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揚,陳 征,李朋彥,呂 果,于建軍
(1. 河南省煙草公司三門峽分公司, 河南 三門峽472000;2. 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 河南 鄭州450002)
2007年6月,國家煙草專賣局局長姜成康在福建煙區考察時,第一次提出煙草行業由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的發展戰略思路[1]。隨后,國家煙草專賣局正式出臺了《關于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指導意見》,并在全國范圍內啟動135個現代煙草農業試點。2010年全國煙草工作會議上,國家煙草專賣局明確指出“卷煙上水平”是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行業工作的戰略任務和基本方針[2]。要實現卷煙上水平,其重要基礎和前提是原料保障上水平。然而,我國煙葉生產一線的基礎設施薄弱,種植分散、經營粗放、人畜作業的傳統生產方式根本無力滿足“原料保障上水平”的要求[3]。在行業著力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大背景下,煙葉生產組織模式的創新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煙農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
煙農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煙葉生產經營者或煙葉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4]。從本質上講,煙農專業合作社是大農業領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遵循“民辦、民管、民受益”等相關原則,以服務社員、民主管理為宗旨。其運作模式一般情況下是農民以土地或者其他生產手段入股合作社,經合作社來統一資產管理、統一分工調配、統一組織生產、統一核算收支,統一分配紅利。
從組織主體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屬于政府部門推動型,地方政府在其產生和發展進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5]。通過政府的引導,加之利好政策的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極大程度地發揮其服務社會的功用。通過農民合作社,農民與農產品加工企業保持了良好的連接性,農民合作社一方面竭力保障為企業提供價廉物美的初級農產品,另一方面可利用其通過強大的談判能力所獲得的制約力量來提升農民的市場地位,進而保障農民的利益。而煙農專業合作社則屬于煙草公司推動型,其產生和發展基本上都是由煙草公司主導,寄希望于一定程度上實現煙草公司與煙農間的互利互助。煙農專業合作社是以煙農為主體,在煙草公司的指導與帶動下成立起來的,帶有自愿聯合、互利互助性質的煙葉生產組織。其不以盈利為目的,旨在通過標準化的生產與廉價的專業化服務,降低生產成本,使煙農在繁重的勞動中得以解放,同時保障煙葉質量安全,提高煙葉品質。
實踐證明,分戶種植難以保障穩定的煙葉質量,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又面臨土地資源不穩定、雇工艱難等問題[6]。而煙農專業合作社遵照“優化資源配置、因地制宜、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在堅持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前提下,開創了新的土地流轉機制,制定了利民政策,吸引農民以租賃、置換、轉讓或入股的形式參與土地流轉,優化了煙葉種植布局,提高了規?;潭?。通過有效的土地流轉建立以煙為主的耕作制度,加強土壤改良,進行合理輪作,為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穩步推進與煙葉生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煙葉生產基礎要素主要是指土地、煙用農機具、勞動力等。在千家萬戶“規模小而設備齊全”的分散種植情況下,各類生產要素常常得不到有效流轉或優化配置,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的流入和轉出不盡對稱,導致煙農難以擴大煙葉生產規模,造成資源閑置浪費。經由合作社的吸納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可以在流轉停滯的狀態下得以良好配置,生產主體之間互通有無,促使煙葉生產突破資源要素的限制,進一步實現種植的規?;潭群凸芾淼募s化程度。通過組建合作社,煙農可形成強大的群體力量,合力購置現代化大型煙用機械設施,為大戶減輕經濟負擔的同時,還可使小戶受益,不僅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煙農專業合作社極大程度地整合了生產基礎要素,提高了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率,有力地推動了煙葉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合作社成立專業的生產服務隊,統一作業時間、作業規程及技術標準,分別在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運輸等生產環節提供服務,基本上實現了“兩頭工廠化、中間專業化、全程機械化”,充分解決了因分散種植、人畜操作等導致的農藝措施不一致、煙葉長勢不齊整、煙葉質量不穩定等問題,有效提升了煙葉生產的整體水平與煙葉的整體質量。
近年來,為了切實推動煙葉生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盡快完成“一基四化”的發展任務,煙草行業每年投入近百億元用于煙水工程、機耕路、育苗設施、密集烤房、農機具、煙葉工作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如何有效且長遠地利用與管護這些資產,真正實現“反哺煙農、造福煙區”,成了困擾煙草行業的一大難題。而煙農專業合作社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煙草行業將水路工程、育苗工場、烘烤工場及購置的農機具等全權交予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進行管理和使用,并利用部分資金對設施設備進行維護。這有效地解決了基礎設施的維護問題,確保其長效使用,真正達到了“廣受益、長受益、普惠制”的要求。
