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海 李 敏 邵換璋 秦秉玉
河南省人民醫院 (鄭州450003)
△通訊作者
疏肝利膽湯對膽囊癌術后化療患者生活質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王洪海 李 敏 邵換璋 秦秉玉△
河南省人民醫院 (鄭州450003)
目的:探討疏肝利膽湯用于膽囊癌術后化療間期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外科住院治療且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膽囊癌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采取手術加化學療法治療,治療組在術后化療期間加服疏肝利膽湯,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及免疫功能進行分析。結果:治療組顯效14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64.71%,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1.72,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Karnofsky及ZPS評分有顯著性差異(t=9.88,t=5.51,t=7.44,P<0.05);治療后兩組CD4+、CD8+細胞表達及 CD4+/CD8+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21,t=2.43,t=6.943,P<0.05)。結論:術后化療的基礎上加服疏肝利膽湯能夠顯著增加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改善治療效果,減輕化療毒性,提高人體免疫力,臨床效果顯著。
原發性膽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是來源于膽囊上皮的惡性腫瘤,多為腺癌,少數為鱗癌或腺鱗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其發病率占整個消化道腫瘤中居第五位[1],我國膽囊癌發病率約占同期膽道疾病的0.4%~3.8%,死亡率居全部惡性腫瘤的第19位[2]。由于膽囊癌發病隱匿,惡性化程度高,發展迅速,在出現腹痛、黃疸或腹部包塊等臨床癥狀時,往往已發展至發展期,預后差[3]。研究顯示在出現癥狀后膽囊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僅為6個月,1年生存率為12%,5年生存率僅為4%。疏肝利膽湯是由柴胡、赤芍、枳殼、木香、黃芩等中藥組成的方劑,研究顯示疏肝利膽湯在治療慢性膽囊炎及膽囊結石中有顯著療效,本研究將疏肝利膽湯用于膽囊癌術后化療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且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膽囊癌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42例;年齡43~72歲,平均56.1±4.9歲;臨床分期:Ⅰ期5例,Ⅱ16例,Ⅲ24例,ⅣA期15例,ⅣB期8例;臨床表現主要為腹部脹痛39例,黃疸14例,腹部包塊6例,進行性消瘦1例,黑便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所有患者治療前一月未接受放、化療,未服用影響免疫功能的藥物,無其它惡性腫瘤史,肝腎功能正常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兩周左右開始化療,治療組和對照組均采用5-FU于第1天,22天靜脈滴注400~600mg/m2,第4天,26天,200~400mg/m2;阿霉素(ADM)于第1天靜脈滴注:60 mg/m2;第22天,45 mg/m2;卡莫司汀,150 mg/m2,靜脈滴注。對照組給予手術加上述化學療法治療,治療組在給予手術加化學療法治療的同時加服疏肝利膽湯,方劑主要組成為:海金沙、赤茯苓各15g,雞內金、炒金鈴子、白芍、炒枳實、柴胡、車前子各10g,川郁金、黃芩各8g。1d1劑,水煎分兩次服用,每次250mL,連續服用6周。
療效標準 中醫癥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4],于治療前后記錄患者食欲、黃疸、疼痛、神疲乏力、嘔吐、汗出等臨床癥狀,根據癥狀的輕、中、重分別積1、2、3分,無癥狀積0分,根據得分判定中醫癥候療效。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體力狀況評分(ZPS)及Karnofsky評分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5]。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抽外周靜脈血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CD4+、CD8+細胞表達及 CD4+/CD8+。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療效比較 通過對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療效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有14例顯效,有效8例,總有效率64.71%,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1.7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Karnofsky及ZP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癥候積分、Karnofsky及ZPS評分患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Karnofsky及ZPS評分有顯著性差異(t=9.88,t=5.51,t=7.4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Karnofsky及ZP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CD4+、CD8+細胞表達及 CD4+/CD8+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CD4+、CD8+細胞表達及 CD4+/CD8+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21,t=2.43,t=6.943,P<0.05),見表3。

