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健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站)
根據以往積累的經驗,交通運輸事業想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對質量安全監督機制進行創新,在完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對應的創新人員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不斷提高質量安全監督水平,確保交通建設工程施工的總體質量,使其真正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根本需求。就目前來看,創新工作應將重點放在體制的分析與研究上,直面實際情況中出現的問題和缺陷,通過系統的研究與實踐,不斷的完善與改進監督機制,從而更好的完成創新工作。解決此類實際問題,促進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制的創新,不僅可以創建出一套完善、優質的體系,還能從實際出發真正做到對監督機構的正確引導,使其發揮出最佳的效果。
(1)交通建設工程規模的不斷提高,為其對應的市場創建了全新的發展方向。但是,實際情況中的交通建設工程市場存在許多問題,管理模式相對落后,使得建設各方無法對工程的質量安全形成基本概念。如今,在體制的全面改革之下,市場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但這種過快的發展,交通建設工程市場的結構其實是很不完善的,存在許多生搬硬套的現象,為市場的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使得市場中經常出現掛靠、代管等不良情況,嚴重制約了交通建設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并不能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使質量安全監督機制的創新無法真正落實,而是延續過去一手監督管理的模式。
(2)現今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這種嚴峻的局勢之下,很少會有企業或部門關注交通建設工程的質量與安全,但質量安全才是交通建設工程的命脈和根本。由于缺少制度的約束,建設各方對于工程質量安全的認識極其淺薄,違規招標、投標的不良情況接連發生,使原本就十分激烈市場競爭更加無法控制。有些施工單位為了自身的生存壓力,在招投標時不擇手段,過度壓縮報價,這樣有可能會增加中標的幾率,但勢必會影響到施工的投入,而且減少的部分往往都會施加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上。
(3)就目前來看,現存的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的數量較少,可支配和使用的力量更是遠遠不夠,在執行監督與管理工作時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機制創新更是無從談起。根據統計得知,我國現有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人員所負責的交通建設工程數量比計劃的水平高出將近四倍之多,嚴重分散了工作人員的精力,使質量安全監督工作無法系統的進行,在無法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創新自然被拋到腦后,不切實際。
(4)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有效緩解交通運輸壓力,政府往往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這一壓力會被放大許多倍以后強加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上,監督機構不僅要很好的完成監督管理工作,還要將政府提出的諸多要求一一落實,這樣的雙重壓力使得工程的監督機構透不過氣,如果目標沒有達到,監督機構將承擔來源于政府的嚴厲處罰。這樣的情況下,機制創新工作自然困難重重。
目前,關于交通建設工程質量與安全的相關法律有很多,監督結構可以合理運用這些法律的內容,在嚴格遵循的基礎上,將其與實際的監督管理工作進行整合,將法律作為一種衡量與判斷的標準,合理運用法律這一手段和途徑,對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制進行創新,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監督與管理工作的效率,還能為監督機制提供更高的可操作性。
政府應在了解交通建設工程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利用價、信貸以及稅費等一系列經濟體制,對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督提供最為重要和基本的支持和幫助。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交通建設工程的質量安全保險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為機制創新帶來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標。首先,工程的施工方作為質量安全保險的投保人,由于施工方缺少監督與管理方面的實際經驗或者是監督機制不夠成熟,所以無法準確預測工程施工的潛在風險。如果風險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轉變為事故之后,施工方會得到相應的經濟賠償。保險公司則是質量安全保險的保險人,在簽約之前,保險工作應該對交通建設工程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和了解,從而制定承保的各項事宜,在簽約之后,保險公司需嚴格按照合同上的內容和要求進行相關工作,協助監督機構進行全面、細致的監管工作。由此可見,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保險是具有一定雙向性的,能夠很好的起到控制風險的作用,是機制創新中可采納和借鑒的方法。
質量安全其實就是一種深層次的理解及態度,與潛在的風險相對立。通過某種方式,對監督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和教育,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健全的質量安全意識,從主觀上確保交通建設的質量與安全。在實際工作中,不僅需要積極開展培訓,還要對接受培訓的人員進行考核,根據人員掌握安全知識以及意識的形成情況實施對應的整改和優化,從而使監督機制創新更加科學、合理。
總而言之,交通建設工程的發展前提就是必須要確保工程的質量與安全,由于以往的監督機制相對落后,無法適應工程的發展需求,所以對監督機制進行全面的創新成為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創新的路上會遇到許多難題,困難重重,但只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堅持創新的原則,相信交通建設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督機制將更加完善、具體,從而推動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全面發展。
[1]高樹宏.完善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監管模式的對策分析[J].質量論壇,2011,(1):11-12.
[2]劉金濤,牙其敏,萬俊.國內外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2012,(4):56-61.
[3]孫艷.中國建筑安全規制體制設計: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2,(2):54-58.
[4]徐波.趙宏彥.法國的建筑工程質量安全保險體系與實施狀況[J].世界建筑,2012,(8):59-63.
[5]趙甜甜,谷晉川.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理論模型的構建[J].建筑節能,2012,(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