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兵
(遼寧省白石水庫管理局,遼寧 朝陽122000)
白石水庫位于遼西大凌河干流上,水庫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供水、發電、養魚,控制流域面積17 649 km2,總庫容16.45 億m3。原設計每年向下游城市供水2.02 億m3,農業供水2.67 億m3。水庫自蓄水以來,由于流域內降水稀少,水庫一直處于低水位運行狀態。水庫運行存在嚴重水土流失、泥沙淤積和水質污染問題。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上下游及周邊地區用水需求增加,對水質要求提高,供需矛盾加劇。水庫作為水源地水量和水質問題日益成為水庫運行管理的重要課題。
大凌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干旱少雨,天然森林植被退化,土壤瘠薄沙化,缺乏涵養水源的能力。流域內年降水分配極不均,多集中在7、8 月,汛期洪水陡漲陡落,洪水侵蝕破壞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河流水體中泥沙含量激增,隨著水庫蓄水運行,泥沙淤積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水庫的有效庫容[1]。
由于大凌河流域常年干旱少雨,致使主河道萎縮,河岸延伸,河灘面積大增,當地農民受眼前利益驅使,盲目開荒搶種,成片的河岸地、河灘、林地等被毀開墾成農田。化肥和農藥中氮、磷進行土壤,洪水季節被帶入水體,造成水庫水質富營養化,危及水生動植物和水質安全。另外,水庫上游城市工業、生活廢水自然排放,更加重了水體的污染程度。
大凌河流域一直是遼寧省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區域,流域治理是一項長期持續投入的過程。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制定了“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在加大治理投入的同時,努力爭取政策支持,區域規劃與流域規劃相結合,區域治理與流域治理相統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減少入庫沙量和來自上游污染物匯入量。水庫建設初期,沿淹沒線建防護林帶,既能防風固沙又可使庫區尾段穩定;水庫在上下游庫岸兩側修建很多擋水、排水、蓄水等工程項目;庫區范圍內大面積植樹種草,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固結土壤的作用[2]。
白石水庫長期低水位運行,泥沙淤積已經造成庫容減少,影響水庫的使用功能。泥沙淤積治理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白石水庫管理局不斷地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的經驗,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泥沙淤積狀況進行長期地觀測、實驗,提取數據,為進一步的研究積累理論依據。
與科研院所合作,成立泥沙問題研究課題小組,拔專款投入泥沙治理的專項研究。水庫每年制定水庫清淤方案,春季組織人員設備,對庫區上游區域內影響行洪的淤積物進行清理,拆除臨時違建物,保障河道干凈、順暢。
在流域規劃的基礎上,制定《白石水庫水源保護規劃》、《白石水庫水源保護管理條例》、《白石水庫水污染防治方案》。具體措施:劃定水庫水源保護范圍,已經完成白石水庫管理區確權劃界工作;沿127線埋設界樁;于庫區周邊顯要位置、危險區設立警示標牌;水庫成立水政執法監察大隊,實現全庫區常態化巡庫;與當地警力配合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加強《水法》宣傳;對危害水庫水源和污染水質的行為依法處理。
2000 年水庫蓄水至今,委托省水環境監測中心,每年對水庫水質進行監測,根據監測數據變化分析與評價,隨時掌握庫水質動態。白石水庫設計的水體功能為城市生活、工業、農業灌溉用水并兼顧養魚。為實現水庫的水體功能,必須執行國家地面水Ⅲ類標準。要求北票、朝陽兩市在發展的同時必須大幅度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負荷,以保證白石水庫水體功能。2010 年水庫上游朝陽、北票兩市分別建成10 萬m3/d、5 萬m3/d污水處理廠。
為了制止向河道非法排放工業、生活污水、廢水,水庫管理局同大凌河生態保護部門聯合執法,對沿河排污口、河道入口進行調查取證,向有關單位、集體和個人維權,保護水質安全。
白石水庫已運行多年,經過水體自然凈化和采取上述保護對策,水庫水質較剛建成時有較大的改善,大大緩解了遼西地區缺水的局面,但還不能完全滿足下游灌區和城市供水需求。
白石水庫水土流失治理、泥沙問題的防治、水質改善和污染防治是一項持久而艱難的過程,不僅需要長期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和自覺。依法治水,科學管水,才能保證白石水庫青山碧水,造福一方。
[1]王高成.石頭河水庫流域水源安全及保護探討[J].陜西水利,2013(03):117-118.
[2]李淑敏.西段村水庫水源保護措施探討[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9(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