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強(湯原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湯原 154700)
湯原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總結報告
林士強
(湯原縣水產技術推廣站黑龍江湯原154700)
湯原縣地處三江平原西部,水稻種植面積85.6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7.8%。我們按照“轉方式,調結構”的總體要求,2015年組織實施了省農委批準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較好地完成了項目各項任務指標,總結報告如下:
按照《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集中力量搞好示范區的建設,使之起到了帶動和輻射的作用。示范區面積為900畝,輻射面積達到12000畝。
1.水稻鯉魚綜合種養項目完成情況
湯原縣根據黑農委聯發[2015]43號文件精神,結合產糧大縣的實際,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意,主管農業副縣長鄭廣君同志簽批,于2015年5月12日以縣農委正式文件的形式,積極主動地向省農委、省財政廳申請2015年“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同時報送我縣“水稻鯉魚綜合種養”實施方案。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建立相應的項目管理制度。通過項目組人員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省農委本、批準的主要任務指標,具體主要任務完成情況:
我們選擇縣水稻示范區,湯原縣勝利鄉榮豐村作為稻鯉綜合種養示范園區一處,示范面積900畝,水稻畝產量533.5公斤,每公斤單價3.1元,每畝產值1653.85元;商品鯉魚包括魚種,平均每畝產量40.5公斤,平均單價每公斤9元,每畝產值375元;水稻每畝增加6.5公斤,比常規水稻純增利潤211.85元,畝均純增效37.56%。
2.水稻鯉魚綜合種養項目實施情況
湯原縣水稻鯉魚綜合種養項目,是根據黑農委聯發[2015]43號文件要求和應具備的基本條件組織實施的。縣委、縣政府領導非常重視,決定在水稻主產區,水產技術人員多,種養經驗豐富的榮豐村建示范園區。示范區西臨湯裕縣鄉公路,東接引湯運河,南面榮豐國營魚種場,湯旺河水無污染,水渠注排水方便,主干道硬化,電力設施齊備。示范區內,參觀場地硬化面積4000余平方米,砌襯水渠2000余延長米,基地標志牌一座,宣傳長廊一處(共8個宣傳牌)。承接項目單位即湯原縣金谷糧食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具有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的使用無公害產品標識證書,周邊無工礦企業,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示范區內有48個水稻優良品種與品系對比展示區,嚴格按水稻技術規程操作,加之稻鯉共作示范區,已經成為湯原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典型示范區,輻射帶動不僅是連片的12000畝水稻面積,而且是全縣廣大的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戶。
縣水產推廣總站今年五月中旬在向省農委申請稻鯉共作項目之后,就著手同榮豐村李寶庫水稻合作社,簽定承擔項目意向合同,落實田間養魚工程,五月末至六月上旬投放魚苗、魚種。嚴格按照稻-鯉共作操作規程實施。水稻方面選用大穗分蘗力強晚熟品種,智能化浸種催芽,大棚缽體精抪旱育壯秧、秸稈還田、寬窄行機械擺載、測土配方施肥、節水控灌、病蟲草綠色防控,應用防治指標,減少盲目用藥和因防治不及時而過量用藥,綠色環保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養魚方面稻田田埂改造、挖溝、選魚種、防逃設施、投放飼料、細菌、寄生蟲防治、水質監測等諸多環節,指導服務,盡職盡責,其他領導成員不定期到示范區檢查指導調研。稻鯉共作項目從申報到實施結束,組織嚴密,管理精細。
自本項目開展以來,對稻田種養綜合模式項目田和周邊對照田全生育期的費用進行實地跟蹤記載,并對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周邊對照田合計費用為每畝1017元,項目田每畝水稻生產費用為1253元,項目田比對照田每畝增加費用236元。但各項費用有增有減項目田比對照田增加費用項目有挖魚溝費用每畝15元,養魚費用為每畝257元,減少的費用為化肥施用量每畝減少追肥15千克尿素,減少費用26元;減少了苗后二次化學除草,每畝減少費用7元;減少一次防病用藥,每畝3元;兩項共減少農藥費用每畝10元。
按照項目要求,組織由領導、專家和農民參加的測產小組,在水田放水起魚時和水稻收割前,對項目區及周邊對照田的鮮魚產量和水稻產量進行實地測產,并根據實際銷售價格進行記錄核算。測產和核算結果表明,項目田水稻產量為畝產533.5千克,周邊對照田為527.0千克,畝增產6.5千克,增產率為1.2%。項目田水稻沒使用返青肥,底肥每公頃350公斤,降低化肥(尿素)用量比常規稻田每公頃700公斤少36%;項目田水稻使用農藥只有殺蟲藥,沒用除草、防稻瘟病藥品,使用方法是霧噴,低毒農藥都落在葉面上,很少一部分落在田面水中,畝施農藥4800毫升,比周邊降低31%。由于在生產過程中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施用,農產品質量好,深受糧食企業的歡迎,每千克水稻價格比對照田高出0.1元,達到了3.1元,項目田畝銷售收入為1653.85元,對照田單價為每千克3.0元,畝銷售收入為1581元,扣除生產費用1017元,對照田畝純收入為564元。