近年來,煙農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迅猛,但是不同地域間的發展程度很不均衡。全國各煙葉產區中,云南是唯一一個合作社數量在500個以上的省份。其他合作社數量較多的地區有湖南(223個)、貴州(127個)等。同一省份內部發展也不盡均衡,如河南省僅許昌、洛陽、平頂山、三門峽、南陽、駐馬店等六地的合作社數量就占據了全省合作社總數的50%以上[7]。就全國而言,雖然在湖南寧鄉、湖北利川、貴州余慶、云南騰沖及楚雄等地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合作社建設典型,但總體來講,大部分煙葉產區的合作社存在單體規模偏小、運行水平不高的問題,難以成為獨立的市場經濟組織,無法達到滿足服務煙區、服務煙農的目的要求。
從本質上講,煙農專業合作社就是煙農自己的組織,其自成立之初就明確了煙農的主體地位。但實際上,絕大部分合作社具有較濃的行政色彩,不少地區煙草部門過度干涉、大包大攬的現象比較普遍[8]。有些合作社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煙葉工作站附屬部門的角色,其各個生產技術環節基本上都是按照煙草公司所下達的任務進行展開,甚至連管理人員的任命、調配及其他經營行為都由煙草公司操辦,致使其服務對象與運營模式產生了極度扭曲,這不僅違反了煙農專業合作社“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辦社原則,也完全背離了國家煙草專賣局對其“推動但不強迫、扶持但不包辦、引導但不代替”的指導方針。
目前絕大部分煙農專業合作社的辦社場所、設施設備、物資存儲庫房等基本上都是由煙草公司免費或補貼提供的[9]。除育苗設施、烘烤設施外,大多巨型煙用機械都是由煙草公司高額補貼購買。因自籌資金能力不足,合作社的運行很大程度上依賴煙草公司的扶持,發展后勁不足。煙農隊伍中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極少,參與合作社管理的人中擁有協調管理才干,能夠把握全局及懂得相關法律知識的人才更為稀缺。因為深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影響,很多煙農很難從陳舊思想中解放出來,對合作社的認知度較低,致使許多先進的生產技術或指導理論難以得到推廣,這就更加凸顯了合作社內部“懂宣傳、善推廣”人才的緊缺。
有研究表明,在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的山區,由于地塊分散程度相對較高,戶均種植規模較小,煙農專業合作社往往會出現煙農需求不足、服務供給過剩的現象[10]。一方面,種植規模的偏小及地塊的分散增大了合作社的內部交易成本,勢必影響其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在一般情況下煙農家庭成員勞動力自身可以滿足各個生產環節的用工需要,不會愿意將生產工作交給合作社來完成。如果將煙葉生產工作任務交給合作社進行打理,煙農將難以實現或難以及時轉移自身的勞動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合作社基于成本價的專業化服務所帶來的優惠,導致出現了“煙草行業過分熱情、煙農情緒反應較為冷淡”的現象。而在種煙地塊較為平整、分布較為集中、規模化種植水平較高的煙葉產區,如山東、河南、河北以及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平原、壩區,戶均種植規模通常較大,煙農家庭成員勞動力不足以滿足生產用工需要,加之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主要勞動力年齡偏大等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雇工難問題,從而催生了生產主體對專業化服務的需求。而煙農專業合作社所提供的基于成本價的優質服務,也是煙農所渴求的,因此在這些地區的合作社往往會出現“需求旺盛、供給不足”的現象。
一個基地單元建立一個合作社,具有形式規整、管控便利、減少成本等優點,但是當基地單元涉及跨鄉鎮經營,或者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時,合作社內部交易總成本必然會隨著服務輻射半徑的擴大而增加[11],甚至可能會出現合作社內外交易成本總和高于煙農獨家獨戶生產成本總和的情況,致使合作社入不敷出,呈現負效率運營。因此,在堅持“原則上一個基地單元內組建一個綜合型煙農專業合作社”的前提下,各產區可以因地制宜,對合作社的組建模式進行創新探索,或按行政區域、生產環節組建服務分社,或有針對性地增擴專業服務隊,將合作社的服務輻射半徑控制在適宜范圍之內。
首先,要嚴格按照國家煙草專賣局文件《煙農專業合作社運行規范(試行)》的相關要求,建立健全“三會”制度,推進合作社的民主管理[12]。不僅要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組織機構,完善成員大會、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與監事會制度,還要規范理事會的議事規程,明確監事會的監督職責。其次,要建立并完善設施管理、財務管理、盈余分配等各項制度,明確經營管理參與者的責任、權力及義務,建立制度管人、制度管財、制度管事的運行機制。再次,要明確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等部門或個人的職責與權限,并建立相互間的制約機制,增強社員的民主意識,提高合作社“民辦、民管”水平。
