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娜古麗
(新疆溫泉縣水利管理站扎勒木特水管所,新疆 溫泉833500)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田水利規劃在農業和農村規劃中占有重要作用,既可為農業發展的持續、穩定進行提供水資源方面的有效保障,也可推動農村地區對水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配與利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各級政府以及水利部門必須圍繞時代發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制定科學、嚴格、安全、高效、可行的農田水利規劃方案,以便使農田水利建設的服務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保障。
1)農田水利規劃需適應農村深化改革的社會形勢: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政府部門近年來逐漸加大對新型農村建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農村地區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產業結構也會因此發生改變。所以,以農業生產作為最終服務對象的農田水利規劃也滿足適應農村改革與發展所提出的實際要求[1]。
2)農田水利規劃應具有推動城鄉差距縮小的功能: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高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對于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實際需求也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新型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為滿足農村居民對生活更加富裕的實際要求,還要堅持統籌規劃原則,使農田水利規劃與村鎮企業發展規劃高度統一,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從而為城鄉差距的縮小以及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作出更多貢獻。
3)農田水利規劃應滿足糧食生產的實際需求: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從古至今都是國家和人民生存的根本前提,同時也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任務。所以,農田水利規劃的設計與建設除了要滿足糧食生產的實際需要,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也要為糧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實現對提高農民收入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統籌兼顧。
在進行農田水利規劃設計前,應從以下4 個方面對建設規模進行分析和預測:①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對小型水利灌溉面積的要求。在充分考慮農田水利在當地農業生產中所處地位的情況下,以當地農業發展規劃為基礎,以保障糧食安全、保證農民增收為前提,了解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對于農田水利建設所提出的實際要求,以此確定農田水利工程的規模以及配套項目的建設規模,避免過高的管理和維護費用給當地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使有限的資源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使用效益;②明確規劃區域內水資源的供需狀況。工作人員應對能夠得到灌溉的農田面積進行統計,在水源上對農田水利設施灌溉面積的發展潛力進行論證,并以縣為單位對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進行復核。同時,應依據當地水資源綜合規劃確定總灌溉用水量的使用情況和控制指標,分析并計算出農田生產對于水資源的總需求量,以此明確規劃區域內水資源的供需情況,為規劃設計方案的針對性和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③明確農田水利灌溉區域內的耕地潛力。這里主要是依據區域耕地資源的情況對農田水利灌溉區域內的耕地發展潛力進行估計;④預測農田水利灌溉面積的發展規模。通過對農田水利的水資源供需平衡、節水改造規模的分析來確定可發展的灌溉面積以及新建農田水利工程的規模。
在農田水利規劃中,取水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要,必須根據灌溉水源區的實際情況確定針對性的取水方式。結合以往的實踐經驗,灌溉水源可分為以下2種類型:①自流取水灌溉。自流取水灌溉是一種以河流最為主要水源的灌溉方法,可進一步細分為無壩取水和有壩取水。在農田水利規劃中,地勢較低或地下水位較低的區域通常采用有壩取水的做法,原因在于該地區豐富的水資源不能以自流方式進入農田,所以為了確保農業灌溉的順利進行,需要在河道上修建堤壩或節制閘,通過人工方式將水引向農田;②無壩取水灌溉。無壩取水灌溉可分為建閘、不建閘兩種類型,一般來說,如果不建閘將導致渠道被毀、農田被淹,就要加入建閘規劃,以確保水流保持平穩運行的狀態,削弱其對引水口的侵蝕作用。
對于灌溉渠系的規劃必須要與國土、農林、交通等規劃方案緊密結合,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做到全面安排、統一管理、統籌兼顧,只有這樣,才能開創農田水利工程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良好局面,實現對水土資源的科學合理應用。一般來說,對于灌溉渠系的規劃設計應將以下4 方面內容作為重點:
1)安全性。無論在何種工程中,保障安全性都是最低以及最重要的目標。在進行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時,應注意避開那些危險地段,這一點在高填方、深挖方工程以及難工險段中顯得尤為重要。
2)地形條件。在進行灌溉渠道規劃設計時,渠道應盡可能設置在較高位置,排水溝道則應盡可能被設置在較低位置,以此為自流灌溉和排水提供便利條件,形成更為獨立的灌排體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灌溉渠線應盡可能保持順直。
3)綜合利用。在對灌溉渠線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對集中落差進行充分利用,并將其與水利加工相結合,以便開展多種生產經營,使當地的水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應遵守河水和凈水的灌溉原則,構建地表水、地下水共同利用的農田水利工程灌溉體系。
4)實事求是。在確定干渠、支渠規劃設計方案時,務必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以此確保規劃方案的針對性和合理性。下面以中積平原型灌區和平原型灌區為例,對實事求是的具體應用進行討論:
對于中積平原型灌區,相關工作人員應針對這一地形對工程的地理位置進行分析,將工程設置在排水條件較好、地面水較為豐富的地段,以此為排灌分開布置形式的有效應用提供保障。同時,應注意做好除澇、防漬、防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工作;對于農田灌溉渠道,應注意做好灌溉和沖洗壓鹽工作。
對于平原型灌區,若農田水利工程需設置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則工程所處地區的地形一般較為平坦、耕地面積較大,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工作人員應將地形條件與本地區發生的災害程度結合在一起進行考慮,以此為干渠、支渠的合理設置提供依據。
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由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整體水平也因此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為此,農田水利規劃工作者應當在遵循一定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并最大程度滿足新型農村建設對此項工作所提出的各項新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更好的實現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目標,為當地糧食產量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保障。
[1]郭志鵬.城鎮化趨勢下的農田水利規劃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4(16):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