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艷 (鎮江市園林管理局,江蘇鎮江 212000)
?
融入城鄉的綠道網絡構建——鎮江市綠道網絡構建路徑探究
胡 艷(鎮江市園林管理局,江蘇鎮江 212000)
摘要從綠道網絡的概念和建設意義出發,以鎮江市南山風景區綠道為例,結合城鎮一體化的契機,科學編制綠道網絡系統規劃,探討鎮江市構建城鄉綠道網絡的路徑及管理機制,旨在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拋磚引玉。
關鍵詞城鄉;綠道網絡;路徑;機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 Network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Discussion on Zhenjiang Greenway Network Construction Path
HU Yan(Zhenjiang Garden Administration, Zhenjiang, Jiangsu 212000)
AbstractFrom concept and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greenway network, with Nanshan scenic area greenway in Zhen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urban integration, scientific preparation of greenway grid system planning, the path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constructing urban-rural greenway network in Zhenjiang City was discussed, aiming to initi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areas; Greenway network; Path; Mechanism
“綠道運動”是20世紀90年代歐美等國掀起的一股熱潮,它是景觀生態學、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等多個學科交叉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近年來,綠道建設在國內方興未艾,廣州、上海、浙江等省市紛紛探索實踐適合各自城市特色的綠道系統建設。
2013年鎮江南山綠道的建成在鎮江市乃至江蘇省引起關注,受到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眾多專家的好評,更被評為鎮江市民最貼心的惠民工程之一(圖1)。目前,鎮江市正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城鄉綠道網絡建設應列入議事日程,作為其有效抓手,全面構建覆蓋城鄉的綠道網絡體系。因此,筆者借鑒其他城市綠道系統的建設經驗,探討鎮江市構建城鄉一體綠道網絡的路徑。
1綠道、綠道網絡的理論基礎
所謂“綠道”是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走廊。因其具有線性、連續性、可及性的特點,在連續破碎的自然空間、重組自然生態系統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綠道網絡則是經過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多功能網絡體系,是促進區域生態穩定、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鄉環境景觀,兼具生態保護、游憩健身、文化保護和交通運輸等多種功能的綠色開敞空間網絡。因此,研究城鄉綠道網絡建設對于推進鎮江市城鎮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
2綠道建設對城鄉發展的意義
2.1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綠色廊道綠道網絡選線規劃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相結合,以城鄉區域為研究背景,利用綠色廊道將各種區域綠地空間串聯起來,形成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保護機制,以保障綠道生態功能的發揮,保存綠道范圍內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進一步推動區域城鄉綠地系統的構建[2]。
2.2是保護城鄉生態旅游資源的重要抓手綠道網絡的綜合性體現在綠道用最少量的土地保護了最多的資源。綠道網絡的規劃建設在充分勘察分析區域自然、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選擇最合理的路徑,對沿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較高觀賞價值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綠道網絡的形成可以保護城鄉生態廊道,聯通核心生態資源(如水系與山體),形成城鎮生長邊界與隔離緩沖帶,以合理引導城鎮建設,保護區域原有的良好生態環境。
2.3是惠及城鄉民眾休憩、旅游的重要內容綠道網絡在為城鄉保護好自然生態景觀和社會人文環境的同時,又提供了方便舒適的慢行交通系統,具有很好的滲透性和可達性。綠道網絡的形成使人們可以更加便利地融入自然、回歸歷史,充分體驗生態人文、低碳旅游、康體健身、環境教育等多種形式的休閑娛樂活動,為城鄉民眾的日常交流、休憩、旅游提供良好的綠色空間[3]。
2.4是推動城鄉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綠道網絡建成后,通過改善當地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促使周邊土地增值,一方面直接帶動游憩、餐飲、住宿、休閑等旅游相關產業;另一方面也間接帶動和影響周邊區域乃至整個城市的房地產業、文化娛樂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積極的作用。綠道網絡規劃建設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生態景觀層面,它既是生態宜居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種新嘗試,又推動了城鄉旅游經濟的發展。
