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波 邢育江 許偉 欒世林 米磊(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業區,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新環境保護法與油田開發的可持續發展論
何曉波 邢育江 許偉 欒世林 米磊(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業區,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隨著我國油田開發歷史的不斷前進,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油田開發中帶來的各種環境污染是我們石油人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因此,保護環境才是油田開發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只有在生態環境能夠得到保護的前提下,油田開發的可持續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油田開發;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
油田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在油田開采壽命延長的基礎上,更注重石油企業今后發展的方向及可擴大的空間,對能源型城市今后的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個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應該是為地方經濟及企業本身持續發揮自我價值的基礎。我們從可持續發展的本意可以看出兩層含義(即是為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第一層講的是人類迫切的需要,第二層講的是人類在迫切的需要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油田開發是石油行業發展擴大的根本,對帶動地方經濟、構建地方經濟體系及各個行業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油田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即是對地方資源長期合理高效的發展,也是提高地方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更是企業與自然環境和諧進步的發展;奧古斯丁曾說:萬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由此可見油田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是自然環境、資源長期合理高效發展及經濟發展的三位綜合體。美國《新世紀的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對于能源可持續開發展提出四個問題:第一是要對能源開采進行保護,第二是要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第三是要尋找或者開發研制可替代新能源,第四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可持續發展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即便經濟是油田開發的可持續性手段,資源長期合理高效發展是油田開發的可持續性保障,但環境保護才是油田開發的可持續性根本。
隨著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能源危機的影響下,石油的勘探和開發越來越重要,油田開發科技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伴隨著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在石油勘探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最大破壞就是地震波探測,每進行一次探測需要鋪設幾公里的傳輸電纜和上千個檢波器,在任何地區開展此項目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從開辟測線、爆炸和可控震源及施工所使用的車輛人員工具等等,都會對地表植被、表土、地表設施造成碾壓和踩踏,爆炸和車輛施工中所產生的噪音也會對周邊居民產生傷害;爆炸揚塵導致空氣中微顆粒變大,嚴重影響呼吸道健康;施工人員所帶來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對于生態脆弱的地區會產生嚴重破壞。在鉆井過程中除了施工車輛和人員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廢氣的鉆井液由于成分復雜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更為嚴重,鉆井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機械污水、沖洗污水等,對地下水資源產生嚴重破壞,工業廢氣、燃料燃燒煙氣、機動車尾氣都含有一定量的CO、CO2、SO2、H2S等氣體及少量的微顆粒,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固體廢物主要是廢棄泥漿和鉆井巖屑。對于原油開采來說目前主要方法有三種:自噴采油、有桿泵采油和無桿泵采油;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酸洗、壓裂、修井等作業中產生的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的處理采用回收的方式處理,但回收過程中產生的燃料燃燒煙氣、機動車尾氣、酸洗過程中揮發的有毒有害氣體都會對大氣造成污染。
隨著油田開發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它所帶給我們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復雜。治理它已經是石油行業必須完成的工業使命和歷史責任。2014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此次修訂是自1989年公布實施以來的第一次修改,也是針對目前我國嚴峻環境現實的一記重拳,是在環境保護領域內的重大制度建設,并定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25年來,環境保護的基本理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法律的手段來進行強制管理。新環保法進一步完善企業污染防治制度責任,排放和產生污染物的企業單位必須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其中還強調了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著,應當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此項費用必須專項用于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和挪作他用。油田開發企業是我國經濟利稅大戶,也是綜合污染的大戶;新環境保護法對于特殊企業收繳環境保護稅,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的企業有監督監管的義務和全力,并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強制治理。對于油田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物質進行了標準化的界定,依據科學發展觀理論,把油田開發和環境保護從根源上聯系到了一起,對油田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1]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548.
[2]李春華.環境科學原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4).