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謝 萍
(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基于社交網絡服務平臺的學生工作方法與載體建設淺探
張雪梅謝萍
(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1363)
文章以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分析社交網絡服務平臺的特點、高校學生的特點、高校學生使用網絡服務平臺情況調查,對高校教師使用社交網絡服務平臺情況進行研究,對學生工作方法和載體建設進行研究。
社交網絡服務平臺學生工作工作方法載體建設
隨著我國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趨勢,中國互聯網呈現急速發展的趨勢。在中國接入互聯網的二十年內,中國網民數量急速增長,并在2008年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根據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①網絡的興盛帶來更多的應用功能和服務,隨著微信、微博、QQ等網絡媒體的出現,社交網絡服務深深地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既給高校學生思想工作帶來新的方式,又帶來挑戰。高校學生工作應“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社交網絡服務平臺,結合新時期“90后”學生特點,“揚長避短”,創新新媒體時期學生工作方法。
本文將以廣州康大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分析社交網絡服務平臺的特點、高校學生的特點、高校學生使用網絡服務平臺情況調查,對高校教師使用社交網絡服務平臺情況進行研究,并對新時期的學生工作方法和載體研究進行探討。
1.社交網絡服務平臺的定義。
隨著網絡的興起,社交網絡應運而生。社交網絡,字面解釋即在網絡上進行人際交往。根據百度百科,社會性網絡(Social Networking)是指個人之間的關系網絡,這種基于社會網絡關系系統思想的網站就是社會性網絡網站 (SNS網站)。SNS的全稱可以是Social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②。
社交網絡歷經從郵件到論壇、博客、人人網的發展,都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經過整合和發展,社交網絡衍伸出更多的功能和趨于完善,除了人際交往外,還可以進行商務貿易、信息交流、休閑娛樂等,如淘寶網、京東、趕集網、搜狐、網易、騰訊等各類門戶網站和視頻網站。
2.高校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服務平臺情況調查。
筆者根據對本院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服務平臺”的調查,隨機抽取500名學生調查其日常使用的網絡社交媒體。根據調查顯示,微信、QQ和微博分別為學生最常使用的社交網絡媒體,本文將人際交往類的社交網絡平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調查的學生中,33.52%的學生平均每天使用超過5小時以上的社交網絡平臺,使用四五小時的占18.56%,幾乎比2小時以下使用率的數據11.63%高出3倍。由此可見,大學生較為依賴社交網絡平臺,并花費大量時間。
對大學生使用的時間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除了睡覺時沒有使用,幾乎每個時段都有在使用社交網絡平臺,諸如微信、QQ等,數據在19:00-24:00,17:00-19:00為使用的高峰期,可見學生們的課余閑余時間寸時不離社交網絡平臺,并被其占據了生活、學習、消遣的主角。
社交網絡平臺包括聊天功能、游戲功能、購物功能、傳送文件功能等,調查結果顯示,85.04%的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主要用來聊天。調查顯示,在常使用哪些社交網絡平臺軟件中,83.66%的學生經常使用微信,54.85%的學生經常使用QQ,29.09%的學生使用微博。(以上三種社交網絡媒體均為智能手機應用軟件,前兩者為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聊天工作工具,可以發送文字、圖片、語音,也可以發送有限朋友可見的空間和朋友圈)。而對于社交網絡平臺中出現的各種商品信息推廣,55.12%的學生表示一般不看,直接略過,更有25.76%的學生表示很反感,并把信息屏蔽。在被調查對象中,80.89%的學生認為使用社交網絡對人際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增進與他人的感情。由此可見,對于學生群體而言,社交網絡平臺發揮最大的作用是在“社交聊天”該功能上,并認同其發揮的重要作用。
調查學生絕大部分任課社交網絡網站對學習帶來的積極影響,52.63%的學生認為可以幫助獲得更多的信息,促進學習。
1.以自我為中心,在社交網絡中喜歡展現自己。
以微信為例,微信除了滿足大學生的聊天功能外,其“朋友圈”功能更是滿足大學生展現自己的網絡平臺。在朋友圈功能中,學生可以在自己設定的好友權限內發布圖片、心情、視頻或者網絡鏈接,可見好友可以和發布者進行互動,可以在點“贊”或者評論。
新時期大學生處在社會急速發展的時代,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受父母寵愛,以個體為中心的特點日益明顯。大學生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最明顯的表現是喜歡在朋友圈發布自己的生活狀態,其原創朋友圈內容包括當下心情狀態(抱怨與開心)、娛樂美食、生活圖片分享。有的學生從早上睜眼開始就發布朋友圈,朋友圈內容從“早安”到“晚安”,個別學生朋友圈更平均一小時一條信息。通過發朋友圈,得到同學和朋友的關注和認同,獲得滿足感。
2.某些大學生缺乏判斷力,并有從眾心理。
由于社交網絡平臺的開放性,新思想和新事物層出不窮,人人都可以發表和轉發,并很容易得到擴散和傳播。大學生喜歡和擅于接受新鮮事物,某些大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在云龍混雜的網絡中,容易人云亦云,扭曲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不利于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3.追求自主。
社交網絡平臺的互動性和開放性,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和發布訊息。大學生可以自主地接收、獲取和消化自己想要的信息,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限制;在人際交往中,可以和對方方便、及時地進行無障礙溝通。以微信為例,微信中有一個“搖一搖”功能,學生可以隨意添加附近或者同時在“搖”的人作微信好友。大學生使用微信與自己的朋友隨時隨地溝通,并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心情在朋友圈上,不受限制。
社交網絡平臺對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在新興媒體和技術的支持下,學生管理工作有了更加豐富的方式和渠道,不再是傳統的單一模式,時間空間受局限的傳統工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社交網絡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
1.社交網絡平臺開放性強,難以約束和管理。
社交網絡平臺沒有限制和門檻,信息的開放性,人人都可以在上面瀏覽和發布信息。社交網絡平臺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時效性強,各種意識、各種思想泛濫可以在短短時間內得到擴散,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就都可以成為“廣播站站長”。由于社交網絡平臺缺乏強有力的監管和把控,對于一些不實或者誤導的信息,部分大學生容易被誤導,不利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輿論把控和約束管理。