國家煙草專賣局在《關于推進煙農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文件中,對于多元經營作了如此規定:“在堅持以煙為主的前提下,利用現有設施設備和技術條件,開展多種經營,拓展服務范圍和經營內容,增強合作社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國家計劃生產的產業,煙葉生產不直接面對市場,煙農專業合作社的存在并不是為了提高煙農市場談判能力,更不是為了盈利。因此開展多元經營對于合作社具有重要意義,其按照經營主體大致可分以下三種[13]:煙農專業合作社完全獨立自主經營、將設施設備外租給其他個人或組織經營、吸納其他組織或個人以資金或設備入股進行合作經營。具體方式方法有:在非種煙季節,利用育苗工場的育苗棚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利用烘烤工場的烤房培育木耳、香菇等食用菌類,或者利用機械工具進行其他非植煙農田的翻耕、灌溉、植保、運輸作業等,從而拓展合作社的經營范圍和盈利空間,增強自主發展與持續發展的能力,減少或擺脫對煙草公司的依賴。
一是要探索合作社內部管理人員的工資制度。綜合考慮管理人員勞動強度、當地薪酬水平、合作社經營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來擬定方案,在經由合作社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之后,合理地分配管理人員的薪酬。二是要妥善支配經營所帶來的盈余。如在總盈余用于彌補以前年度的經營虧損、扣除管理成本、提取發展基金、公積金及公益金后,遵循“可支配盈余不低于60%的比例按交易量(額)返還”的原則,從中適當提取一部分(10%左右)對優秀社員予以獎勵。或在可支配盈余的使用上進行深入細化,或按股份份額分紅,或適度提高以現金出資、資產折價出資社員的分紅比例,以此來提高并穩定煙農辦社入社的積極性。三是各級煙草部門可獨自或聯合政府部門分年度、分區域、分層次地進行“紅旗”或“先進”合作社的評選工作[14],并設立專門的獎勵資金,對那些管理較為規范、運行效果良好、具有帶頭示范作用的合作社進行資金獎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民的就業途徑極大程度地得以拓寬,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煙農隊伍的穩定性愈發變得難以保持,致使煙葉種植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15]。因此,培養并穩定一大批職業煙農成了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保障煙葉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培養職業煙農是創新煙農組織形式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煙農培訓體系,分層次、分類型制定適宜的指導方案,不能僅停留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層面上,還應普及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識,以提高煙農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煙農利益保障體系,在提高服務水平、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同時,建立職業煙農種煙保險機制,使其無后顧之憂。
[1]姜成康.全面推進“卷煙上水平”,努力促進行業持續、協調、共同發展——在2012年全國煙草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摘登)[N].東方煙草報,2012-1-12.
[2]何澤華.在全國煙草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摘登)[N].東方煙草報,2014-1-20.
[3]李熙全,段 凱,代 飛.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實踐與探索[J].西部經濟,2010,(18):31-32.
[4]戴成宗,何 軼,楊雙劍,等.煙農專業合作社發展探析[J].中國煙草學報,2012,18(2):82-87.
[5]彭 軍.煙農專業合作社與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差異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3,(22):291-293.
[6]王 豐,唐新苗.從國外經驗看我國煙葉生產合作組織的職能定位[J].中國煙草學報,2009,15(4):72-75.
[7]尹朝先,王 飛,肖 鵬,等.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3,(6):211-212.
[8]宋朝鵬,冀新威,許自成,等.影響烤煙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因素分析[J].中國煙草學報,2009,15(5):62-66.
[9]蘇新宏,韋鳳杰,胡海波.河南省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2):62-67.
[10]肖春生,肖漢乾.湖南煙農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煙草學報,2013,19(1):53-59.
[11]郭亞利,高 貴,劉 森,等.煙農合作社適宜規模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3):330-332.
[12]蒙 柳,許承光,許穎慧.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的實踐及經驗[J].武漢工程大學報,2010,32(10):19-21.
[13]鐘術齡,鄭少鋒.煙農合作社問題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解析[J].中國煙草學報,2014,20(2):94-98.
[14]李 升,薛興利,張玉芹,等.山東省煙農參加專業合作社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煙草學報,2012,18(2):70-75.
[15]蘇新宏,王洪慶,張新景,等.現代煙草農業背景下煙農種植烤煙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中國煙草學報,2013,19(3):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