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龍
(中鐵二院貴陽公司)
本項目中新火車站片區位于遵義市老城區東側,北臨新蒲新區,南至南宮山片區,交通區位優勢極其明顯,但由于城市道路基礎設施落后,整個地塊一直處于城鎮結合部的落后面貌。隨著遵義市城市發展規劃“東擴西控、完善功能”空間拓展戰略的實施,加上渝黔高速鐵路的引入,給遵義市東部組團新區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擬建的東聯2 號路是遵義市新火車站片區規劃“三縱三橫”干道路網骨架之一。路線起于外環路,上跨洛江河,穿過顏村污水處理廠二期及后山,上跨湘江河,下穿川黔鐵路,上跨規劃中的濱河路,下穿東聯線,平交新南大道,下穿即將建設的渝黔高速鐵路立交后至后壩后,左轉沿小河逆流而上,經顏寨至平莊壩經東城大道(原為平莊大道)后至禮儀壩,終于新蒲場口,道路全長12 186.29 m。擬建的東聯2 號路全線整體呈“L”型布置,組成了“三縱三橫”之中的一橫、一縱的干道骨架。
東聯2 號路按城市Ⅰ級主干道標準設計,計算行車速度60 km/h。道路斷面分別按60 m 與40 m 兩個斷面實施,其中從外環路(K0 +000)—后壩段(K3 +558.259),道路按60 m 規劃紅線寬度控制,車行道32 m 寬按雙向8 車道設計,中央綠化帶8 m,兩側各10 m 的人行道;后壩(K3 +588.259)—終點新蒲場口(K12 +186.29)一段道路寬度為40 m,車行道24 m 寬按雙向6 車道設計,中央綠化帶6 m,兩側各6 m 的人行道。本次初步設計文本編制范圍為川黔鐵路至后壩段(K0 +000—K3 +558.259),道路長度2 928.259 m,道路規劃紅線寬度60 m,其余工程按規劃要求進行設計。
(1)龍禮路的改拓建、與東聯2 號路的關系
龍禮路是龍溪橋至禮儀的一條三級公路,是遵義市中心城區聯系禮儀片區的一條通道,現狀8.5 m 寬,大部分路段路面破壞相當嚴重,道路線形差、縱坡大,通行能力差,且在顏村附近一段與新建的東聯2 號路重合,道路功能被取代,為增加新火車站片區與中心老城區的聯系,龍溪橋至川黔鐵路一段道路被保留,在穿過東聯2 號路后沿湘江河布線,延伸至山王殿附近接規劃道路。該路在新火車站路網中重新進行了規劃,更名為濱河路并按城市Ⅰ級次干道標準設計,道路紅線寬度24 m,其中車行道15 m,兩側各4.5 m 人行道,道路起點接龍溪橋,利用原龍禮路進行拓寬改造,起點至川黔鐵路一段基本平行與川黔鐵路,并對老路進行裁彎取直。在下穿川黔鐵路時,由于原龍禮路在該處線形是一個直角彎道,為改善行車安全將道路線形調整,采用了R=150 m的平曲線半徑下穿川黔鐵路既有框架橋,由于老路上現有的框架橋(左幅寬6 m、右幅寬4.5 m)斷面過小不能利用,故在該處新建框架橋穿過既有的川黔鐵路。同時該老路在穿過川黔鐵路后至顏村頁巖磚廠一段與擬建東聯2 號路線位重疊,在新火車站片區路網規劃中對龍禮路進行了調整,在龍禮路下穿川黔鐵路后,路線折向南沿湘江河前行,下穿東聯線交新南大道后,經遵義市萬盛扎鋼廠南側后下穿擬建渝黔鐵路遵義東道岔大橋,終于后壩西側的規劃道路。規劃調整后的龍禮路,在與東聯二號線交叉時設置分離式立交通過,道路下穿東聯2 號路主線,并在川黔鐵路與東聯2 號路之間設置兩條定向式匝道,解決與東聯2 號路的聯系。
(2)與東聯線的關系
