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戶水稻“雙改單”與收入增長:來自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視角

2015-03-23 23:55:53王全忠等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年3期
關鍵詞:水稻

王全忠等

摘要

農戶水稻種植“雙改單”正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態勢發展。由于農民種稻收入在家庭收入增長中份額日趨減少,使得農戶傾向于將更多勞動時間和生產資源轉移到兼業或非農生產活動上,出于糧食安全和提高耕地利用率的考慮,國家鼓勵農戶選擇雙季稻,而農村社會化服務的推進和發展,能夠促進生產者勞動時間和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來兼顧到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目標。本文在我國長江流域的農戶追蹤數據基礎上,分析農戶水稻“雙改單”和收入增長的演變趨勢,以農村社會化服務為視角,嘗試構建一個理論模型并實證分析以回答,在農村社會化服務發展的支持下,能否使得農戶兼顧到雙季稻種植和收入增長的雙重目標?研究結果表明:2004-2010年,農戶水稻“雙改單”趨勢明顯,雙季稻比例年均降幅達1.82個百分點,2010年雙季稻種植比例已降至三成左右。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類型正由傳統的種養結合經營逐漸向農業以外產業拓展,到2010年生產者的職業所屬行業排名前三位分別為工業、建筑業和水面養殖業。以農機裝備為代表的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尚不能使農戶兼顧到收入增長與雙季稻種植的雙重目標,農村社會化服務的主要貢獻在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行為上,對其選擇單雙季水稻的影響較小。由于可在務農與非農勞動時間上進行錯峰配置,生產者的非農兼業行為與其單雙季水稻種植之間具有互補性,然而也有微弱跡象顯示,隨著生產者非農兼業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將可能對單雙季水稻種植產生負面影響。文章建議,要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目標,應當重視長江流域水稻主產區的農戶“雙改單”演變趨勢,繼續拓展水稻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上的農村社會化服務內容,適當培育現代職業農民。引導農民擴大雙季稻的種植規模。

關鍵詞水稻“雙改單”;收入增長;農村社會化服務;非農兼業;勞動供給

中圖分類號 F326.1;F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3-0153-10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3020

出于糧食安全的考慮,2011年9月國家《種植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在南方稻作區擴大雙季稻。然而,農戶在稻作制度選擇上的“雙改單”正似乎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態勢發展著,雙季稻種植意愿正在不斷下降[2]。眾多研究指出,家庭勞動力擇優轉移所帶來的務農勞動力數量與質量上的變化,如“勞動力年紀太大”或“勞動力不夠”[3-4],以及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稻谷收購價過低[5]、糧補政策缺陷[6]和雙季稻生產上的農機裝備或農業基礎設施的不足[7-8]等被認為是我國長江流域雙季稻作區的農戶水稻“雙改單”現象的主要誘因之一,但追根溯源,農民雙季稻種植收益在家庭收入增長中的比重日趨減少是其稻作制度選擇變化的根本原因,促使了農戶將更多的資源和勞動供給“讓位”到其它相對高收益的作物種植或者非農兼業上。隨著農機裝備和農技培訓等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使得農民可兼顧到水稻生產與兼業活動,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跨省市的外出擇業而放棄或減少水稻種植的發生概率。黃祖輝等[9]發現,隨時間變化推移,農戶家庭減少了農業生產和本村非農就業的勞動時間,增加了外出打工時間。李慶等[10]指出,農村勞動力的兼業行為,并非是在勞動力完全剩余狀況下產生的,農民的兼業行為會降低農業生產的人力投入,農民家庭會通過改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來實現家庭收入最大化。林堅等[11]發現,糧食生產相對較少的勞動力投入需求和易于實施機械化作業的特點與非農就業收入的投資效應相結合,使農戶非農就業與其糧食生產之間產生較強的互補性。然而,Marrit Van den Berg等[1]指出,在目前的農田規模下,政府關于增加農村收入和提升水稻產量的雙重目標是有明顯矛盾的,農民可以通過非農工資來提高收入,或者完全轉向生產更加有利可圖的蔬菜類作物。基于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保障糧食供給安全的長遠目標,現階段尚不能完全放任稻作制度的自然演變。鼓勵和支持農戶選擇雙季稻種植,應當有針對性地發展水稻生產環節上的農村社會化服務,以促使農戶自身資源尤其是生產者勞動供給的有效配置,來兼顧到收入增長。然而,當前資料尚缺少從農村社會化服務視角來分析農戶稻作制度選擇和收入增長的實證研究,因此本文在長江流域的農戶追蹤數據基礎上,分析農戶水稻“雙改單”和收入增長的演變趨勢,嘗試構建一個理論模型并實證分析農村社會化服務發展對農戶稻作制度選擇和收入增長的影響程度。本文研究著重回答一個問題:在農村社會化服務發展的支持下,能否使得農戶兼顧到雙季稻種植和收入增長的雙重目標?