項目田中魚產量為每畝40.5千克,單價為每千克9元,鮮魚銷售收入為375元。稻魚兩項合計實現銷售收入2028.85元,扣除生產費用1253元,實現畝純收入775.85元。與對照田相比,畝純增收211.85元,增收達到37.56%。
與此同時,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由于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有效地減少了農藥對土壤和水質的污染,也有效地減少了單位農產品能耗,對于保護農田環境,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稻田養魚項目是投資小、投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致富門路,是種植養殖結合,形成魚稻共生共利,節地節水增糧型產業。我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五月初,縣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縣長,農委正、副主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水產總站、勝利鄉農技推廣站等領導、技術人員參加的組織機構,聘請省水產總站、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和佳木斯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專家為顧問,全面領導組織項目實施工作。在水稻生產方面,縣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胡秀芳,在項目中,從種到收,全程指導服務。在鯉魚養殖方面,縣水產總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林士強,全程跟蹤防控。
2.認真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我們聘請了佳木斯市水產專家馮國君和湯原縣農技推廣站水稻專家胡秀芳及其他幾名專業技術人員,對我縣50余名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大戶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對稻魚共作項目定義的認識,豐富了知識,保證了今年項目的順利實施,也激發了稻田養魚的積極性,受培訓的高耀河、邢景波等人表示,明年還要繼續搞稻田養魚。
我縣實施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不但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取得了很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1.經濟效益。示范田和對照田比較畝均增收211.85元。通過對增效的對照分析,除養魚增效以外,主要是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改善和提高了水稻的品質,從而提高了銷售價格,增加了收入。在當前,糧食產量難得增產、價格穩中有降的情況下,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提高價格,增加收入,是一條極其有效的途徑,同時也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需要。
2.環境效益。通過稻田養魚,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使農田土壤得到改善,向生態型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對農田周邊環境及江、河的污染也極大的減小,這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3.社會效益。通過實施該項目,使水稻的質量達到了綠色、有機的標準,使人們吃上了安全、放心的大米,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通過示范區的展示、宣傳和培訓等活動的開展,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發展生態型農業的重要意義。2016年將有更多的人去從事稻田養魚的生產。
1.加快稻田綜合種養科技成果的普及轉化。加快科學實用的方法、適合綜合種養水稻和魚的品種推廣以及推進科學標準化田間設施建設。
2.項目實施與農業合作社以及糧食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相結合,保證產量高,賣得好,確保優質高價。隨著項目被逐漸的推廣,普及的面積會越來越大。生產出的優質水稻能否賣得出,賣的高是關鍵,也是關系到水稻生產能否撇開產量實現增收的關鍵。因此,要實現項目的最終產業化目標,就必須有龍頭企業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