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黃雅琪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愛與使命
——再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黃雅琪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是魯迅早期創作的一篇較為重要的雜文,文中提出的“幼者本位”思想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本文嘗試結合魯迅筆下涉及父子關系的多篇雜文、散文和小說,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對《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做出解讀。解讀的重點,集中于魯迅“父子觀”中的兩個關鍵詞——愛和使命。魯迅所說的父子之愛是離絕了交換利害關系的、純然天性的愛,剝除了傳統道德中虛偽矯作的成分,具有返歸自然的屬性。同時,為人父者應當承擔起更多的義務乃至使命,不惜犧牲自己以求得后起新生命的解放。這既是源于天性之愛的選擇,也是挽救民族命運的關鍵所在,是合于人類社會發展、進化之道的。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父子觀父子關系
1919年11月,《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刊載于《新青年》雜志第6卷6號。但凡論及魯迅的反封建思想、“立人”主張和社會進化論觀點,研究者們大都引證此文加以論述。此外,這篇文章更是研究魯迅“兒童觀”和“兒童文學觀”時不可或缺的文本。這方面的代表,較早且較完善的有《魯迅的兒童觀:兒童文學視角》①和《魯迅周作人早期兒童文學觀之比較——兼論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魯迅方向》②。此二篇主要闡述了魯迅的“兒童本位論”,及其對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影響。近年來,在兒童文學視角之外,又有研究者以《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論述魯迅的“父子觀”,可謂另辟蹊徑,如:《論自然的合理性與文化的合理性——以魯迅論父子關系為中心》③、《“救救孩子”還是“救救父親”?——從魯迅小說中“孩子”命運看其對啟蒙和自我啟蒙的思考》④、《論魯迅小說中的父子關系》⑤等。
可見,由《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引申開去,前人已有頗多精彩的論述。但正如魯迅的其他很多作品一樣,此文依然具有研讀的空間和價值。本文將嘗試結合魯迅筆下涉及父子關系的多篇雜文、散文和小說,對《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做出解讀。解讀的重點,集中于魯迅“父子觀”中的兩個關鍵詞——愛和使命。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發表于“五四”時期,文章的意義首先在于它提出了“愛”的命題。須知在此之前,被世人普遍接受的理想父子關系不外乎 “父慈子孝”、“子承父志”。這樣的傳統道德觀鮮少提及親子之愛,而是以“恩”代替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孝”代替兒子對父親的愛。此外,又加以繁縟的禮數,以顯示人倫的完滿、和諧。長此以往,純然天性的愛被壓抑乃至遺忘,父子關系便扭曲、畸形。
在這樣的文化現實面前,魯迅提出本屬人之天性的“愛”,便帶有一種重新發現的意味,恰似于茫茫黑夜中重新點亮一座被人棄置已久的燈塔。他說:“所以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⑥父子關系,或親子關系,本就應該唯“愛”而已矣?!暗魫哿ι星也荒茔^連,那便任憑什么‘恩威,名分,天經,地義’之類,更是鉤連不住?!雹唪斞笍娜说淖匀槐拘猿霭l,嘉許“愛”的偉力,同時對一味強調“施恩——報恩”的傳統倫理道德提出了質疑,不僅質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質疑其是否真能發揮勸人盡孝進而維護人倫秩序的作用。
在《二十四孝圖》中,魯迅這樣表白自己幼年時的心跡:“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雹噙@是未經“污染”的童心對于盡孝的向往,因為孩子天性是愛父母、愿意親近父母的。然而,在聽完二十四個故事,尤其是“郭巨埋兒”的故事之后,年幼的魯迅對行孝一事感到絕望且恐懼:
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
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⑨
勸人盡孝的《二十四孝圖》卻恰恰泯滅了一個孩子對長輩的親近之心,在親子間筑起一座恐怖的高墻,導致親子間的隔絕乃至仇視。可見,“以不情為倫紀”的道德寓言在孩童心中只是投下了大片的陰影,毫無勸善的功效。對成人來說,它也同樣不起作用,因為誰都知道“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⑩。
“郭巨埋兒”之外,讓魯迅深覺反感的另一個故事是“老萊娛親”。這二者及其他類似的“二十四孝”故事均有一個共同的弊病——虛偽。因為它們既然是封建道德的訓喻工具,就必然被附加了太多政治教化的色彩,也自然脫離了人之本心。這種教化,究其根本,是為了確立至高無上的君權。在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中,父權、君權是一體的,“孝親”與“忠君”也是相通的?!熬秊槌季V,父為子綱”,其邏輯在于,首先貶抑子的權利,方可樹立父的權威。而封建君主又是萬民之父,孝的概念于一般民眾中鞏固了,便可培養出順遂的子民。魯迅正是看破了這層關系,才要求拆穿傳統道德的虛偽性,棄絕片面強調孝道的傳統父子觀。繼而要求返歸自然,回到人性的初始,回到“愛”。
自然界的安排,雖不免也有缺點,但結合長幼的方法,卻并無錯誤。他并不用“恩”,卻給予動物以一種天性,我們稱他為“愛”。動物界中除了生子數目太多一一愛不周到的如魚類之外,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犧牲了自己,讓他的將來的生命,去上那發展的長途。?