1分析框架和理論模型構建

在不考慮家庭成員之間收入轉移的情況下,水稻生產者的收入來源可分為種稻收入、非稻作物(同季)種植收入和非農兼業收入三類,上述不同來源的收入變動將會引起生產者雙季稻生產決策的不同變化。一方面,生產者種稻收入增長,會激勵其擴大水稻播種面積,或提高耕地復種指數而選擇雙季稻。另一方面,非稻作物種植收入和非農兼業收入增長,會導致原先的水稻生產資源向其它經濟收益相對高的農作物或非農活動轉移,尤其是勞動時間配置的變化。同時,隨著非稻作物生產收入或非農兼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導致生產者更愿將勞動時間和生產資源配置到非稻作物生產或非農兼業活動上,從而會相應降低農民在水稻生產上的勞動時間投入和增加其從事于非稻作物生產或兼業活動的可能性,也會促使農民做出傾向于減少雙季稻種植面積而選擇單季稻的生產決策。

為了兼顧到水稻生產和收入增長的目標,“省工節時”的農村社會化服務被農民廣泛地應用于水稻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多個生產環節[12],尤其是往往需要生產者親力親為或者投入較多勞動的田間管理和耕種收環節。然而,由于水稻生產過程中的監督成本高昂,諸如農藥噴灑和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類活動交付給社會化組織或私人的可能性較低,所以對生產者的勞動投入和可能改善的環節就主要體現在耕種收上,特別是雙季稻生產周期較長和銜接過程中的“搶收搶種”,能否得到及時、足夠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將直接影響到其雙季稻生產決策。因此,本文將水稻生產環節上的農村社會化服務聚焦到農機使用程度上。

基于以上分析,構建關于農戶稻作制度選擇、非農兼業與農村社會服務的理論模型。首先,假設水稻生產者所在村莊存在一定的兼業機會,這種兼業是廣義上的非農活動,包括工匠、養殖或鄉鎮企業務工等,即農民在時間分配上存在種植水稻和從事非水稻種植相關的生產勞動的可能性。進一步假設,模型中的研究對象是農村無遺產繼承、收入轉移和不參與金融信貸市場的普通農戶,并且農戶僅有一個決策與負責生產的勞動力,暫時忽略農戶家庭內部多成員之間的勞動分工等情況。該模型的推導主要依據Gary. S. Becker[13],并將社會化服務函數引入模型。

隨著時間推移,存在一部分農戶從水稻生產中退出,為避免刪失樣本而造成估計結果的有偏,本文未刪除有缺失的農戶樣本,從而樣本呈現出逐年遞減的非平衡面板特征。同時,在(6)式中設置了地區dist和時間t虛擬變量,以度量可能存在的地區效應和時間效應,而將不可度量的面板隨機效應,全部納入隨機擾動項中。Xjt(j=1,2,3)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參考以有研究[2-6,8-12],控制變量主要分為三類:(1)表示水稻生產者的個體特征,如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參加農業培訓;(2)表示農戶生產特征,如家庭農業勞動力數量、水稻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和職業度;(3)表示農戶所處村鎮的外部特征,如地形特征、距離縣城的距離和村莊所屬縣(市、區)的人均經濟發展水平。

