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超(聊城市環境科學工程設計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化工行業是從事化學工業生產和開發的企業和單位的總稱。化學工業包括: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肥料制造業;農藥制造業;涂料、油墨、顏料及類似產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業;專用化學品制造業;日用化學品制造業等。化工行業是污染較重的行業,企業新建化工項目時應充分考慮環境制約因素,避免在環保審批和生產運營過程中出現無法克服的環保問題。
項目應符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制定的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條件,常見的有:《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第21號令)、《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第12號令)、《氯堿行業準入條件》、《合成氨行業準入條件》等。這些政策對建設項目具有一票否決權。
(1)法律法規 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準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石油化工項目。因此,在上述區域內,法律明文禁止建設化工項目,建設單位應主動回避上述區域。
(2)規劃符合性 各類化工建設項目,必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及相關控制性規劃要求。新建化工項目應進入依法合規設立,環保和安全設施齊全的化工園區或綜合園區中的化工板塊,并符合園區規劃、規劃環評及審查意見的相關要求。
(3)防護距離符合性 各類化工項目的防護距離包括: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和衛生防護距離。防護距離內適宜綠化,不應有居住區、學校和醫院等對大氣污染敏感的區域。如果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或衛生防護距離內有居住區、學校和醫院等敏感區域,化工企業應主動避讓,或由政府主導搬遷。
(4)區域環境、資源承載力 區域環境質量不達標,且擬建化工項目排放同種污染物,有可能加重區域環境污染程度,說明該區域環境容量不足,不應再建設排放該類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有些化工項目耗水量大,但擬選廠址附近無可用地表水源和中水水源,只能依賴地下水時,說明該區域水資源承載力不足,不應再建設耗水量大的化工項目。
化工行業的特點是同一個產品往往有幾種不同的生產工藝,有的技術先進,但投資太大;有的技術落后,投資小,但廢水、廢氣、廢渣處置成本太高;有的不算最先進,但比落后的工藝有一定改進,環保治理成本可以承受。對于資金雄厚的建設單位,推薦使用技術先進、投資大的工藝,對于資金量有限的建設單位,建議采用改進工藝。對于投資小、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建議建設單位放棄項目。
化工行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差別很大,污染物種類繁多,《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規定了一些常見的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速率,《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中規定了一些氣味大的化學物質的廠界濃度標準和污染物排放速率,并規定了“臭氣濃度”綜合指標用于控制標準中未涉及的其他污染物導致的異味。國家根據行業特點,又出臺了一些針對化工行業的污染物控制標準,比如:《合成氨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458-2001);《磷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5580-2011)等。除了國家層面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有的省份出臺了地方標準。
化工行業短時間內做到達標排放不算困難,但由于管理不到位、生產事故或生產設備老化,物料跑冒滴漏日益嚴重,長期穩定達標排放將非常困難。
化工建設項目大多要排放廢水和廢氣,其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應符合國家和地方“十二五”總量控制要求。在節能減排的大形勢下,各類污染物都要在上一年度的基礎上減少,因此,環保部門剩余的總量控制指標非常少,有的地方已沒有剩余指標。
化工建設項目包括化工產品的生產和儲存,都有可能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均存在一定的環境安全及環境風險,目前,國家要求這類項目必須進入合法設立并且配套有污水集中處理、集中供熱等基礎設施的化工園區。建設單位應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建設事故水池,配備必要的風險應急物資,并定期演練。建設單位采取環境風險應急措施后,環境風險應實現可防可控。
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重要程序,對于化工類建設項目尤其重要。有些公眾一聽化工項目就反對,如果反對的比例較大的話,項目的環保審批就非常困難。建設單位必須提供足夠的支撐材料或作出一定的承諾,使一些持反對意見的公眾由反對轉變為支持或棄權。
綜上所述,化工建設項目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是工業生產的基礎行業,但化工項目的建設必須采取最先進的環保措施,減少環境影響,控制環境風險,堅持保護環境、保護公眾的原則,才能通過環保審批和環保驗收,實現正常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