東聯線位于遵義市中心城區東側,道路線位基本平行于海爾大道與外環路,兩者之間最近處為0.5 km,最遠為1.4 km,東聯線可看做是遵義市老城區東側三環線的一部分。東聯線作為東聯2 號路的切向道路,勢必與東聯2 號路一同承擔起遵義市老城區與東部各片區之間交通轉換的主要交通流,同時東聯2 號路作為新火車站與老城區主要的進出通道,勢必將大量進出車流引入外環線。所以在東聯2 號路與東聯線交叉時,采用互通式立交銜接。
(3)與規劃新南大道的關系
新南大道是基本平行于東聯線的一條縱向干道,是新火車站片區規劃路網中“三縱三橫”的縱向干道骨架之一,是連接新蒲新區、新火車站片區、南宮山片區與老中心城區主要的聯系道路,同時也是進出新火車站片區對交通流進行南北向分流的主要道路,設計中按城市Ⅰ級主干道設計,計算行車速度60 km/h,道路紅線寬度40 m,其中車行道24 m,按雙向六車道設計,中央綠化帶寬4 m,兩側各6 人行道。新南大道在與東聯2 號路相交時,考慮到新火車站片區開發建設,按平面交叉口設置,同時對該交叉口進行渠化處理,增設左右轉專用拓寬車道。
(4)與渝黔高鐵新火車站的關系
擬建的東聯二號路在與渝黔高鐵交叉時,下穿鐵路路線,該處位于新火車站南側臺尾處,無火車軌道的道岔,凈空按H=8.5 m 考慮,分兩幅設置1 ×20 m 鋼筋混凝土框架橋,同時考慮到遠期城際鐵路線的引入,將橋梁范圍延伸至城際鐵路線外,該橋橋梁全長142 m。
(5)與渝黔高鐵新火車站周邊規劃道路的關系
在新火車站站場周邊道路網按方格網式布設,基本形式為“三橫兩縱”,其中兩縱分別是由平行于鐵路路線走向規劃擬建的新和大道(站場西面)和站后路(站場東面)組成,三橫由南向北分別是濱河路、東聯2 號路與規劃的站前3 號路,并由以上道路構成新火車站站場周邊的環形通道。
(6)擬建道路與新火車站站前西廣場的關系
本次擬建的東聯2 號路從新火車站西廣場南側260 m處下穿鐵路路線,道路路線與鐵路路線交角為90°,擬建渝黔鐵路站場標高為H =856,東聯二號路與新南大道相交處H=852.3,站前廣場在合成坡度控制在i=1.4%左右。
本次初步設計研究范圍內的東聯2 號路是新火車站片區“三縱三橫”規劃路網中的一橫,起點和一標終點平面線形連接采用斷鏈處理(即K0+660=K1+159.953),起點位于既有川黔鐵路前40 m 處,坐標為X=3 062 789.537,Y=36 394 044.863,向東下穿川黔鐵路后基本沿龍禮老路前行,在顏村垃圾中轉站附近下穿東聯線顏村橋,之后在金穗園面條廠處折向東南交規劃修建的新南大道后,從鼎罐機制瓦廠預制場地通過,經萬盛軋鋼廠北側150 m 處山體后下穿準備開工建設的渝黔鐵路,由遵義市殯葬服務中心后山埡口通過后止于后壩(K3+588.259),該處是東聯2 號路(后壩至新蒲場口段道路設計起點)T 型交叉口,擬建道路終點坐標為X=3 061 396.018,Y=36 396 551.340,本段道路全長2 928.259 m,全段共設置3 個轉點,平曲線半徑均為R=1 000 m。
[1]王廣俊,馬陽,丁兆文.公路路線方案選擇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8,(29):56-57.
[2]林曉明.淺談山區一級以下公路路線設計[J].科技信息,2007,(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