2.2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2004-2010年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選取中國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的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和重慶市共6省1市的46個村鎮的水稻種植農戶的家庭和生產數據,以及社會化服務和非農兼業相關的農戶與村鎮信息。刪除有缺失數據和異常值農戶,選取有效研究對象8 377戶。由于涉及到2004-2010年村莊所屬縣(市、區)的人均經濟發展水平,本文使用人均GDP 指數將村莊所屬縣(市、區)人均GDP數據平減到2004年不變價格,其中人均GDP與人均GDP 指數數據來自《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03-2011)。

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起源于1986年,在全國各省(區、市)選取富裕、中等和低收入水平的縣(區),逐年進行農戶跟蹤調查,詳細記錄了農戶家庭與生產等方面的信息。隨著地區經濟發展結構的變化,具體的調查問卷和指標也經歷了多次修改,到2003年開始記錄農戶家庭每個勞動力的詳細勞動時間分配信息,雖然2009年調查問卷中關于家庭勞動力勞動供給指標又發生變動,但只是對一些指標進行了補充采集,未對整個調查指標體系產生影響,從而保證了本研究數據指標的完整性和延續性。

2.3重要變量定義與說明

在模型變量的實際選取中,遇到一部分變量無法直接從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庫中調取,而需要進行對應的變量處理。

首先,觀察點數據庫中未直接給出農戶單、雙季水稻播種面積,但使用農戶水稻復種指數(當年水稻播種面積與水田面積比重)可以表示農戶單、雙季水稻種植情況,該指標介于0與2之間。在固定觀察點數據中農戶耕地和水田數據完備的情況下,我們認為0

從我國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的實際生產情況來看,農戶會依據地塊特征和生產條件來分配自家的單、雙季稻種植比例,這樣一來可實現口糧和商品糧的產出最大化,二來可以熨平因氣候或病蟲害可能帶來的產量波動。與僅使用0-1型虛擬變量(如0=單季稻,1=雙季稻等)表示農戶種植單雙季水稻的情況相比,結合耕地面積和水稻播種面積所構造的水稻復種指數可以表達出更多的信息。因此,以水稻播種面積與水田面積比重等于1為界點,以區分農戶單雙季稻種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次,對于經濟水平欠發達地區而言,尤其是我國長江流域的中部和西部稻作區,農機裝備正逐步被運用到水稻生產過程中,以對傳統的人、畜力使用進行替代,因此本文使用農機作業費占農機與畜力總費用的比例來度量農村社會化服務程度[12](y2)。同時,對農民普及農技培訓一直以來是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較為關注其對農戶稻作制度選擇的影響程度。

最后,觀察點調查數據庫中給出了農戶家庭中成員信息及在鄉鎮內從事非農兼業的類型,但未具體給出每個成員不同從業類型的收入資料,因此無法度量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收入,而相應地使用其是否有水稻種植以外的非農兼業活動作為模型指標。

3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與2004年相比,2010年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的水稻種植農戶數減少了17.92%,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江西省和安徽省,減幅分別達到30.91%和21.35%,而其他省份減幅則相對平緩。進一步由表2可發現,2004-2010年間,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的水稻復種指數呈現逐年降低趨勢,年均降速達到0.013,這其中農戶水稻“雙改單”趨勢明顯,雙季稻種植比例由2004年的42.67%減少到2010年的31.78%,年均降幅達1.82個百分點,而單季稻種植比例增長迅速,到2010年,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農戶的單季稻種植比例已接近七成左右,達68.22%,從而表明農戶在稻作制度選擇上的偏向于單季稻種植的趨勢正逐步凸顯。

