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和 金云 柯裕清
新常態下陣痛顯現
文/朱和 金云 柯裕清
目前,我國煉油工業正走進新常態,煉油能力快速增長期進入尾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成為發展的主旋律,產能過剩問題趨于嚴重,煉廠開工率自2012年起連續3年下降,汽、煤、柴油凈出口量連年遞增,過渡期的陣痛顯現。
近年來,我國煉油工業發展總體平穩,表現在產能、產量持續增長,裝置大型化、規模化、煉化一體化、產業集群化繼續發展,煉廠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加工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4年底,我國煉油總能力首次突破7億噸大關,達7.02億噸(按產業政策劃定的200萬噸紅線之上的能力計算),較2013年新增煉油能力3950萬噸,增長6%,四川石化、廣西石化、石家莊石化和揚子石化等煉廠當年均有新增煉能。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合計煉油能力4.63億噸/年,占總能力的66%;中國海油、中國化工、中化、中國兵器和其他企業合計為2.39億噸/年,占總能力的34%。
從經營主體看,截至2014年底,中石油共有煉廠27家,平均規模717萬噸/年,1000萬噸/年以上的有9家,500萬噸/年以上的有14家;中石化共有煉廠35家,平均規模771萬噸/年,1000萬噸/年以上的有13家,500萬噸/年以上的有14家。
其他央企中,中國海油合計煉油能力3450萬噸/年,包括惠州大煉化及控股的大榭石化、海化等地方煉廠;中國化工合計煉油能力3020萬噸/年,包括控股的昌邑石化等8家煉廠;中化集團合計煉油能力1700萬噸/年,包括福建泉州石化、參股的大連西太煉廠和山東弘潤石化等。此外,中國兵器集團華錦煉廠煉油能力540萬噸/年。
地煉企業中,截至2014年底,全國100余家地方國企及地方民營企業合計煉油能力為13660萬噸/年(不包括中國兵器,以及已被中國海油、中國化工和中化等央企收購的4740萬噸/年地煉能力)。其中,民營企業90多家,合計煉油能力約9840萬噸/年,地方國有企業(包括陜西延長)約10家,合計煉油能力3820萬噸/年。陜西延長現擁有延安、永坪和榆林3座煉廠,合計煉油能力1550萬噸/年。
截至2014年底,外資權益煉油能力824萬噸/年,占中國煉油總能力的1.21%。
從煉油布局看,我國煉能主要集中在華北、東北、華南和華東地區,2014年這四大地區煉能分別占32.7%、17.4%、16.1%和14.4%,合計占80.6%,形成了以東部為主,中、西部為輔的梯次分布。山東是全國煉能最大的省份,達到1.73億噸/年,其次為遼寧和廣東。目前,環渤海灣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和珠三角地區(廣東、廣西)煉能分別約為3.07億噸/年、1.01億噸/年和0.81億噸/年,分別占44%、14%和12%,合計占全國的70%。
值得指出的是,過去一段時間,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油品需求激增的刺激下,持續數年的煉油新建和改、擴建熱潮,以及地煉擴能達標勢頭在2014年已近尾聲。國內業界在對新常態下凸顯的煉油能力過剩問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已于2014年著手開展化解產能過剩的工作。國家有關方面已加強宏觀調控,監控煉油擴能計劃,進一步完善煉油項目的審批和產業政策。一些煉油企業也已主動采取措施,取消了一些改、擴建項目,推遲了一些煉油項目的建成投產時間。如中石油適當推遲了昆明石化、華北石化、揭陽石化等煉油新建或改擴建項目的建成投產時間,大連西中島等煉油項目建成投產時間更推遲至“十四五”期間;中石化取消了北京燕山石化的800萬噸擴能計劃,推遲了鎮海煉化等煉油項目的建成投產時間。對于煉油能力較為集中、過剩問題較為嚴重的省份,如山東省政府和相關企業也已作出規劃和部署,開始著手淘汰落后產能,有壓有保,區別對待,推進有較好資質的地煉企業轉型升級。
裝置大型化、規模化、煉化一體化、產業集群化是煉油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014年,全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達到25個,合計煉油能力3.24億噸,占全國的46.1%。此外,500萬~1000萬噸/年規模的煉廠有40座,合計煉油能力2.51億噸/年,占全國的35.8%;200萬~500萬噸/年規模的煉廠有27座,合計煉油能力為0.79億噸/年,占全國的11.3%。
