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峰(中石油長慶石化公司,陜西咸陽 712000)
長慶石化制氫裝置制氫轉化催化劑在線還原分析
徐江峰(中石油長慶石化公司,陜西咸陽 712000)
2008年1月的一次異常操作,影響了裝置的正常運行,切斷了進料,利用水蒸氣進行對轉化催化劑的保護,歷時一小時,造成了轉化催化劑的部分鈍化。制氫裝置技術人員創造性的提出和設計在線還原。在保證裝置正常運行的情況下,使鈍化的催化劑恢復和提高了活性,解決了紅管問題,提高了天然氣的轉化率,排除了安全隱患,達到了預期目標,保證了后續裝置連續穩定運行。
轉化催化劑;紅管;在線還原
1.1 轉化催化劑在線還原過程概況
我廠制氫裝置于2006年12月投產運行,設計產能4× 104Nm3/h。其中,天然氣蒸汽轉化催化劑選用的是齊魯設計研究院開發的Z417/418轉化催化劑。
在2008年1月,由于操作問題,切斷轉化進料75分鐘,只加大蒸汽量,用于保護轉化催化劑使其鈍化。恢復生產后,由于加氫裝置耗氫量的增加,加工量由6500Nm3/h提高到8000Nm3/ h。此時,在操作參數不變的情況下,爐管出現“紅管”現象。為了在保證裝置正常運行的情況下解決這一問題,制氫裝置技術人員創造性的提出在線還原方案。共耗時120小時,成功在線還原轉化催化劑。
1.2 轉化催化劑進行在線還原的原因分析
由于進料中斷,為了防止爐管溫度過高,使轉化催化劑高溫燒結。因此,在此種情況下,需要加大蒸汽流量以保護轉化催化劑。但是,鎳催化劑長時間暴露在高溫蒸汽中,會鈍化。鈍化后的轉化催化劑不具有其原有的催化特性,活性降低,副反應增加。由于反應多是放熱反應,而且原來的主反應減少,吸熱量也大幅減少,造成爐管溫度迅速上升,而出現“紅管”現象。
2.1 制氫裝置正常運行概況
自裝置開工投產以來,操作參數為:轉化爐控制轉化入口溫度510℃,出口溫度750℃。制氫裝置一直運行正常。但是,轉化爐管個別爐管存在熱帶,爐管熱帶段顏色偏亮,即有“紅管”現象出現。因此,各班組定期定點測定爐管的溫度,特別是爐膛定向下3米處,易出現紅管的地方。對于我公司的頂燒爐而言,火嘴噴射火焰外焰部一般在2-3米處,這部分是供熱的集中區,也是烴類蒸汽轉化反應的集中區,各種反應均快速發生,也是積碳最容易發生的區域,所以頂燒爐易發生積碳的部位通常在2-4米處。當出現非正常停車、催化劑突然中毒等突發狀況出現時,最容易造成催化劑床層發生大量積碳。床層積碳以后,積碳部位烴類轉化反應減慢,吸熱量減少,反映在爐管上就是外壁溫度升高。局部積碳,外壁局部溫度偏高,局部發紅,看上去出現花斑。積碳部位逐步增大后,轉化爐內一段催化劑上積碳,反映在轉化爐外壁就形成了熱帶。
2.2 轉化催化劑在線還原前裝置概況
2008年1月,由于操作異常,停進料一個多小時,因而,對轉化催化劑進行了蒸汽鈍化。再次開工后,隨著加工量的增大,“紅管”現象變得嚴重。對爐管溫度的測量也顯示,爐管處于高溫狀態,高出正常狀態下60℃左右,嚴重影響了操作和裝置的安全運行。長時間的蒸汽保護,使天然氣蒸汽轉化催化劑喪失了部分活性,反應減慢,爐管溫度升高。
2.3 轉化催化劑在線還原的目的
根據我公司的具體情況,確定重整氫作為主要還原介質,加氫裂化飽和干氣作為輔助還原介質。對轉化催化劑進行在線還原,使轉化催化劑恢復部分活性。提高原料氣中的氫氣含量,在轉化爐中形成還原氛圍,促進下反應逆反應的進行,恢復催化劑活性:
Ni+H2O(蒸汽)=NiO+H2
由于上述反應的逆反應為微放熱反應,因而應注意觀察爐管的顏色變化,當爐管顏色發生變化,最后趨于均勻一致時,溫度下降到合適的狀態,最終達到恢復催化劑的活性。
3.1 經過轉換催化劑的在線還原后,轉化爐出口氣中的甲烷含量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變化。
經過在線還原后,轉化爐出口氣中的甲烷含量均值為7.01,較之以前,下降了0.85。提高了天然氣的轉化率,節約了成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3.2 在線還原后,對轉化爐管壁溫度進行檢測,檢測數據如下圖示:
通過對爐管溫度的測量,可以發現,爐管溫度較以前下降了60℃,解決了紅管問題,排除了安全隱患。達到了預期目標。
通過此次轉化催化劑還原的處理經過,對于轉換催化劑的輕度鈍化有了新的解決思路。此次在線還原解決了一些長期存在的問問題,如紅管等,提高收率,達到了預期目的。
4.1 通過對R3701的實時檢測,調整重整氫和加氫飽和干氣的配比,在為轉化催化劑提供了有效的還原氣氛的同時,防止了加氫催化劑的反硫化。
4.2 轉化爐管平均壁溫下降了約達80℃,達到了正常運轉時爐管的溫度,有效的解決了紅管問題,排除了安全隱患。
4.3 恢復和提高了轉化催化劑的活性,提高了天然氣的利用率,節約了成本。
[1]《工業催化》1999年,《JT-1G型加氫催化劑在焦化干氣制氫中的應用》,黃埠生.
[2]《工業催化》2002年第10-3期,《國內外蒸汽轉化制氫催化劑及工藝進展》.王衛.
[3]《大氮肥》2006年第29卷《制氫裝置轉化催化劑應用情況分析》高傳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