由于水稻生產者老齡化程度增加以及農戶家庭中農業勞動力的日趨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替代傳統人、畜力的農機裝備正逐步地被應用到水稻生產環節上,表2顯示農村社會化服務程度由2004年的0.432上升到2010年的0.947,年均增長幅度達0.086,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其中到2010年,江蘇省和湖南省水稻生產已完全使用上農機裝備,畜力使用已從水稻生產中退出。這種快速變化的背后,除了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扶持、農機來源途徑的日趨廣泛與機械勞作效率較高外,農機使用價格的相對低廉和農村雇工費用的上漲均是重要的推動力。與此同時,表3也顯示,2004-2010年,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約有一到兩成的農戶在水稻生產中雇傭了勞動力,其中單季稻生產者雇傭比例略高出雙季稻。結合畝均雇工數量來看,雙季稻的畝均雇工數高出單季稻約0.5-1個工左右,且再結合不斷攀升的工價可見,雙季稻種植由此需要比單季稻多支出0.5-1個工價的雇工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雙季稻生產者的凈收益。

農村社會化服務的快速發展,使得2004-2010年長江流域單、雙季水稻生產者在本鄉鎮內從事農業勞動時間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其中較2004年,2010年的單、雙季稻生產者用于農業勞動的時間降幅分別達23.74天和32.22天。水稻生產者的農業勞動時間下降,直接帶來了其非農勞動時間的增長,尤其是單季稻生產者的非農勞動時間均顯著地高于雙季稻,說明雙季稻生產者需要付出較多的勞動時間用于水稻生產及管理,相應地降低了其從事非農勞動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2008至2010年,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勞動時間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10年單、雙季稻生產者的非農勞動時間分別達到156.50天/年和121.18天/年,較2008年增幅分別達21.19%和23.79%。

表3中顯示,長江流域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現象廣泛的存在。到2010年,水稻生產者的非農職業比例已達到21.93%,較2004年上升了7.41個百分點,其中“從事非農家庭經營”和“受雇勞動者”的分布最多。從行業角度來看,2004年水稻生產者職業所屬行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水面養殖業、商貿、飲食或服務業和建筑業,比例依次達27.97%、14.69%和14.49%,而到2010年,上述行業排名已發生較大的變化,水稻生產者職業所屬行業排名前三位的轉變為工業、建筑業和水面養殖業,比例依次達26.26%、23.74%和17.32%,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所帶動的農村產業的發展與升級,農民兼業由農業內部的種養結合經營逐漸向農業以外產業的拓展。

進一步我們發現,雙季稻生產者職業中的農業家庭經營比例和農業比例均高出同期單季稻生產者約5個百分點左右,換言之,雙季稻生產者從事于兼業的比例要低于單季稻生產者,這反映出雙季稻生產可能更容易在勞動時間或勞動強度上“擠占”或者降低勞動者從事兼業的可能性。從單、雙季稻生產者兼業所屬行業的分布來看,雙季稻生產者的職業多分布于水面養殖業和建筑業,而單季稻生產者的職業主要分布于工業、建筑業和商貿、飲食或服務業。值得關注的是,2004-2010年,水稻生產者職業分布于工業的比例正穩步地提高,尤其是雙季稻生產者,在工業行業從事兼業的比例從2004年的5.39%增長到2010年的20.67%,這主要得益于鄉鎮企業或城鎮近郊企

業的快速增長,也得益于農村社會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將勞動者從水稻生產中逐步替代出來。

4實證結果分析

4.1模型估計方法選擇

在使用聯立方程模型估計前,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矩陣顯示水稻收入占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srzb)、職業度(zyd)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較為接近,且水稻收入占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與職業度之間的相關系數也高出其他變量,兩者之間表現出較高的多重共線性,所以不能同時將這兩個變量放入模型中。然而,由于職業度(zyd)反映出農民當年水稻總產量用于出售或口糧的傾向,而農民的這種以解決家庭口糧需求或出售盈利為導向的行為差異可能會影響到其稻作制度選擇與非農兼業行為,因此本文在模型中選擇放入該指標。

