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緒剛
(遼寧省撫順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遼寧 撫順113008)
白浪河干流長127 m,總流域面積為1 237 km2,流域內有1 座大型水庫、2 座中型水庫。在1990—2008 年,隨著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水利部門對當地河道、水利工程進行整改、規劃、建設,整理白浪河。在此過程中,綜合整理河道中下游,建立河堤、大橋、攔河建筑,清除河流障礙,針對河堤塌陷、泄洪不足等問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理[1]。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橋梁、河堤建設需要大量的砂礫料、石料、土料,這樣,在取材過程中便破壞了地表植物,影響生態環境。例如,在白浪河大壩、渠道等水利工程建設中,在河道附近挖坑取土,破壞占地區域施工場地、料場的地表植物,并在施工中通過占壓、地表挖除等方式使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發生變化,降低土壤的蓄水能力,加快水土流失。同時,挖坑取土地段的土壤表層被侵蝕,形成松散的土質層,抗蝕性降低,這樣,在下雨天氣,受雨水沖擊,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景觀破壞。
對于水利工程設計者而言,其往往忽視了產品的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單純注重水利工程設計成果,建設過程缺乏環保、生態意識。例如,在本工程案例中,在河堤建設中,施工人員砍伐河道兩旁的樹木,永久占地破壞綠地。同時,河堤、渠道建設的原材料為水泥、塊石、鋼材,這些材料均帶來環保問題。如水泥具有較高的污染系數,污染環境。而在引水渠道的開挖、堤防的清基過程中,大量棄渣堆積在河道周圍,污染水環境及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此外,施工時,通常情況下,打樁機的噪聲值超過90dB(A),造成噪音污染。
在白浪河治理工程建設中,設計人員、施工單位只單純的注重渠道、河堤修建,提高河道的輸水、防洪防澇功能,忽視景觀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工作在工程建設后開展。這樣,就出現水利工程建設與景觀規劃設計相脫節現象,不能根據具體的建設情況進行景觀設計,也沒有在施工過程中預留景觀規劃區,從而使景觀規劃難度增加,出現景觀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等問題。同時,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景觀設計趨向都市化,沒有結合當地的文化要素,如在河道兩岸建設休閑區,設計風格不突出,缺乏地方特色。此外,在工程建設中,生態科技人員、景觀規劃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少,規范人員的生態環境意識不足,不能準確、科學地將生態景觀、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設計中。
為了實現水利工程的多功能,突出工程的生態性、文化性。在工程設計中,設計者應依據生態系統自我恢復、以人為本理念,將其融入工程設計、規劃、建設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例如,在白浪河兩岸規劃建設中,在居民較多、經濟區地段,可建設休閑園區,在河道兩岸建設公園,種植綠樹;而在居民較少、偏僻地段,可建設生態濕地,改善水土流失等狀況。同時,結合人們對工程項目的物質需求及精神需求,以此在滿足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觀賞、娛樂、休閑新景觀。設計人員依托工程項目所在地的歷史風貌、自然環境,合理開發周邊景觀,建設具有當地文化特點的標志性建筑,加強建筑的文化元素。
工程人員應以生態理念為指導,實現綠色施工,降低原材料、施工過程對土壤、水資源、環境造成的破壞、污染。例如,在久占地施工場地,不應砍伐占地的樹木,應對樹木進行移植。而對于臨時施工路兩旁、臨時生活區內道路兩旁樹木,在施工完后,仍可將移走的樹木移植過來,并可在施工時建造新的魚道、動物臨時棲息地,為以后的生態景觀規劃提供資源。同時,施工單位應注意材料的重復利用,減低原材料污染,例如,在水庫加固設計中,圍堰用壩坡上拆除的塊石材料,并在拆除圍堰時,將這些塊石堆在壩腳,從而減少塊石的堆積、石方的廢棄,保護環境,并增加大壩穩定性,確保大壩的正常運行。
土地、供排水的高負荷、人口高度密集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作為人們生活與自然資源的重要載體,水資源直接關系城市的生產、發展。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生態景觀型水利是目前采用的主要形式,并是以后建設的發展趨勢,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新時期水利工程設計中,工程設計師應積極融入生態景觀,恢復水利生態系統,確保水利工程的自我修復。
新時期水利工程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考慮經濟、技術、生態保護、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實現水利工程的經濟、文化功能。在具體設計中,工程設計人員應遵守生態系統自我恢復、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采用有效措施減少工程環境污染、破壞,建設生態景觀,使水利工程設計凸顯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美感,確保水利工程的穩定開展,推動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1]劉義興.水利工程設計中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分析[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1,11(0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