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華
(重慶市道翔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1)道路建設跟土壤息息相關。由于道路建設需要考量車載強度,所以在設計道路時,就需要將對土壤的壓力考量進去,這樣就有可能改變土壤結構,甚至破壞土壤環境。在我國大部分道路交通都通通過瀝青、水泥等進行鋪設,在鋪設過程中會殘留很多化學物質,經年累月之后,土壤的結構就會備受化學物質的摧殘以致土質污染,土壤松懈。不難看出,城市道路的建設確實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但是確實給自然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
(2)建設與空氣質量息息相關。由于在道路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空氣垃圾,比如鋪設過程中洋撒的土塵還有制造鋪路瀝青產生的化學分子這些都會給空氣帶來很多污染,另外在道路使用階段,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排放的尾氣以及汽油殘留等。當前,我國各大城市出現的霧霾天氣絕大多數都是由于汽車尾氣的排放,而霧霾空氣對人類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視的。對于政府來說,保障市民可供呼吸的空氣新鮮是必須解決的工作范疇,不能推卸也不能任其發展。所以在道路建設上必須解決能夠解決的空氣污染問題,盡量降低人為造成對空氣的不良影響。
(3)道路建設對周圍居民的影響。大部分居民群眾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在熟睡的夜晚中偶爾會被外面道路施工的車輛的轟鳴聲和敲打聲驚醒,然后久久不能入睡。有數據顯示,在城市有近八成的噪音是來自交通工具,特別是生活在道路兩旁的居民群眾,如果不能良好的改善道路交通,就不能營造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就會放慢生態建設的腳步,甚至在發展上更會落后于其他國家。
生態理念宏觀來說就是要保護環境。微觀來看,是指一方面要保護環境,同時還要做到對已遭到破壞的環境進行修復,同時在保護環境的設計中,需要考慮整體設計的美觀度還有適合度,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國家的發展規范,而要更接地氣的選擇更適合本土的設計方案。
另外,在道路設計生態理念上,還需從以人為本的角度開展,不但要實現道路的功能性,更要體現其安全性和倫理性。因為一切的建設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如果脫離了人的需求,脫離了人的設計,在美觀在高效都只是擺設,無法真正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
(1)生態理念需要從道路規劃設計做起
道路規劃是整個道路提綱挈領的指引方案。所以要想真正的落實生態理念,就需要在規劃設計做起。在道路規劃方案制作會議討論時,第一,需要通過選址體現生態理念。由于道路規劃需要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當地的土壤情況,水質情況,居民情況以及綠化情況等等。所以需要規劃部門要對規劃用地進行嚴格的考量,必須綜合各方面因素并以保護生態和人類需要為出發點,一方面要盡量避免對自然的破壞,另一方面要盡量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又不對其造成太多的噪聲影響。更重要的是,必須要將綠化與道路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保證綠化率的同時實現建筑與道路和諧,綠化與環境和諧的整體。對于方案的設計,需要通過招標進行選擇和采納,綜合各方人士的意見最后采用最合理最符合生態理念的設計方案,以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從道路建設方面提升我國整體的生態面貌。
(2)生態理念需要從施工階段實施
在施工階段也需遵循生態理念的要求。這就需要施工方與聘用方必須在開始施工時,要對規劃設計以及規劃要求做出一致的標準。施工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在拉土方,揚土渣,鋪設瀝青或水泥時更要注意避免造成太大的空氣污染。施工人員應該盡量選擇在工作日的時間進行施工,避免噪聲影響到周圍居民群眾,另外可以使用噪聲消除設備,減少居民的不適感;在施工過程中最好能夠及時灑水,通過這種方式避免揚塵飄入空氣中造成霧霾現象;最重要的是施工過程中的化學原料的儲存,一方面盡量做到物盡所用避免多余的化學原料造成浪費,另一方面預先準備排水系統,避免化學物料排入飲水區。
(3)生態理念更需要在道路使用階段提升
對于道路使用來說,需要將生態環保理念重點應用在噪聲避免上和道路的定期維護上。
一方面,可以使用隔音防護欄,聽過聲音的折回效能減小車輛聲音對周圍居民的影響;另一方面,市政部門需要及時對道路進行維護和保養,避免出現由于道路破損而造成的更嚴重的車輛磨損與噪聲傳播。另外,還可以設置車輛運營范圍和時間,避免噪音過量疊加帶來更大的不適感,同時一定要增加植被的數量,因為植被不僅有利于凈化空氣,還能夠減弱噪音的強度,是非常好的設計環節。
(4)生態理念也需要在評估階段加強重視
這個階段是對建設好了的道路或者是正式投入使用的道路進行測試和評估,其中包括道路一系列參數的測定與評估、聲環境的測定與評估、環境污染狀況的測定與評估、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測定與評估、景觀綠化水平的測定與評估等。項目評估報告必須實事求是,要強調改進的地方以及值得推廣的經驗,為今后的道路規劃、設計與建設提供依據與參考。在評估階段,一定要嚴格按照既定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各個環節的考察,并且可以通過評選優秀路段的模式,提高各個單位對于道路建設生態理念的重視,從而實現全社會共同關注生態環保的目的。
[1]毋瑾超,夏小明,蔣國昌.應用于海島環境保護的有機廢棄物分級及減量化處理系統[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1).
[2]王雅俊,王書斌.生態資源環境公共產權的經濟學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