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光和
(黔西縣水利局,貴州 黔西551500)
經過多年農村飲水項目建設,截至2014 年年底,黔西縣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共計224 處,占農村總人口的81.2%。農村供水模式由過去的以分散供水為主、集中供水為輔的模式發展為現在的以集中供水為主、分散供水為輔的新模式。隨著黔西縣農村供水規模的不斷擴大,工程管網水量的損失也相應增加。經統計黔西大部分工程為萬人以下規模的供水工程,管網損失水量一般占工程總供水量的20%左右,但規模較大、管線較長,用水戶分散的供水工程,比值會超過30%。
主要有管理者未收費、用水戶私自接用水水量損失等。管理者未收取水費的水量損失主要有管道施工、維修用水和綠化、消防等公益用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部分管理者計量過程中發生的人情水,沒有計入供水量,造成人為水量損失[1]。管理者未收取水費用水的水量損失在每處工程均有發生,約占損失水量的20%左右。用水戶私自接用水,在水表前私自安裝水管,為了個人私利而故意破壞供水設施的偷水行為等,約占損失水量的5%左右。
農村供水主要設施是管道,管道運行過程中會發生管道破損、管件接口和閘閥等的漏水,用水戶內部用水設施也有跑、冒、滴、漏的水量損失等。據統計,大部分維修和漏點首先發生在用水戶,其次是管道附屬設施(如閘閥等)的維修漏損。發生在用戶水表后的泄漏,如果滴漏積累水量低于水表的計量標準就沒有計量。雖然管理單位一直推行防滴漏水表,但水表仍有部分滴漏水量不在水表的計量范圍內,整個管網和內部用水設施產生較大的滴漏積累。這種水量損失在每處工程都存在,其水量約占損失水量的50%以上。
造成管道破損和管配件水量損失主要是由產品質量不合格、施工安裝不規范等引起的。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由于資金有限,自來水入戶工程屬農民自建工程,個別工程、個別管段的管材并非正規廠家的合格產品,產品質量存在一定隱患,往往造成暗漏損失。另外,大部分管道經過濕陷性地基,當地基不均勻沉降時,產生縱向彎曲;還有部分管道安裝時超過允許安裝偏差,導致管道在接口等最薄弱處產生漏水[2]。
主要包括供水工程的出廠水計量和給用水戶的售水計量。出廠計量誤差主要來自計量儀表的配備不完善和運行不穩定。有的出廠管道由于條件限制沒有安裝流量計,僅用水泵開機臺數和時間來估算供水量,出廠流量計在流量、水溫、水質有某些變化時,會隨著時間的增加,出現計量不穩定或發生故障。在水表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后,計量精度也會變化,在水表抄讀中的估計抄表同樣會造成售水計量誤差。還有,水廠水表及用水戶水表沒有在同一時刻讀取起止碼也造成水量不能統一。這種水量損失在每處工程均有發生,其水量約占損失水量的10%左右。
如水泵的滴漏、水源濾料的沖洗、蓄水池的溢流等,每年的積累數量也是驚人的。其中,蓄水池在黔西縣工程中大量使用,但蓄水池管理比較粗放,造成一定的水量損失。有些自壓供水工程在蓄水池沒有安裝自動水位控制設備,蓄水池溢流管長時間溢流,水量損失較大,約占損失水量的10%~20%不等。
建立職責明確、措施有力、反應迅速、務實高效的農村供水管理機構,制定管理制度,依照有關農村供水的規章制度,嚴格執法,杜絕偷水、盜水、霸王用水現象,依法管水治水。以前本縣的農村供水工程是由縣水利局管理站進行管理,管理人員大多為水利局在編人員,機制不靈活,管理人員對投入工程管理積極性不高,人情水等損失水量在50%以上。2009 年底,我縣成立了“黔西縣鄉鎮供水有限公司”,負責農村1 500人以上的供水工程管理,以公司模式進行運作,當年在增大供水規模的基礎上,減少了水量損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供水單位還應把供水管網分區域、分管段落實到人,定期巡查、維護,把聯戶水表一下的管道使用和管理權落實到農戶,并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發現漏水問題,及時報給供水單位,及時維修處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網損失率。
3.2.1 使用正規、新型管材
農村供水可利用的管材種類較多,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則,工程中必須利用正規廠家的合格產品,如PPR 管、PE 管和鍍鋅鋼管等管材,在同等條件下可相應降低管網損失。
3.2.2 規范施工
農村供水管網應全部為地埋管道,在施工時要嚴格按相關規范要求進行施工,避免尖硬物劃破管道和管道接頭滲漏,遇到軟弱地基或高填方地基時,應做好地基特殊處理,管道安裝完成后要做好管道壓水試驗,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2.3 配套相應的計量設備
進行流量監測是農村供水工程中控制水量損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及時監測、分析和控制水量損失,須在管網中配備相應的計量設備,在總管、干支管道上配備流量計,給各用水戶配備防滴漏水表,有條件的工程,劃分相應的漏損控制區,采用水量損失分析指標評估區域的管網漏損,從而減少管網水量損失。
3.2.4 配備必要的管道查漏儀器和水池水位自動控制設備
管道巡查是檢查水量損失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管網檢漏尋找和確定管道漏水點,保證及時修復。目前檢漏方法、設備及操作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可根據實際情況配備必要的管道查漏儀,提高查漏的效益,減少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對蓄水池配備自動水位控制設備,當水位達到設計最高水位時,進水管閘閥自動關閉,防止溢流。當水位達到最低設計水位時,水泵或進水閘閥開啟,保證正常供水,最大限度減少溢流等水量損失。
隨著近年新農村建設,供水管道越來越多被水泥路面壓在下面,一般滲漏不會冒出地面,僅靠巡查發現漏點、漏情來控制水量損失很被動。供水單位應投入必要的先進性檢巡儀器,對管網水量漏損做出一定對比、分析和研究,為主動及時查找管網水量損失點提供必要的技術依據。
3.2.5 建立農村飲水工程維修專項基金制度
建立農村供水工程維修專項基金,基金由水費計提和財政資金兩部分組成,縣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專項用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維護,保證老舊工程及時得到維修改造和更新。
[1]李建國,趙鴻.寧夏農村供水管網損失水量分析和對策[J].中國水利,2014(17):51-52.
[2]孫毅,劉旭升,程玉亮,等.遼寧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措施概述[J].中國水利,2013(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