畝均雇工數和工價是指水稻生產環節上雇傭了勞動力的農戶的統計數字;畝均用工量包含了自身投工和雇工數;雇工工價、畜力費和機械費均為當年價格。單季稻欄下的農業家庭經營比例指農業家庭經營人數與單季稻生產者總數的比值,行業中的農業比例類似;行業中的農業中不含養殖業,這是由于農村固定觀測點數據中記錄了農戶的水面養殖面積,因此根據這一指標將水面養殖業單獨列出;2009年最新修訂的指標體系較2003-2008年指標體系更加細化,本文通過將2010年的行業指標合并,使其與2003-2008年指標體系一致,具體處理如下:將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合并為工業,將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合并為商貿、飲食或服務業。

在模型變量確定后,還需要對模型的總體參數進行“可識別”檢驗。可識別是進行參數估計的前提條件。由于本文聯立方程模型中需要估計的方程中的外生變量(Xi)個數遠大于內生變量(y1、y2與y3)的個數,使用階條件或秩條件判定,每個方程都屬于過渡識別。

聯立方程模型估計方法主要有單一方程估計法和系統估計法,兩者常用是二階最小二乘法(2SLS)和三階最小二乘法(3SLS)。如果聯立方程模型中假定為外生的變量與結構方程中的擾動項不相關,則使用系統估計法能夠增加估計效率;反之,若二者相關,則使用系統估計法將使得估計結果有偏,此時適宜使用單一方程估計法。現有文獻中,常通過豪斯曼(Hausman)檢驗來確定使用何種估計方法。表4中豪斯曼檢驗結果顯示聯立方程模型不能完全拒絕外生變量和結構干擾無關的假設,故應使用系統估計法。

4.2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對聯立方程模型選用系統估計法中最常用的3SLS法,計量結果(見表5)分析如下:

(1)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程度與其單雙季水稻種植之間具有互補性,然而也有微弱跡象表明,隨著生產者非農兼業程度提高,將對單雙季水稻種植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假說1未得到完全驗證。模型(1)顯示,2004-2010年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者非農兼業程度提高1個百分點,能夠顯著提高其水稻復種指數0.316個百分點,說明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行為,并未明顯地誘發其從雙季稻改種單季稻。這主要是由于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多數是基于自身稟賦與生產實踐的綜合決策,合理利用農業生產季節性、農忙與非農忙時期以及早晚與正常工作時間之間差異,在務農與非農勞動時間上進行錯峰配置,從而使得非農兼業行為與水稻生產之間形成互補。然而,使用2010年截面數據的模型(2)顯示,生產者的非農兼業對水稻復種指數存在負向影響,表明非農兼業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會在一定程度促使生產者從雙季稻改向單季稻,而這主要是由于2010年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程度較高,尤其是兼業類型從傳統的種養業向工業、服務業的轉變,從而使得生產者以往多選擇農閑“打零工”或“做小工”這種調配勞動時間相對自由的兼業活動逐漸“被規范”起來。

模型(1)結果也發現,在影響生產者單、雙季水稻選擇的因素中,其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農技培訓以及所在縣域的人均經濟水平對其單雙季稻選擇不顯著或者影響程度較小,而農戶家庭中農業勞動力數量與職業度對生產者單、雙季水稻選擇具有顯著影響,尤其是水稻生產者的職業度。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水稻生產者的職業度提高1個百分點,能夠顯著提高復種指數0.753個百分點。這與樣本統計描述一致,相比于2004年,到2010年單季稻生產者的職業度保持了相對穩定,從0.441小幅波動到0.439,而雙季稻生產者的職業度則呈現緩慢上升態勢,從0.597增長到0.635。水稻生產者職業度的提高,意味著其稻谷產量中用于向市場出售的比例增高,這種出售盈利導向能夠更好地激勵其選擇雙季稻,從而來提升水稻種植收益。