目前,作為我國煉油工業領頭羊的中石化已成為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世界第二大煉油公司,我國第二大煉油商中石油也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煉油公司。中石化鎮海煉化、茂名石化和中石油大連石化規模位列我國煉廠的前三甲,已躋身煉油能力超2000萬噸/年的世界級煉廠行列。中石油已形成9個千萬噸煉油生產基地,中石化也已形成了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煉廠集群、13個千萬噸煉油生產基地。中石油和中石化千萬噸級規模煉廠合計煉油能力分別占各自總煉油能力的54%和68%。盡管我國大型煉油裝置占比大幅度提高,大型化、一體化趨勢加強,但由于煉油企業數目眾多,仍有不少中小裝置存在,我國各類煉廠平均規模約為350萬噸/年,僅為世界煉廠平均規模的一半。
各大石油企業在強化千萬噸級大煉廠建設的同時,著力進行大型乙烯工程的新建或改擴建,已形成了鎮海煉化、上海石化等14個大型煉化一體化基地,建成了茂名、鎮海、上海、天津、獨山子等6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煉廠集群地區已成為煉化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三大地區,集中了全國70%的煉油能力和59%的乙烯能力。目前,中石油云南石化和天津東方石化等多個千萬噸級合資煉化一體化項目已在建或在繼續推進中;中石化新建的中科湛江石化等千萬噸級合資煉化一體化項目和其他一些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也在建設中。隨著我國煉化一體化建設的推進,一體化的協同效應和產業集群的帶動輻射效應將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油品質量升級步伐的加快促使煉廠加快了裝置改造升級速度,加大了對裝置技術改造的力度。近年來,我國煉廠的加氫精制能力明顯增長,煉油裝置總體結構在不斷調整。2014年,在我國煉油二次加工裝置能力中,催化裂化增長870萬噸,延遲焦化增長210萬噸,催化重整增長400萬噸,加氫裂化增長1010萬噸,加氫精制由于2015年要全面實施國Ⅳ車用柴油標準,大幅增長了5535萬噸。作為我國煉油業傳統工藝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不斷下滑,從2000年的36.13%降至2014年的28.21%;生產清潔油品的加氫裝置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從2000年的15.55%大幅升至2014年的37.48%,但與世界平均55%的比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中石化煉廠加氫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超過50%,加氫裝置在規模、數量及加工量上已成為主力裝置。作為深加工工藝之一的延遲焦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從2000年的7.71%猛增至2014年的14.03%。中石油煉廠按期建成14個國Ⅳ標準車用柴油升級項目后,其所有煉廠已全部完成國Ⅳ標準車用柴油升級項目改造,并具備生產能力。
隨著一批大型新建煉廠的建成及老煉廠的升級改造,煉廠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煉油企業一方面抓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強化科技創新。我國現已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專有技術和成套裝置技術,部分自有技術已出口到國外,已具備依靠自有技術建設千萬噸級煉油生產裝置的能力。我國煉油不僅已可生產低硫和超低硫汽油、柴油產品,還可根據原油品種、產品結構和質量標準,優化選擇加工工藝組合。全國共有20余家大型高硫原油加工煉廠,目前新建煉廠大多以加工含硫原油來設計。例如茂名石化可加工油種已達143個,一些地煉也借油品質量升級的機會,加快了對煉油裝置的技術改造和升級。
然而,盡管我國已有一些煉廠達到或接近世界或亞太地區的先進水平,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煉油工業資源利用率仍較低,能耗物耗較高,“三廢”排放量較大,管理較為粗放,工藝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國煉油工業轉型升級任重而道遠。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大跌腰斬,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新價格形成機制連動而十一連跌,國內煉廠普遍出現了“高進低出”的情況,給生產經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2014年,我國煉油業主營收入利潤率猛降至0.35%,大大低于全國規模工業和化學工業平均主營收入利潤率。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緩,加上節能汽車的推廣、替代能源用量進一步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在我國煉油能力較快增長的同時,煉廠開工率持續下降,成品油已由過去長期的凈進口轉為連年激增的凈出口,轉型過渡期的陣痛已顯現。面臨此嚴峻形勢,國內煉油企業正采取降本挖潛增效、加強管理等措施積極應對,力爭把損失降至最小。