摒棄利益關系,甘于自我犧牲,愿其生存、發展——在魯迅看來,這就是愛,是連動物都具有的天性,也是真正合乎自然的?;谶@樣自然主義的思想,魯迅希望喚醒父子之間的天性之愛,亦即“無我的愛”,要求前者的生命犧牲于后起的生命。他還肯定了“父子之間沒有什么恩”的觀點。在他看來,父母子女“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甚至可以說,該領受感謝的,反而是孩子,因其接過了生命的重擔,來到人世,使父母的生命趨于完滿,并得以延續。魯迅在寫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后不久,讀到日本作家有島武郎的《與幼者》,“覺得很有許多好的話”,便一一摘錄出來,成《“與幼者”》一篇。其中,就有這樣一段:
我對于‘教我學會了愛你們的你們’的要求,只是受取我的感謝罷了……像吃盡了親死尸,貯著力量的小獅子一樣,剛強勇猛,舍了我,踏到人生上去就是了。?
在這里,魯迅所激賞的,正是那種對幼者心存感激的態度,以及舍絕自身以滋養新生命的愛的舉動。這種選擇才是真正覺醒的“人”之父的選擇,毫無虛偽的矯揉造作,體現了順應自然的、全然天性的愛。
以“愛”為核心的現代父子觀與以“恩”為核心的傳統父子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行為主體的側重點不同。傳統父子觀的規約更多地是向“子”一輩提出的。因其信奉“施恩——報恩”的邏輯,為了構建符合道德規范的父子關系,就必然要求甚至強迫子輩遵循孝道、奉獻自身。魯迅則不然,他更強調父親對孩子負有義務和使命。他不向后起的生命提“你們將來怎樣做兒子”,而是闡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僅這一提法本身,就已顯示了魯迅與傳統道德判然兩分的立場。
如前文所述,魯迅認為做父親的首先要愛自己的孩子。這種對后起生命的“愛”是萬千生物的共有本能,是順應自然的,所以可取。然而,有人就此提出質疑——“基于進化論的自然主義思想方法,卻有將人的存在還原為自然存在的潛在危險。須知,不順應自然,人可能還不如動物;不超越自然,人還只是動物。”?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作者顯然沒有看到魯迅父子觀中不僅有自然主義的“愛”,也已包含了超越自然性的要求。
在魯迅看來,中國的父親們大都“權利思想很重,義務思想和責任心卻很輕,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這種企圖“一勞永逸”的懶漢道德背后潛藏著致使社會停頓甚至滅亡的危險。因而他提出“此后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這里,魯迅用了“義務”這個詞,也就是說,愛子女不僅是本能,更有必要成為義務乃至使命。為人父母當對子女盡義務,這義務源起于“愛”,也包含了“愛”,是“天然相愛,愿他生存”,以及“愿他比自己更好”?。更進一步的,這義務還要求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我們看到,源自天性的“愛”,在增添了這番社會性的內涵后,便超越了一般生物純粹本能的“愛”。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社會性的內涵也并不像傳統道德那樣與自然相違逆,而是在求發展、求進化這一點上與自然規律不謀而合。
而魯迅之所以要求建構新型的父子關系,是因為他深感歷史的滯重,擔憂著民族的未來。《隨想錄二十五》中寫道:“所以看十來歲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國的情形;看二十多歲的青年……便可以推測他兒子孫子,曉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國的情形?!?在小說《幸福的家庭》中,主人公面對著自己的女兒,忽而覺得女兒“那可愛的天真的臉,正像五年前她的母親,通紅的嘴唇尤其像,不過縮小了輪廓”,愛憐之心油然而生。但再一想到孩子的母親如今已因疲于應付柴米油鹽的生活褪去了所有可愛之處,便禁不住冷淡下來,揣度著孩子的未來,“恐怕將來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兩只眼睛陰凄凄的……”?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也有類似的書寫:
你年青么?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們有的是青春——孩子一個個的被生出來,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紅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來,眼睛鈍了,人鈍了,下一代又生出來了。?