(2)農村社會化服務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上,而對單雙季水稻選擇的影響較小。模型(1)顯示,2004-2010年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村社會化服務程度提高1個百分點,能夠顯著提高非農兼業程度0.985個百分點,但卻降低水稻復種指數1.622個百分點,這一結論驗證了假說2,但假說3未得到驗證。這主要是一方面,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尤其是農機裝備在水稻生產中的廣泛使用,有效地替代了水稻生產環節上的大量勞動時間,從而能夠將勞動者從原本繁雜的水稻生產中逐步替代出來,增加了生產者從事非農兼業活動的勞動機會。另一方面,村鎮內雇傭勞動力難度與成本上升以及農民獲取農機社會化服務途徑增多,使得農機社會化服務逐漸成為水稻生產中必需的要素投入之一,而相對于單季稻而言,雙季稻生產需要生產者支付較多的農機使用費用,出于成本收益、勞動時間以及非農機會成本的綜合考慮,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對農戶穩定水稻種植起到了較好的貢獻,但對于激勵農戶選擇雙季稻的影響較弱。

4.3穩健性檢驗及分析

若考慮農戶家庭成員間收入轉移的情況,則式(6)中生產者非農兼業行為對其單雙季水稻選擇的參數估計存在下偏的可能性。這是因為水稻生產者的水稻種植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經營總收入水平的影響,當生產者能夠從家庭其他成員那里得到轉移收入,實質上等同于其自身的收入增長,從而會降低其通過提高水稻復種指數來增加收入的激勵作用。因此,為了檢驗上述結論的穩健性,本文引入農戶家庭經營總收入,以分析其對生產者單雙季水稻選擇的影響(見表6)。

模型(3)計量結果與模型(1)類似,但模型(3)中農戶家庭經營總收入對生產者單雙季水稻選擇的影響程度低于模型(1)。模型(3)結果顯示,2004-2010年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家庭經營總收入提高1個百分點,會顯著提高其水稻復種指數0.108個百分點,低于生產者非農兼業程度對水稻復種指數的影響程度。這主要是農戶家庭經營總收入對生產者單雙季水稻種植選擇的影響具有間接性,在多數情況下,生產者的單雙季水稻種植決策,首先會依據自身的生產經驗,往往再綜合考慮收入增長預期或貢獻以及鄰里周邊的生產情況等因素來決定生產行為。

綜合來看,農村社會化服務發展符合了當前勞動替代型的農業技術進步方向,農機等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放松了生產者在水稻生產上的勞動時間與強度的約束,促進了水稻生產者非農兼業程度的提高,也進一步增加了水稻生產者“雙改單”的發展趨勢。水稻生產者稻作制度上的“雙改單”或者水稻復種指數的下降,將帶來稻谷總產量的下滑,也對糧食供給安全和提高耕地利用率帶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然而模型(1)與(3)結果顯示,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尚不能完全兼顧農戶單雙季水稻選擇和收入增長的雙重目標,或者說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尚不能使得水稻生產者做出偏向于雙季稻種植的決策變化,目前能夠有效地兼顧到農戶雙季稻選擇和收入增長的出路可能在于培育職業農民。