2014年,全國原油加工量5.03億噸,比上年增長5.3%;全國煉廠平均開工率75%,自2012年起已連續3年下滑;成品油產量3.17億噸,增長7.1%,其中汽油產量11030萬噸,增長12.3%,柴油產量為17635萬噸,僅增長2.4%,煤油產量為3001萬噸,增長19.4%。這種汽油、煤油產量銷量較快增長,柴油產銷停滯的成品油產銷分化局面也已成為近年來煉油生產消費的一個新特點。
從季度走勢看,2014年,我國煉廠開工率走勢與2012、2013年類似,大體呈先降后升的V字形走勢,一季度開工率較高,二、三季度開工率較低,5月份降至72.3%的低點,到四季度煉廠檢修減少,開工率回升走高。但四季度由于油價暴跌,地煉開工率降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點(不足30%),使全國煉廠整體開工率不足80%。
從分公司看,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延長石油等國有企業保持了85%左右較高的開工率。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原油加工的綜合商品率達到94%左右;輕油收率達到77%左右,資源利用水平較高。而多數地煉企業受需求低迷、資源制約、裝置配套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約,開工率僅在30%左右。
2015年一季度,由于油價大跌帶來的庫存成本利空尚未出盡,國內煉油業的經營仍受到較大影響,煉油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20.4%,煉油業雖有所減虧,但凈虧損仍達66.6億元,在汽油、煤油產量保持7%左右較快增速的同時,柴油產量增長依然乏力,僅為2.3%。
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現和環境污染趨重的情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在綠色低碳發展、環保法規要求趨嚴的推動下,我國加快了油品質量標準升級步伐。新世紀以來,我國從汽油無鉛化到目前的國Ⅳ標準,用10余年時間走過了歐美國家20~30年走過的道路,油品質量已達中上等水平,雖不及歐洲及韓日,但已高于拉美、中東、中亞及非洲等眾多國家和地區。目前,我國油品質量的進一步升級仍在加快推進中。
第五階段車用汽油國家標準已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正式公布。最近國務院對實施國Ⅴ標準的時間表作了調整,將全國實施國Ⅴ汽柴油標準的時間從原定的2018年1月1日提前至2017年元旦。2016年1月起,在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江蘇、陜西、浙江等地已領先一步進入國Ⅴ標準時代的基礎上,東部11個省市也將實施國Ⅴ標準。中石化、中石油等主要煉油企業正根據國家和有關地方政府的新標準新要求加大技改力度,加大投入,積極實施煉廠升級改造和儲運等設施的置換工作,投產了一大批加氫精制裝置,有序推進油品質量升級工作。
2014年,車用替代燃料已替代常規汽柴油的量約為2000萬噸,占全國汽柴油消費量的7.4%。作為替代主力的車用天然氣保持較快增長,替代成品油1300萬噸,占65%。我國已成為亞太地區第四大、世界第六大天然氣汽車市場,目前國內天然氣汽車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位,達到400萬輛左右,占汽車保有量的2.5%。天然氣汽車發展現主要集中在氣源地和西氣東輸管網途經區域。煤制油、燃料乙醇、燃料甲醇、生物柴油和電動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由于國家目前暫安排在具備條件的局部地區示范推廣和生產銷售車用替代燃料,因此區域化市場消費特征突出。甲醇汽油M15國標已運籌7年,但仍未出臺,全年甲醇替代150萬噸汽油。燃料乙醇產量基本穩定,仍限6省封閉使用和4省27市半封閉銷售。我國生物柴油受限于原料收集匯聚、技術經濟、質量、應用等,產量僅為50萬噸/年左右,全國約有100家生產廠家,但產能遠未充分釋放。生物航煤最近已實現了商業化應用。2014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鼓勵電動汽車的發展,這意味著“電替代”將會有較快的發展。總體看,我國車用替代燃料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但從其作用和替代量看近中期仍將處于補充和較次要的地位。
我國煤制油的發展既面臨資源、市場、政策等方面的機遇,也面臨著來自環保、能耗、低油價等方面的壓力。目前我國已投產的直接和間接煤制油項目能力達173萬噸/年,另有煤、油混合加氫制清潔液體燃料共8套裝置,合計產能100萬噸/年左右,參與企業包括神華及伊泰等煤企,主要集中在煤炭資源豐富的鄂爾多斯和晉北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