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朋(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大石澗水庫壩址位于河南省陜縣店子鄉大石澗村東800m處,水庫位于黃河一級支流洛河支流渡洋河中上游。壩址距離三門峽市區大約45 km,距省道S249約7 km。
水庫規劃向陜縣的宮前鄉、觀音堂、西李村鄉,以及張茅鄉、菜園鄉和湖濱區的交口鄉以種植煙葉、小麥為主的6668 hm2農田農業灌溉供水,并可起到攔洪滯蓄作用,兼有一定的防洪效益。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73 km2,水庫規劃總庫容3282萬m3,興利庫容2081萬m3。大壩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壩高68.66m,壩頂長度308.49m。
根據統計結果,工程建設征地面積為145.45 hm2(庫區占地118.68hm2,壩區占地22.29hm2,庫周交通道路恢復占地4.48hm2),其中旱地38.22 hm2,有林地5.91 hm2,灌木林地21.78hm2,其他林地2.81 hm2,設施農用地0.55 hm2,農村宅基地4.17 hm2,公路用地2.95hm2,裸地1.55hm2,其他草地38.59 hm2,灘涂28.93 hm2。征地范圍涉及陜縣大石澗、陳家源、店子和黃塘4個行政村,基準年搬遷人口447人(大石澗445人,陳家源2人),影響各類房屋2.62萬m2,樹木5.24萬棵。工程涉及部分專業項目設施,其中交通道路4.97 km,電力線路36.62 km,通信線路13.72 km,廣電線路1.55 km,淹沒影響雪花谷漂流有限公司下碼頭部分實物及設施。
根據規范規定,確定本工程征地移民設計基準年為實物調查當年,即2014年。根據水庫施工進度及蓄水計劃,以2018年作為規劃設計水平年。
3.2.1 人口自然增長率
根據河南省“十二五”人口控制目標,確定本工程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0‰。工程區主要為農村村民居住,除了人口自然增長外,幾乎沒有外來流動人口,所以不計人口機械增長率。
3.2.2 生產安置人口
根據本次調查成果,采用2014年各村組人均占有耕地數量和水庫淹沒影響耕地面積,以村組為單位進行計算。經計算,基準年生產安置人口456人,水平年生產安置人口469人。
3.2.3 搬遷安置人口
經調查計算,確定基準年2014年農村移民搬遷安置人口為447人,規劃水平年2018年為46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取7.1‰。
在環境容量分析結論基礎上,結合移民意愿和地方政府意見,確定農村移民生產安置以大農業安置為主,移民搬遷安置以外遷安置為主。規劃本村組后靠進行生產安置11人,搬遷安置2人。規劃外遷宮前鄉新建居民點1個,生產安置458人、搬遷安置458人。本村后靠安置調整生產用地2.07 hm2,外遷安置有償劃撥生產土地47.87 hm2,居民點建設用地4.58 hm2。
3.4.1 原則
根據國土資源部、國家經貿委、水利部《關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1〕355號)規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占用耕地,由建設項目法人負責補充數量相等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補充或補充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設項目法人應按有關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向建設項目法人收取耕地開墾費時,以防洪、供水(含灌溉)效益為主的工程庫區淹沒耕地,可按河南省人民政府規定的耕地開墾費下限標準的70%收取。
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用地特點,以下情況新增加的土地可以視同補充耕地:一是為安置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新開發出的耕地及按有關規定新開發出的可以調整為耕地的園地;通過土地整理、坡地改梯田新增加的耕地、新增加的可以調整為耕地的園地;二是結合工程施工開發復墾整理土地新增加的耕地。
3.4.2 方法
工程沒有條件補充耕地,故永久征用耕地占補平衡采用繳納耕地開墾費的方式。
3.5.1 后期扶持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根據《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精神,為幫助水庫移民脫貧致富,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新時期水利水電事業健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移民能夠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必須對搬遷后生產、生活水平不能達到原有生產、生活水平的水庫移民進行后期扶持。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前提下,通過完善后期扶持政策,進一步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確保社會穩定,使水庫移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安置區經濟發展,增加移民收入,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達到或超過當地農村平均水平。
3.5.2 后期扶持政策
根據《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和《河南省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方案》,三門峽市大石澗水庫移民屬于國家扶持范圍,本水庫搬遷安置人口及淹地不淹房的生產安置人口屬于扶持對象,其中搬遷安置人口460人,淹地不淹房的生產安置人口11人,共計471人(按規劃水平年計算)。扶持標準為每人每年補助600元,扶持期限為完成搬遷之日起20年。
大石澗水庫涉及砂石廠2處,根據當地政府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本階段規劃對企業包干補償,政府與企業簽訂合同,由企業自主復建。
根據有關規定,對工業企業補償需要有資質的獨立第三方機構進行資產評估。結合工程實際情況,由業主與企業共同選擇出雙方認可的有資質的獨立第三方機構,對涉及企業的資產進行評估。評估后,由業主與企業簽訂補償協議,按照資產評估結果進行補償。
對需要恢復的受淹各專項設施,按照原規模、原標準、恢復原功能的原則恢復重建,不需要或難以恢復的專項設施,給予合理補償。規劃恢復縣道X014(宮店路)0.80 km,建橋1座;恢復漂流返回道路(村村通道路)3.00 km;恢復10 kv宮店主線0.25 km;恢復雪花谷漂流碼頭1座。其他不需恢復的受淹專業項目依據規范要求,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相關規定給予合理補償。
參照河南省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實踐,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本次移民安置工作貫徹“統一指揮,統籌規劃,分批分期,明確職權”的原則,實行“政府領導、分級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管理體制。河南省移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移民安置的實施進行管理和監督;三門峽市移民辦協助省移民辦,組織協調移民工作,指導縣移民部門進行實施;陜縣移民辦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上級移民安置機構的指導下,按照本級政府與上級政府簽訂的移民安置責任書,負責本行政區范圍內的移民安置工作。鄉級人民政府成立移民工作組,負責本鎮移民安置規劃的實施、土地調整、生產開發、移民安置等具體工作。
大石澗水庫建管局作為該工程的業主,應成立專門的移民安置科室,以各級移民機構為依托,負責、協調全部的移民安置工作。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河南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通知》(豫政[2013]11號)之規定,工程永久征收土地補償補助單價采用區片綜合地價,為45萬元/hm2。根據《河南省征地綜合區片地價中所含社會保障(養老保障)費用標準》(豫勞社辦[2008]72號)有關規定。房屋及附屬建筑物補償單價按《三門峽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我市國家建設征用土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標準的通知》(三政[2013]66號)規定執行。
淹沒影響的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按其實物進行補償,搬遷補助費按農村集體的搬遷標準。林木補償單價參照《河南省林業廳關于調整國家建設征用土地上經濟林補償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他補償包括對零星樹木、墳墓、蔬菜大棚等的補償,統一按照(三政[2013]66號)文件中補償標準執行。
經計算,本工程征地移民投資共12368.67萬元,其中庫區11067.26萬元,壩區1301.41萬元。
水庫移民應兼顧國家、地方、個人三方利益,走開發性移民安置道路;貫徹前期補償補助、后期扶持的移民安置方針;農村移民安置以大農業為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廣開安置門路,走農、林、牧、副、漁多渠道安置路子,形成多元化產業結構,多行業綜合發展的經濟模式,使移民生產有出路,勞力有安排,生活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