5結論與建議

本文使用2004-2010年我國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6省1市的農戶數據,以農村社會化服務為視角,實證分析了農戶水稻“雙改單”與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 2004-2010年,我國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農戶水稻的“雙改單”變化明顯,雙季稻種植比例年均降幅達1.82個百分點,2010年農戶雙季稻種植比例已降至三成左右,農戶在稻作制度選擇上偏向于單季稻種植的趨勢正逐步凸顯。2010年,約有三成水稻生產者從事非農兼業活動,其中雙季稻生產者從事非農兼業比例要低于同期單季稻生產者約5個百分點左右,非農兼業類型正呈現出由農業內部的種養結合經營逐漸向農業以外產業拓展的趨勢。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的農村社會化服務程度發展迅速,年均增長幅度達0.086。由于生產者可在務農與非農勞動時間上進行錯峰配置,其非農兼業程度與單雙季水稻種植之間具有互補性,然而也應注意到,隨著生產者非農兼業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將對雙季水稻種植產生負面影響。農村社會化服務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水稻生產者的非農兼業行為上,而對其單雙季水稻選擇影響較小。

鑒于上述研究結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①重視我國長江流域農戶稻作制度演變趨勢。長江流域單雙季稻作區是我國重要的水稻主產區,農戶水稻“雙改單”或復種指數的下降,將帶來稻谷總產量的下滑,也對糧食供給安全和耕地利用率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②深化農村社會化服務內容,培育職業農民。農戶雙季稻選擇與收入增長之間不具有明顯的沖突,當前鼓勵或調控農戶選擇雙季稻的核心是穩定和落實收入增長的預期,合理的途徑一是繼續深化與拓展農村社會化服務內容,從單一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向水稻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發展,以更好地解決農戶雙季稻生產上的困難和顧慮;二是培育現代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的市場參與程度。

(編輯:李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Van den Berg M M, Hengsdijk H, Wolf J, et al. The Impact of Increasing Farm Size and Mechanization on Rural Income and Rice Prod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7,94:841-850.

[2]劉朝旭,劉黎明,彭倩.南方雙季稻區農戶水稻作植模式的決策行為分析:基于湖南省長沙縣農戶調查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12,34(12):2234-2241. [Liu Zhaoxu, Liu Liming, Peng Qian. Analysis of Rice Cropping Decision:Making in a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of Southern China [J]. Resources Science,2012, 34(12): 2234-2241.]

[3]辛良杰,李秀彬.近年來我國南方雙季稻區復種的變化及其政策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1):58-65. [Xin Liangjie, Li Xiubin. Changes of Multiple Cropping in Double Cropping Rice Area of Southern Chin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1): 58-65.]

[4]陳風波,馬志雄,陳培勇.農戶水稻種植模式選擇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個省的調查[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7(3):62-73.[Chen Fengbo, Ma Zhixiong, Chen Peiyong. Selecting Status of Farmers Rice Cropping Patterns and Its Impact Factor Analysis: Four Provinces Surve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1, 7(3): 62-73. ]

[5]尹昌斌,陳印軍,楊瑞珍.長江中下游地區稻田改制的傾向與動力:來自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4:30-33. [Yin Changbin, Chen Yinjun, Yang Ruizhen. Trend and Motivity on the Changing System Of Paddy field Planting in the Middle:Down Yangtze River Valley[J].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3, 24(2): 30-33.]

[6]翁貞林,王雅鵬.糧食主產區種稻大戶稻作經營“雙季改單季”行為的實證研究:基于江西省619個種稻大戶的調研[J].生態經濟,2009,(4):45-47. [Weng Zhenlin, Wang Yapeng. Analysi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Big Rice Farmers Behavior of Transferring Twoseason Farming Rice to Singseason One in the Main Graingrowing Areas: Based on 619 Big Rice Farmer Households of Jiangxi Province [J]. Ecological Economy, 2009, (4): 45-47. ]

[7]張文毅,袁釗和,金梅.亟待破解雙季稻區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遲緩的難題[J].中國農機化,2011,(4):3-5. [Zhang Wenyi, Yuan Zhaohe, Jin Mei. Urgent to be Solved Difficult Problem of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Developing Slowly in Double Cropping Rice Area [J].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11, (4): 3-5.]