3鎮江市城鄉綠道網絡構建的路徑
鎮江目前尚未制訂綠道系統規劃方案,但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不斷追求,越來越多的市民到戶外、景區、綠地內步行健身。每當夜幕降臨,濱江風光帶、南山風景區、古運河風光帶、金山湖景區人流如織。2011年市民還評選出市區“十佳”步行路線,既有濱水線路,也有景觀線路和歷史線路。可以說,市民自發的鍛煉活動需求催生了濱水、鄰山綠地步行綠道的功能,形成了鎮江步行綠道的雛形。2013年建成的南山綠道,更是受到廣大市民的一致認可,每天來此鍛煉的人絡繹不絕,但這些綠道都是相對獨立的,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功能也較為單一,基本集中在沿江一線和南山風景區[4]。
鎮江自然生態基底優越,城外群山環繞,城內山林密布、水網如織,是構建城鄉一體的綠道網絡系統的良好基礎。鎮江市應抓住城鎮一體化建設的契機,科學編制綠道網絡系統規劃,分層次、分步驟,逐步建立融入城鄉的綠道網絡系統。
3.1充分利用道路網絡系統結合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依托連接城鄉的國道、省道,以及市區內“三橫九縱”的交通骨架體系來構建綠道網絡。如結合312國道、338省道、234省道等國道省道的防護綠地來規劃城鄉綠道,將鎮江市區與周邊的十里長山、圌山、五洲山、橫山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以及大路、高資、三山等鄉鎮有機串聯起來,成為城鄉綠道的主動脈,借助南徐大道、長江路、檀山路、潤州路等城市景觀路來建設城區綠道,提高綠道的通達性和便利性。
3.2充分利用江河溪流資源鎮江水資源豐富,北面長江滾滾而流,古運河穿城而過與京杭大運河、長江交匯。主城區內水網密布,共有大小河流37條,總長107.8 km。充分利用縱橫交錯江河溪流,打造濱水景觀空間,構建多種功能的綠道網絡。如通過沿江景觀帶的打造串聯起三山景區,構建鏈接東西城區的濱江旅游觀光型綠道。結合古運河、團結河、鳳凰河等河道整治,依托濱水帶狀綠地建設貫穿新、老城區的濱河游憩型綠道。
3.3充分利用山體資源鎮江素有“城市山林”之美譽,城北沿江山體叢立,寶蓋山、云臺山、北固山、花山、焦山、象山、合山、大禹山,山水相依、風格迥異,文化底蘊深厚,構建了三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城南為寧鎮山脈東端,群山延綿,與長江順勢,自西向東有香山、長山、五洲山、馬鞍山、橫山和圌山。城中有13.28 km2的南山風景區,南徐新城區有茶硯山、龍脈團山、跑馬山等,新老城區之間有磨笄山、黃鶴山、老虎山、寶塔山。主城26座山體星羅棋布,面積達14.75 km2,約占主城區面積的18%,是一座典型的山林城市。鎮江在構建綠道網絡系統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特有的山林資源,綠道建設與山體整治相結合,退房還山,修復生態,讓一條條綠色廊道串聯起一座座山體公園。
3.4充分利用古村落、田園風光資源鎮江是擁有3 000年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保存了許多傳統古村落,如姚橋華山村、姚橋儒里村、新區葛村、丹徒槐蔭村等,不少村落承載了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傳說。利用深入村鎮的綠道網絡,將這些散落的傳統古村落與城市綠道相聯系,增加了方便性、可達性,既有利于人們進入村落感受村落文化,也有利于古村落的宣傳與保護。另外,茶園、果園、農莊是鄉村景觀的又一特色,通過綠道連接起鄉村家家戶戶的茶園、果園、農田等,既豐富了綠道的景觀與體驗,又帶動了鄉村的“農家樂”經濟。
4綠道網絡建設機制
4.1整體規劃,屬地建設城鄉綠道網絡建設應由市政府統一制訂整體規劃、建設標準和技術指引,根據屬地將任務分解到各轄區、鄉鎮,由轄區、鄉鎮整合土地資源,提供閑置、廢棄土地、房屋等,由各投資主體依托舊城改造、新城建設、河道整治、道路改造等工程帶動推進綠道建設。
4.2多元投入,產投結合綠道網絡系統應構建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的良性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政府根據規劃制訂實施計劃和資金安排計劃,充分整合農、林、水、城建資金,將綠道建設與城建項目、農林建設、水利建設相結合,發揮資金的綜合效應,并完善沿線生態旅游配套設施,從而帶動旅游業、餐飲業等服務業發展,推進沿線地價的升值,從而提升區域經濟,使投入和產出相平衡[5]。
4.3以民為本,群管群治城鄉綠道網絡建設是一項惠民、利民的生態工程。隨著綠道建設的不斷推進,市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不斷改善,生態休閑場所不斷豐富;由綠道而帶動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使村民的經濟來源不斷豐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必將調動廣大市民的積極性,建立常態化的綠道管理機制,調動廣大市民、村民積極主動參與到綠道維護建設中來,實現群管群治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蔡瀛,何昉.融入城鄉的綠道網選線思路與規劃方法[J].規劃師,2011(9):32-38.
[2] 徐文雄,胡輝倫.低碳經濟背景下綠道建設對于旅游發展的影響:以從化為例[J].特區經濟,2011(4):174-176.
[3] 李朦朦,吳遠翔.城鄉綠道的功能性研究[J].綠色科技,2014(9):132-134.
[4] 鄧毛穎.增城市綠道規劃與建設機制研究[J].規劃師,2011(1):111-115.
收稿日期2015-10-28
作者簡介胡艷(1982-),女,安徽蕪湖人,工程師,碩士,從事城市園林建設與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S 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3-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