表3 兩組間T細胞亞群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方面除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害及心臟毒性的發病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各項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討 論 原發性膽囊癌早期由于缺乏特異性癥狀及體征,早期診斷困難,多數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手術切除率低,預后較差。其病因尚無確切結論,可能與膽石癥長期刺激有關。中醫中膽囊癌屬“脅痛”、“肝胃氣痛”、“黃疸”門類中,《靈樞·脹論》中記載為“膽脹者,脅下脹痛”、“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中醫認為肝在脅下,膽附于肝,肝膽有經脈絡屬而互為表里,膽是“中清之腑”,儲存膽汁,通降下行為順。中醫認為膽囊癌發病機理為肝氣郁結,膽失通降,疏泄不利,脾氣虛弱,水濕不化,致痰濕互結,濕熱交蒸,淤毒內阻,乃成疾病。臨床表現以上腹疼痛、黃疸為主,少數表現為食欲減退、乏力、惡心等,目前主要通過B超、CT及經皮經肝膽囊雙重造影等檢測手段提高發現率。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但多數患者手術時已不能完全被切除,或僅能做些姑息性切除,術后輔以放療、化療改善生存狀況。
疏肝利膽湯方中柴胡味苦、辛,歸肝、膽、三焦經,具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陽之功效;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斂陰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之功效,與柴胡何用能夠調節肝氣;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縱觀全方其特點以疏肝利膽濕熱為法,降中有升,利中有滋,苦溫并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郁金含揮發油,其中含有崁烯、樟腦、姜黃酮等成分,能溶解膽固醇,促進膽汁分泌和膽囊收縮,白芍所含芍藥苷對多種病菌有抑制作用,具有解痙、止痛、鎮靜、解熱及促進膽汁分泌的功能,并且能夠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增強機體免疫功能[6-7]。多項研究表明疏肝利膽湯對慢性膽囊炎及膽囊結石有良好的治療作用[8-10],本研究在術后化療的基礎上加服疏肝利膽湯結果顯示治療組中醫癥候療效要顯著好于對照組,中醫癥候積分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Karnofsky評分高于對照組、ZPS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狀態及質量提高,在免疫T細胞亞群中治療組能夠調節CD4+、CD8+細胞表達,CD4+/CD8+顯著升高,免疫功能得到改善,不良反應方面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害及心臟毒性的發病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疏肝利膽湯在降低化療藥物副作用中效果確切。
[1] 李 輝.中西醫結合治療膽囊炎,膽石癥56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29(6):174-175.
[2] 王敬晗,姜小清.原發性膽囊癌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0,4(3):271-273.
[3] 莫宇軒,彭和平,陳開運,等.尿核苷檢測在原發性膽囊癌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11):841-845.
[4] 張晨光,封光男,李月廷,等.利膽湯治療膽囊結石膽囊炎66例臨床觀察[J].醫學綜述,2011,17(8):1270.
[5] 孫 燕,管忠震,廖美琳,等.肺癌骨轉移診療專家共識(2014版)[J].中國肺癌雜志,2014,(2):57-72.
[6] 張晨光,封光男,李月廷,等.利膽湯對慢性膽囊炎濕熱證舌苔的影響及臨床觀察[J].醫學綜述,2012,18 (24):4254-4255.
[7] 蔣 維.根治性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癌56例效果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5):583-584.
[8] 周邦書,尹永明,柳彩霞,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性膽囊炎膽石癥的效果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3):400.
[9] Cheon YK.How to Interpret a Functional or Motility Test - Sphincter of Oddi Manometry[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2,8 (2):211-217.
[10] 閔 軍,林浩銘.原發性膽囊癌相關基因研究與分子IE向治療迸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 (3) :261-264.
(收稿2015-01-19;修回2015-03-11)
膽囊腫瘤/中醫藥療法 @疏肝利膽湯
R735.8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