[8]馬志雄,丁士軍,陳風波.地塊特征對水稻種植模式采用的影響研究:基于長江中下游四省農戶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2,(9):11-18. [Ma Zhixiong, Ding Shijun, Chen Fengbo. The Impact of Land Patterns Characteristics on Mode of Paddy Rice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Farmer Household in Four Provinces of Middle and Lower of Yangtze River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2,(9):11-18.]

[9]黃祖輝,楊進,彭超,等.中國農戶家庭的勞動供給演變:人口、土地和工資[J].中國人口科學,2012,(6):12-22. [Huang Zuhui, Yang Jin, Peng Chao, et al . Evolution of Labor Supply in Rural Households: Population, Land and Wage[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2, (6): 12-22.]

[10]李慶,林光華,何軍.農民兼業化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相關性研究: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數據的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 27-32.[Li Qing, Lin Guanghua, He Jun. A Correlation Study on Farmers Concurrent Business Behavior and Changes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alysis Based on a Survey of Farmers from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3(3): 27-32.]

[11]林堅,李德洗.非農就業與糧食生產:替代抑或互補:基于糧食主產區農戶視角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9):54-62.[Lin Jian, Li Dexi. Offfarm Employment and Grain Production: Substitution or Complementation:An Analysis with Farmers Households Perspective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 (9): 54-62.]

[12]周宏,王全忠,張倩.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與水稻生產效率缺失:基于社會化服務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14,(3):53-65.[Research on Ageing of Rural Labour Force and Efficiency Loss of Ric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rvice [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4,(3): 53-65.]

[13]Gary S B,王業宇,陳琪.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9-139. [Gary S B,Wang Yeyu,Chen Qi.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ihavior [M].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109-139.]

AbstractThe switch from doublecropped to singlecropped rice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in rice planting in China. Due to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rice planting income in household income, farmers tend to allocate more time and resources to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 farmers to plant doublecropped rice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grain reserve and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arable land. The so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time 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food security and increase household incom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lanting pattern switch from doublecropped to singlecropped rice and the income changes based on data from farm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model to understand whether so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can encourage farmers to plant doublecropped rice, and increase their income at the same time. A substantial switch from doublecropped to singlecropped rice was observed during 2004-2010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The proportion of doublecropped rice decreased annually 1.82%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planting of doublecropped rice accounted for only one third of the total rice planting in 2010. Traditional rice farmers allocated more labors and resources to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aquaculture. The so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primarily based o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were not feasible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household income through planting doublecropped rice. In addition, the so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had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decision of planting doublecropped or singlecropped rice, but mainly contributed to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of farmers. The labor and time can be reasonably allocated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of rice farmer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pattern of doublecropped ric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nonagriculture may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planting of doublecropped rice. In summary, in order to keep strategic grain reserve, we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the ongoing rice planting pattern switch from doublecropped to singlecropped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o encourage farmers to plant doublecropped ric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ppropriate social services should be provided to farmers prior to, during, and after rice planting.

Key wordsswitch from doublecropped to singlecropped rice; income increase; so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nonagriculture activities; labor supply

猜你喜歡
水稻
水稻和菊花
幼兒100(2023年39期)2023-10-23 11:36:32
什么是海水稻
機插秧育苗專用肥——機插水稻育苗基質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40
中國“水稻之父”的別樣人生
金橋(2021年7期)2021-07-22 01:55:38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今日農業(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10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亚洲二三区| 伊人天堂网|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影院|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全部毛片免费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三级网站|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狠狠亚洲五月天| 无码在线激情片|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色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国产一二视频|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91色在线视频| 9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中文一级毛片|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观看无码a∨|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日本成人一区|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日韩视频免费|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亚洲精品第五页| 日本三区视频|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福利视频久久|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黄色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乱强伦| 五月激情综合网| 91视频精品|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亚洲aⅴ天堂| 天天色天天综合|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精品香蕉|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色综合五月婷婷|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成肉网|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