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 哲
(邢臺市邢衡高速公路管理處)
在路橋工程建設項目中,路橋路面的平整度是其中一項重要檢測內容。造成路面不平整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主要從路基層和路面層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在路基層的建設過程中,對平整度控制要求不嚴格使路面呈現波浪式起伏,將直接影響到路面的平整度;而在路面層施工時,對工作質量要求不仔細,壓路機及攤鋪機的操作人員技術不高,基準線失控等都會對路面的平整度造成影響。這就要求施工人員從路基層開始嚴格控制每一層的施工質量,并在保證壓實度的基礎上,加強對路基路面平整度建設的重視,合理解決路面不平整問題。
當前很多路橋路面在工程完工或者投入使用后不久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甚至斷裂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路面工程因片面追求平整度而忽視了對路面壓實度的要求,加上使用的施工材料質量不達標或者材料配置比例不恰當,造成彎沉值過大,基底承載能力分布不均勻,對路基的夯實性和承重能力造成一定影響,而溫度變化所引起的材料收縮導致路面表層的瀝青產生反射裂縫,形成瀝青路面的早期受損,造成路面斷裂和路基塌陷,極大地縮短了公路與橋面的使用壽命。
在路橋工程建設中,因材料的使用不當和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等情況,造成路基的排水能力差,雨水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讓路面長時間被積水侵蝕,容易造成路面破損現象。同時,長時期的碾壓過程和日光照射以及風力侵蝕等催化作用給路面造成很多裂縫和細紋,雨水沿著這些縫隙浸透到路基土層中,使土層含水量上升,承重能力下降,對路基的堅固度與穩(wěn)定性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
在橋梁的搭建過程中,由于使用的填充物質量不合格,填充材料的排水性和壓實性不達標,導致橋頭的搭板與梁的伸縮縫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連接,使橋臺產生不均勻下沉現象而形成臺階,造成大橋的路面不平穩(wěn),影響行車的舒適度和行駛速度,加大車輛的行駛風險,并對道路橋梁產生一定的沖擊力度,容易引發(fā)橋頭跳車現象。
在路基路面的施工過程中經常會遇見天然含水量大,承載能力低,抗剪強度低,壓縮性高的軟土地基,軟土對工程建設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隨著科技與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我國對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在建筑施工時,應當根據軟土的厚度及其含水量等相應特點進行適當的處理技術選擇,通過改善軟土地基的土質,控制軟土層含水量,加固軟土地基的硬度,對土層位移等情況進行有效的預防,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降低路橋沉降的幅度與沉降速度,做到有效的避免橋頭搭板與梁伸縮縫之間的連接差的問題。
雨水中含有的腐蝕性物質會使路基路面的建筑材料遭受侵蝕,我們必須及時做好施工前的排水準備,并與地區(qū)排水規(guī)劃相協(xié)調,通過挖排水溝,設置地表排水管和急流槽等方式,形成相應的排水系統(tǒng)。其次,對建筑材料一定做好防濕防潮工作,修建過程中一旦出現路基被雨水淋濕的現象,要等其干燥以后再進行下一步的建筑工作,并在路基的外圍修建相應的防水排水通道,做到及時排放道路積水,從而降低雨水對路基的損害程度。
在進行路基的填筑工作前,施工人員首先要按照路基填料的最小強度和最大粒徑的標準,認真清理路基下的路床垃圾,并對路基進行分層檢測,根據施工地段的地質條件和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填料,并結合每一層的土質特點進行分層平鋪混合填筑工作。在材料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其含水量問題,只有使用含水量適中的填料,并在密度過小時采取相應補救措施進行填補,才能確保路基壓實工作的質量,提高路基的壓實度,加大路基密度和穩(wěn)固度。
路基防護是保證路基強度與穩(wěn)定性的一項重要措施。路橋工程會對地層平衡造成一定破壞,而地層的改變又會對路基產生的相應的反作用力,加上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都可能對路基路面造成侵蝕與破壞,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對路基和坡面進行防護工作。其中,通過對路基坡度的不同結構進行分析,運用圬工防護技術或植物防護技術對坡面進行防護工作,能有效的防止因地表水沖刷等原因造成的坡面剝落和水土流失現象,維持地基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
在路橋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的施工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出行質量和生命財產安全,為了提高我國路橋建筑工程的質量,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的重視,掌握路基路面施工的技術要點,并加大對路橋工程的監(jiān)管力度,對工程中的各項指標做到嚴格要求,保證路橋工程中路基路面的安全性,有效使用性和長期使用性,并能從各個技術層面提高工程質量,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現,實現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路橋工程建設,保障人們的出行安全,促進我國運輸業(yè)的發(fā)展,提高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的需求。
[1]王躍文.論路橋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要點[J].河南科技技,2013,(8):144.
[2]李元吉.淺析路橋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要點[J].科學與財富,2014,(8):370.
[3]劉林.路橋工程建設中安全管理的重點分析[J].大科技,2014,(10):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