2.社交網絡平臺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
由于社交網絡平臺的私密性,只憑靠自律管理,發布信息或者共同無需實名制或者門檻,人人都可以匿名或者利用別人假名在網絡上發布消息。一些不良廣告和視頻,一些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個別學生沉溺于虛擬的社交網絡交友和游戲,漸漸脫離現實社會,缺乏集體意識、社會責任感。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份受到挑戰。
傳統的學生工作開展方法是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展的,教師具有高度的話語權和把控權。隨著社交網絡走入校園生活,教師作為言論“把關人”的角色受到挑戰。一些學生可以自由地在社交網絡上對生活、學校和教師的話語進行吐槽、扭曲理解,一味追求“自由”的學生可能會出現盲目信任,這沖擊著“把關人”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挑戰。
社交網絡平臺雖然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但是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它已經成為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基于社交網絡平臺新的學生工作方法,成為新時期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1.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使用社交網絡平臺情況。
在對本院學生工作管理者使用社交網絡開展學生工作的調查中,100%的政工干部均有開通和使用“微信”和“QQ”。其中最常使用的社交網絡媒體中,QQ的使用率高達100%,微信的使用率緊隨其后,為93.75%,微博和易信偶爾使用。調查顯示,政工干部50%的政工干部每日使用超過5小時以上的社交網絡平臺,使用兩三小時的占據25%。由此可見,政工干部與時俱進,利用社交網絡平臺開展學生工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方式。
被調查問及社交網絡平臺對學生工作的作用,93.75%的政工干部認為社交網絡平臺開展學生工作作用很大,而且經常使用;僅有6.25%認為作用一般,沒有調查者認為其沒有作用。與傳統學生工作相比,93.75%的政工干部認為網絡社交媒體具有即時性、方便性和多元性。用新型社交網絡平臺可以方便政工干部發布通知和相關學生工作事務、與學生談心和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等。
2.新時期利用社交網絡平臺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1)轉變思想觀念,把握時代特點開展工作。
作為新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由于生活和思想都深深刻上了新的時代特點,作為管理者,不能再按照陳舊的思想處理學生工作。學生工作管理者先要重新定位,把握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和社交網絡平臺的特性,將傳統的管理者身份轉變為朋友和參與者身份,利用網絡平臺強有力的技術手段和優勢,順應大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規律,發揮社交網絡開展工作的優勢,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2)建立一支科學管理的網絡思政工作隊伍。
如何利用社交網絡平臺開展學生工作,關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水平。高校應該提高重視程度,系統培訓和規范教師如何發揮社交網絡平臺的優勢,如培訓和指導教師使用優秀教育軟件(如“慕課”)開展網絡課堂教學、網絡思政課教學等。培養一支具備媒介素質的學生干部隊伍,對網絡言論、輿情實行監管和反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政治理論的學習,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道德修養,獲得法律知識,更好地引導學生如何使用社交網絡平臺。
建設一支有較好媒介素質的學生干部隊伍,由于學生干部比老師更能夠深入學生群體,擔任“意見領袖”的他們發表的網絡言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端正學生干部的價值觀念,正確引導學生干部發表言論,并為教師監管、搜集和反饋學生思想動態和情況。
3.以微信為媒介平臺搭建高校學生工作網絡平臺。
從BBS到博客、微博、微信,新媒體的不斷更新換代,都書寫上了時代的技術特點和使用者的喜好特點。現階段大學生既追崇隱私和自由,又喜歡互動溝通和使用自己的權力。政工輔導員開通個人微信,通過“線上”與“線下”共同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時政熱點、修身立志的事例、積極正能量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政工可以關注學生微信動態,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習,并可以實現“一對一”即時性、私密性的順暢溝通。
高校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這一獨有的技術代表官方的聲音,即以學校為主體運營的公眾賬號發布消息,以廣播的方式對宣傳信息進行傳播,其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再受傳統的設備限制,可以有效實現一對一的精準傳播。高校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設計精心的欄目,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團員生活、黨員先進性事跡等模塊,一些與學生互動的留言墻、活動投票,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總而言之,隨著社交網絡平臺的發展,它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它的便利性、時效性、多元性等特點豐富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習慣。當代大學生作為使用群體的主力軍,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悄然發生改變。社交網絡平臺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又為其打開了新的天地。高校政工干部應該把握其發展規律,結合新情況進行研究和實踐,從而更好地將社交網絡平臺運用于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注釋:
①數據源自http://news.ifeng.com/a/20150203/43090145_ 0.shtml.
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RUG-VomyoPr4ANJISTSMe8tcCImAPBP0aUEK0GjfcpNo93sl1Yb995eE-tVtWNk
xpoiFbr5H6bF3G3AQakkh4o3UynaNoqmNQoAWT5YAoe.
[1]單良.社交網絡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2.
[2]鄭華.網絡環境下“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楊軍.網絡文化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D].鄭州大學,2007.
[4]胡蝶.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以專業高職院校為例[D].西南大學,2014.
[5]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