歷史的停滯觸目驚心——時間徒然地流逝,新生命的誕生沒有任何意義,而只是對以往的復制。這樣的社會沒有進步的希望,只能日益萎頓下去,直至滅亡。這與“鐵屋子”的意象所昭示的是同樣的危機。對搗毀“鐵屋”,魯迅是悲觀多于樂觀的。在他看來,“中國的老年,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已“無法可救”?,甚至先覺者自身也可能在無意之中犯下了“吃人”的罪孽,難以逃脫“被吃”的命運。但魯迅仍葆有對后起新生命的矚目和希望——“沒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至少要“救救孩子”?。
也就是說,要搗毀那“鐵屋子”,推動歷史的車輪,挽救民族的命運,唯一的希望就是“救救孩子”,做理想的“人”之父。這是先覺者們力所能及的,也因此成為他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結語
綜上所述,就《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來看,愛與使命是魯迅父子觀中的兩個關鍵元素。這兩點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
首先,魯迅質疑傳統父子觀中“施恩——報恩”的邏輯,指出其荒謬性、虛偽性。而這種虛偽性,主要根植于其為封建君主專制服務的本質。因此,魯迅提出以“愛”來取代“恩”,剝除傳統道德觀念中關于“孝”的虛偽內涵,建構新型的父子關系。這種新型父子關系以“愛”為核心,要求為人父者排除“交換利害關系”等雜念,全心全意地呵護、照料幼者,幫助后代更好地生存、發展。做出這樣的選擇,與自然進化之道相符,是人性返歸自然的表現。
其次,魯迅的父子觀并不止步于自然主義思想,它還有著相當深厚的社會性內涵。魯迅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要求建構以“愛”為核心的新型父子關系,與以“孝”為主要道德要求的傳統父子觀相比,這里更強調為人父者的“義務”而非“權利”或“權力”。魯迅心目中的理想父親不僅應當愛孩子,還應當對下一代承擔起“理解”、“指導”、“解放”的責任。此外,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魯迅所說的“義務”其實更多地具有“使命”的意味。魯迅深感中國歷史的滯重,為了推動歷史的進步,拯救民族的未來,魯迅借狂人之口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做理想的“人”之父,培育心智健全的真正的“人”,才有可能把下一代從黑暗中解放出來,整個民族也才有可能走上進化、發展的道路。
注釋:
①朱自強.《魯迅的兒童觀:兒童文學視角》.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5).
②蔣風,韓進.《魯迅周作人早期兒童文學觀之比較——兼論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魯迅方向》.載 《魯迅研究月刊》,1994(2).
③于述勝.《論自然的合理性與文化的合理性——以魯迅論父子關系為中心》.載 《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④張向東.《“救救孩子”還是“救救父親”?——從魯迅小說中“孩子”命運看其對啟蒙和自我啟蒙的思考》.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⑤梁培輝.《論魯迅小說中的父子關系》.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⑥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7.
⑦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70.
⑧魯迅.《二十四孝圖》.《魯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96.
⑨魯迅.《二十四孝圖》.《魯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97-198.
⑩魯迅.《二十四孝圖》.《魯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97.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6-67.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5.
?魯迅.《“與幼者”》.《魯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44.
?于述勝.《論自然的合理性與文化的合理性——以魯迅論父子關系為中心》,載《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6.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6.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7.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9.
?魯迅.《隨想錄二十五》.《魯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5.
?魯迅.《幸福的家庭》.《魯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01.
?張愛玲.《傾城之戀》.《傳奇》.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52.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4.
?魯迅.《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1640.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40.
[1]魯迅.《魯迅全集》.同心出版社,2014.
[2]朱自強.《魯迅的兒童觀:兒童文學視角》.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5).
[3]蔣風,韓進.《魯迅周作人早期兒童文學觀之比較——兼論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魯迅方向》.載《魯迅研究月刊》,1994(2).
[4]于述勝.《論自然的合理性與文化的合理性——以魯迅論父子關系為中心》.載《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5]張向東.《“救救孩子”還是“救救父親”?——從魯迅小說中“孩子”命運看其對啟蒙和自我啟蒙的思考》.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6]梁培輝.《論魯迅小說中的父子關系》.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張愛玲.《傾城之戀》.《傳奇》.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