主,把平時維修養護、臨時搶險和維修結合起來承包管理。
實行水費征收制度,做到以水養水,實現良性循環。
形成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管理制度。推行計劃用水、科學用水[5]。
打魚橋工程根據《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水法》、《防洪法》、《貴州省水利工程設施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制定建筑物主要設備的維護、檢修、安全運用、操作運行等規程、措施、技術標準的要求、以保證工程建筑物的正常運行。
結合工程現狀,對打魚橋水庫建議運行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制定水庫樞紐各建筑物和設施操作運行規程以及各建筑物的維護、檢修條例及要求。
2)在水庫正常運行情況下,做好水情預報,經常測量庫水位,并作好水庫水位運行記錄。
3)對大壩樞紐工程進行日常安全巡查,并作好巡查記錄。
4)定期組織人員進入庫區進行巡視檢查水庫兩岸植被及水土流失情況,對亂砍濫伐及非法開采砂石料等情況給予堅決的制止。
5)在汛期前,要對大壩進行一次徹底的安全檢查,明確抗洪搶險措施及人員安排,加強水庫值班監測,若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處理[6]。
6)縣各級人民政府應配合水管部門,做好群眾工作,使水管部門順利執行新的水價和有關政策。
7)水庫除險后,做好灌區的節水改造的宣傳工作,用水戶做好節約用水,減少水的浪費。同時在有條件的灌區,配合農業部門推行作物種結構的調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1]劉斌杰. 對甘肅省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的幾點思考[J]. 甘肅科技,2006(11):56-57.
[2]李佩妍,齊曉波. 偃師市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建設與管理[J]. 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0(09):33-34.
[3]徐超申,黎玉彬. 廣西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的思考[J].廣西水利水電,2009(01):67-68.
[4]馬曄. 寶塔區水庫運行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思考[J]. 陜西水利,2010(01):70.
[5]熊明亮. 水庫運行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和應對措施分析[J]. 江西建材,2013(06):171-172.
[6]陳展鵬. 完善水庫運行管理結構[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